基层干部讲述官员作秀的苦衷与牢骚(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16:44 新华网 | |||||||||
这是四川省某县教育局下发的一个“关于某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很长时间以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通知贯彻通知”成为不少基层部门应付上级工作安排的惯招。(新华社记者侯大伟摄) 应付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四川省某县某部门工作人员立即搬出事先准备好的政策宣传牌,然后和部门领导一起充当群众在前面参观。(新华社记者侯大伟摄) 记者采访刚完,此县该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撤走了政策宣传牌。(新华社记者侯大伟摄)
来自县、乡、村的基层干部是中国目前"官员作秀"的最大群体,在某些场合,这些基层干部几乎成了善于摆弄花架子的漫画式形象。但令人深思的是,这股祸国殃民的干部"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助长了这股歪风盛行?一些基层干部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他们的牢骚话。 一个恶性循环的“作秀”故事 四川东部山区的某县委书记刘文兴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刘文兴:我所在的这个县按人均年收入计算,完全可以评为国家级贫困县。但我的前任书记为了标榜自己的在位政绩,上报国民生产总值时浮夸数字,大放“卫星”,把一个资格贫困县硬是报成了小康县。结果,这位领导捞足了升迁的政治资本,然而我们这个县的老百姓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但享受不到贫困县的有关优惠政策,反而还要缴纳更多的税费。 然而据记者了解,这个县目前仍号称是“国民经济年年在发展,人均收入年年在增长”。在经济尚未发生质的飞跃的情况下,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区小县,在短时间内是怎样填补前任书记玩弄"数字游戏"所造成的现实和统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的,并且还能取得较大的经济增长? 记者对此再三追问,这位书记在要求是用化名的前提下说出实情。 刘文兴:为了和前任相比不显得“落后”,目前我们在上报经济成果时依然使用“数字游戏”那一套把戏。你想想,如果我如实上报这个县的经济数字,一方面要得罪前任书记,另一方面上级会对我产生看法,我可担不起"此人一来,经济就滑坡"的罪名。要知道,上级很多时候只看汇报材料,实际情况怎样,知之不多。在这种用人机制下,重蹈“作秀”覆辙的肯定不只是我,继任者可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位县委书记的话里诚然有为自己辩解的成份,但作为从一个农村娃成长起来的基层领导干部,他对于陷入“作秀”怪圈的苦恼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干部“作秀”带来的恶果,他自然清楚。 刘文兴:这种做法是“贴了干部脸上金,失掉人民群众心”啊。 被迫“作秀” 实在无奈 对某些基层干部为何热衷“作秀”,有人认为主要是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没真正改造好,还未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此言无疑正确,但答案并不仅限于此。相关专家认为,干部之所以热衷“作秀”,并且屡禁不绝,这与其赖以生存的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不完善息息相关。 胡光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现行干部考核机制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显性政绩立竿见影,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而隐性政绩却周期长,见效慢,费力不讨好。 对于这样的考核体制,一些基层干部显然装了一肚子牢骚。 刘文兴:现在上级更多时候看重的是下级的显性政绩。走“正步”、踏踏实实做事,却只因为做出的是隐性政绩而得不到上级的认可,那些急功近利、善摆花架子的人却大受青睐。明摆着,“作秀”作出来的“政绩工程”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速效却速朽的显性政绩,这不是在拐弯抹角地鼓励干部“作秀”吗?长此以往,谁还会认真去着眼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而埋头苦干? 胡光伟:“作秀”导致干群关系严重对立,但这样的恶果不能简单归咎于基层干部,上级部门有些时候也得负责任。 解云峰(川东北的某县委书记):现在很多事情都是上级压下来的,比如说,我所在的市要求所属各县开展万人下乡支农活动,必须得立块碑摆在那里,说穿了是为了记者摄像的需要。但问题是,这种看似轰轰烈烈的花架子活动究竟能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结果,不满意的是农民,挨骂的是我们,有政绩的却是上级。 很多基层干部纷纷认为,干部“作秀”诚然可恶,但被迫“作秀”又实在无奈。他们的这种苦衷,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 基层又苦又累,埋头苦干往往得不到理解,相比之下,“作秀”则较易获得认可,也较易脱离基层“苦海”。 赵维民(川南的某乡党委书记):我们这个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乡政府光是负债就近1千万,乡干部已经连续几个月没发工资。要知道,全家老小几口人全靠我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生活。此外,由于“三农”问题敏感棘手,一旦发生农民群体性事件,我们乡干部就诚惶诚恐,度日如年,处分或批评随时都会降临到头上。 解云峰:在基层工作,遭上级批评甚至处分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基层干部的压力较大,而上级部门对他们的理解、关心却较少,上级所关心的往往是经济是否发展。在一个历史欠帐多、经济基础薄弱的穷山沟,要想在短短的一届任期内发生巨大变化谈何容易,但上级却想看到最快发展,这种情况下,“作秀”造假、骗取政绩似乎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尽管这种有悖党性和良知的“作秀”造假时不时被媒体记者拆穿,但在某些地方,“作秀”造假却是基层干部脱离基层苦海的“终南捷径”。 干部“作秀” 何时根绝 干部“作秀”是个敏感话题,记者通过亲身采访验证了这个观点。记者曾联系上一位市委书记,约好采访时间。当记者准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反悔了,一脸的为难:“不行啊,这个问题不好谈。”另一位市委书记则向记者连呼“饶了我吧”,忙不迭的闪避这个话题。 有人因此开玩笑说,在中国,干部“作秀”和性一样,都是做得说不得。但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采访对象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干部“作秀”,部分原因的确是其政治素质出了问题。 谢天刚(四川省达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在提高干部政治素质的普遍做法,同样存在问题--进一个培训班,学几篇文章,最后发一张结业证书,就认为万事大吉,这未免把事情给简单化了。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整体的过程。 刘文兴:上级考核下级时,应当以最终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当时的表面现象为依据。比如说,天保工程备受瞩目,但很多地方的植树造林是“种得多,存活少”,当时检查时漫山遍野都是绿苗,但检查之后,由于缺少有效的看护照顾,树苗过不了多久大都夭折凋零。因此,上级稍不留神,就会被下级的"作秀"所蒙蔽。 显然,下级部门“作秀”成风与上级领导的作风飘浮有关。 解云峰:“作秀”的实质是造假撒谎,是对真相的掩盖,上级若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基层实际,就很容易被“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迷惑。因此,干部“作秀”的症结就不仅仅在于基层干部,而且还在于上级领导。上级领导平时应多深入实际,多做调研,尽量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真相,就能识破谎言。很多基层干部坦言:在解决“作秀”等干部作风问题上,上面能做好的话,下面就能做好。 郑景骥(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根除干部“作秀”,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干部选拔、考核和监督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体制和机制性弊端一日不除,干部“作秀”就会一日不绝。然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需要一个过程,这意味着解决干部“作秀”问题将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完)(来源:新华网焦点网谈 文字/图片:刘大江 侯大伟) 注:根据采访对象的要求,刘文兴、解云峰、赵维民均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