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十段梅花九段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00:37 城市快报 | |||||||||
- 倪钟之 梅花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一带,是由清末北京的清口大鼓发展而成。清口大鼓是由河北省木板大鼓传入北京后,吸收当时流行的莲花落唱腔所形成。至清末已有“南板”与“北板”之分,“南板”是以艺人在南城作艺为主,亦称“南板梅花调”;“北板”主要是票友们在北城业余演唱。南城艺人金万昌本来也是演唱“南板梅花调”,后在弦师苏启元的帮
梅花大鼓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多是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传统曲目《宝玉探病》、《黛玉焚稿》、《王二姐思夫》等,均是以特定情景,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容以缠绵悲切为主,所以过去传统梅花大鼓曲目有“十段梅花九段悲”之说,其唱腔以“悲、媚、脆”为特点。 当然,旧梅花大鼓也有自身的弱点,就是唱起来字少音长,所加垫字较多,往往隔断词义,而且行腔速度缓慢,与新的时代产生一种隔阂。建国以后京津两地曲艺工作者,对梅花大鼓不断进行改革。至20世纪50年代天津的著名演员周文如与弦师韩德荣合作,采取以梅花大鼓原有曲调为基础,全曲进行重新设计,使其出现许多激昂豪放的新腔,突破了过去“十段梅花九段悲”的格局,扩大了梅花大鼓所表现的题材范围。其他如花五宝与弦师谢瑞东在《琴挑》、《傻泄》中,吸收部分昆曲的唱腔,对全曲也作了重新谱腔;史文秀在《红叶题诗》、《刘三姐》等曲目中,吸收了汉调、拨子等唱腔,也使她演唱的梅花大鼓呈现新的变化……这些对梅花大鼓传统唱腔不同的改革,都使之更靠近当今观众的审美情趣,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文革”以后,梅花大鼓老一辈艺术家,继续沿着自己改革的道路不断前进,又培养出以籍薇为代表的一批新秀,籍薇在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改革的基础上,先后排练了《悲壮的婚礼》、《黛玉葬花》、《二泉映月》等,其中适当地吸收越剧、民歌等新的音乐素材,融合到她演唱的梅花大鼓之中,表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情绪。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