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庆祝建党83周年专题 > 正文

扬州当代第九怪何琼崖60余年的党员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02:14 人民网-江南时报

  他与党同龄,他曾一纸檄文吓退万名蒋匪,他一生著书108部,光长篇小说就有47部——

  何琼崖,笔名琼子,1921年农历11月19日生于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南麓芙蓉西门村。现年84岁的老人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东西,被誉为扬州九怪,解放战争时曾一纸檄文吓走万余国民党士兵,为了实现入党的夙愿,65岁还毅然到盐城支教。今天是建党83周年,而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3D魔幻宫之战
他也正好83岁,昨日他向记者倾诉了60余年的党员情结。

  人称扬州当代第九怪

  在清代,扬州有八位有特殊个性与特殊文艺风格的画家书法家诗人,称作“扬州八怪”,在当代,扬州人对文艺与特殊个性风格的人称为扬州第九怪,这一怪就是何琼崖,人称何九怪。他有七绝,一绝曰快,一天创作一至二万字,长篇小说《长剑秦弓》七十万字,五十天完成。而这期间,他还要承担大学两个班的写作课;二绝曰不改一字一标点,写文学作品或论著落笔就算不加任何修改,其著作《许杰论》15万字一气呵成;三绝曰不看两遍,如读现代

  名家胡山源全部作品,只读一遍提笔写成《胡山源论》两万字论文,参加在江阴《胡山源百年诞辰论文集》被誉为第一;四绝曰作文著书不拟提纲。他创作严谨不是任笔挥洒胡扯乱涂,而是心有腹稿不在纸上落一条一字,50万字《三女节》、30万字《论文学创作与欣赏》等皆如此。五绝曰绝对不写类似之文之书,他一生47部小说没有两部的人物情节手法有类似相同的,这在中国文学界也是少见;六绝曰求师不论老幼,尊一代大师许杰为师,听中小学生对讲座意见,尊孩子为师;六绝曰不畏权威大名人,他曾经写文质疑郭沫若的文章。

  何琼崖的怪还体现在他作品多,一生著书无数,有长篇小说47部,中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近80篇,诗歌集5集,散文500余篇,共出版书籍108部,1900多万字。2001年,由巴金发起创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何琼崖设立文库,将他生平所著全部收入以作永久收藏。

  五百字吓退敌军万人

  浙江有座闻名遐迩的雁荡山,雁荡山有北雁荡南雁荡中雁荡之分,何琼崖就出生在北雁荡山的乐清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庭条件的富裕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外面世界。15岁那年,何琼崖从温州市联中(六县合办的中学)毕业,已经对参加共产党充满了渴望。就在那年,他与从温州市中学毕业的表姐谋和准备去延安。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初期,为了获取路费,何琼崖与表姐分别写信给家里,称参加毕业典礼需要钱,要家里赶快寄钱过来,精明的父亲揭穿了他们的“阴谋”,第一次投身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何琼崖以求学作为自己的最大的任务,但他那颗赤诚的爱党之心一直没有改变。

  1948年初,父亲终于同意他加入共产党的部队,并亲自将何琼崖送到了浙南游击纵队乐清支队。当时,其表哥周丕震担任支队政委。1949年夏,何琼崖故乡乐清解放,而与乐清临近的黄岩县人民还处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浙南游击纵队决定武力解放黄岩县,这个任务就落到乐清游击支队身上,此刻整个支队指战员只有500人,武器大多是抗战期间从日寇和国民党手中夺来的武器,而镇守黄岩县的国民党军队武器精良,粮草充足,人数达一万多。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顺利解放黄岩,支队决定让担任参谋的何琼崖写封告人民书,从意志上击垮敌军。这个“文不加点”的战地作家,挥笔疾书500字的《解放黄岩告人民书》,支队领导一字未改就“立即石印,遍贴黄岩县全县乡镇村落”。次日凌晨,部门还未开拔,我军侦察兵发现驻守在黄岩县海门镇的一万敌军已逃的无影无踪。从此,何琼崖五百字吓退敌军万人在部队中传开。

  为入党白发老人盐城支教

  海门战后,何琼崖老人离开部队来到南京华东革命委员会下的一所大学进行了半年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随后在亲戚的介绍下,1950年来到扬州分别兼任当时的苏北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的中文老师。虽然何琼崖老人多次向学校提出入党,但因为出身地主家庭,又有海外关系,所以,学校迟迟未批准其入党。“文革”期间,又受到冲击,所以,加入共产党成为老人一直未圆的梦。1985年,时任盐城市委副书记的袁克昌派秘书到何琼崖老人的家中,希望他能够去盐城支教,并承诺,只要去盐城,马上帮他入党。这个消息让老人几夜激动的没有睡好。后来,在各方努力和他本人的争取下,何琼崖终于如愿以偿的来到盐城担任盐城师专的副校长,并兼任电大、盐城工学院和职大的教师。最令他高兴的是,作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晚年终于投入了党的怀抱。

  1994年,老人从学校退休后回到扬州定居。现年83岁的何琼崖老人坚持每天读书到10点钟,早上4点钟起床的习惯。采访结束时,记者才发现,何琼崖老人从踏入社会到参加革命,从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到一名共产党员,83年的坎坷经历不正是见证了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一个风风雨雨的历程吗?一个对党的信念一生不变,为了入党,他60多年孜孜不断的追求,这不正是我们党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永恒魅力的体现吗?本报记者 景迅华

  相关专题:庆祝建党83周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盖茨第9次访华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反战影片《华氏911》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