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毛乌素沙漠中治沙劳模的光荣与尴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09:26 南方周末 | |||||||||
你看看,你看看,这沙,这树,这草…… 他们用手刨起地上的沙,用手抚摸着
黝黑、粗糙,老茧丛生。沙区人特有的手。这样的手在我们来到之前已经被风沙无数次地磨砺了。 他们的家挂满了各种奖章、证书:治沙英雄、扶贫状元、绿化标兵……风沙吹老的脸被太多的荣誉映得红红的。 他们诉说着,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坚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有了这一片片绿洲。然而,总有种隐痛从欣慰、喜悦间沉沉地升上来—— 穷。他们还是不可挽回地穷着,甚至更穷。 毛乌素沙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毗邻陕、甘、宁和内蒙古四省区,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明清以前,这儿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但过度的开垦农耕使之在漫长的演化中成为如今的风沙源。 从1980年代以来,民间治沙力量就开始了一场场顽强的“沙漠之战”,毛乌素出现了一群民间治沙英雄。 治沙,本是为了求一个富裕的家园。 而现在,与沙漠战斗了一辈子的人们发现,除了拥有绿色,他们依然两手空空。 □张立勤 白春兰:治沙女杰堵不住债务窟窿 白春兰的家就在“一棵树”。 “一棵树”以前真的只有一棵树,就在宁夏盐池县沙边子村。这儿处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有民谣唱得形象:“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 现在,“一棵树”终于成了“十万棵树”。 24年前,年轻的白春兰憋着一肚子气在沙边子村发誓,这儿有水,不怕种不活树,不信就治不了这沙! 可现在,白春兰眼望着2400亩越长越高的林子,忧心忡忡。 “本来指望着种上树,长大了能卖钱,可是……” 本来——治沙造林一直是国有林场的事情。1980年代初以来,国家林业部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鼓励群众从国营林场承包治沙,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陕西省定边县、靖边县、宁夏盐池县等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逐渐涌现了一批民间治沙大户。比如白春兰。 可是——2002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禁止砍伐生态林,县里也出台了“砍一罚十”的具体办法。 开始是惊讶,继而懊恼,接着就是叹气。白春兰只觉自己当初种树致富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不仅卖不了钱,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从1980年治沙到现在,她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其中贷款60万元。去年有30万元已经到期,另外30万元明年就到期,每年得还上4万元的利息。 “这么大款子压得人心直发慌。”她对前来考察、采访的人反复念叨。 “啥时能还清?”有人问。 “哪能还得清?树不让卖,我现在就是没钱!” 儿媳妇在一旁感慨,“以前治沙多辛苦,国家没有补贴,全是自己借钱、摸索,爸爸劳累过度,得了肝硬化去了。前几年家里还有点钱,又贷了15万元,全投进去了。后来边投入边还贷,窟窿就越来越大啦!现在要说没钱,村里人都不相信,说你这个劳模盖了那么好的房子,咋会没钱?” 两个月前,白春兰做胆结石手术,4000元手术费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当时痛糊涂了,钱还是儿媳妇去借的,到现在也没还上。”她笑得很勉强。 在白春兰的家里,有一间“荣誉陈列室”,铺天盖地的荣誉证书、奖杯,与她无奈的表情形成强烈反差。 从1985年起,白春兰就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的“治沙女杰”、“绿化标兵”、“扶贫女状元”等荣誉称号。 白春兰抚摩着大红奖章,嘴角泛起一丝苦涩,喃喃道:“劳模不好当,以前再苦,可没欠债,心里踏实;现在这么穷,压力就大了。” 相关专题:新浪关注环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