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三峡库区移民工程:最后的移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6:02 CCTV《共同关注》


出发前的移民最后再看一眼即将远离的故土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王文浪最后一次眺望家乡的山水




由于缺少足够的就业机会,移民新村的居民们只能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操持家务


  在夏收的时候,三峡库区的居民王文浪却没有机会采摘自己家种植的柑桔了。因为在三峡蓄水135米高一年后,他自己家的果园已经有30亩淹没在水中。而他和自己家人也将搬迁到长江下游的江苏南通。和他同时搬走的还有2万人。他们是三峡库区最后一批移民。从今天起,《共同关注》将播出3集系列节目《库区》,今天让我们共同关注《最后的移民》:

  田里的果树已经开始挂果,收成在望,但重庆五桥镇龙门村的村民王文浪知道,他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们一家也到了打点行囊上路的时候了。这一天,万州区安排的外迁移民行李搬运车也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纷纷开始装车,虽说不富裕,但舍不得丢掉的家当也装了满满一车。

  王文浪的家当也收拾好了。在自家的院子里他望着刚盖不久的新楼房百感交集。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镇龙门村村民王文浪:这是我的厨房、卫生间,楼上 这是一间卧室,这还有一间卧室 这平常是我女儿住的。

  记者:这房子是哪年盖的?

  王文浪:90年,大概1万2。

  记者:有多大面积?

  王文浪: 123平方左右。

  记者:三楼是什么?

  王文浪:三楼是天楼,可以看风景的,这个看长江,看起很霸道的,真的。

  王文浪说起自家房子的“霸道”,指的是从这里看长江青山绿水,景色优美独到,因此,他的确有些舍不得。

  王文浪:那边是一所希望小学,对面是长江二桥,长江二桥的对面是枇杷坪,万州区的主城区的一部分,风景不错,祖祖辈辈在这里修身养性,很好的。家里几代人都在这儿,几代人都在这里。

  然而,三峡工程一年蓄水在达到135米水位之后,为缓解库区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库区最后一批2万多居民的外迁已成必然。看着日渐上涨的长江水,王文浪这样的库区居民还是要为了这个惠及几亿人口的大工程而搬迁了。

  在长江边,王文浪家的柑橘园被水淹到的已经有30多亩,所剩的柑橘树越来越少,收入也随之降低,王文浪觉得继续呆在家里,不但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更主要的是孩子的前程受到影响。

  王文浪:现在一个人平均我想大概还剩两分地,根本维持不了我家的生活,我觉得外面的世界比较精彩一点,所以想到外面混一混,再看一看,而且现在的政策 三峡移民,反正我们这里土地面积也不够,反正要走一部分人,所以我就报名去了,去了江苏。

  王文浪是村上的文化人,之所以称之为文化人,是因为王文浪除了和家人经营柑橘果树外,还在万州区的学校里打工,兼任教师,有十五年的教学经验。今年3月,王文浪先期去了江苏南通市下属的通州市平潮镇考察了那里的新家,这次考察让王文浪开了眼界。虽然他认为目前江苏省安排他们购买的住房不如自己现在的住房条件好,但当地的发展前景还是深深地吸引了王文浪。他决定走出大山,到宽敞的平原上去创一番新的事业。

  王文浪:看了一下,确实那里的大环境很不错的,比我们这里看起来舒服多了,主要是看以后的发展,如果江苏那边的政府对我们这些移民很关心,很支持,给我们一定的扶持,我们这些移民我想富起来是很快的。再一个江苏毕竟是沿海,挨着上海,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经济又比较发达,我也想出去看一看,还有我的娃娃,对他们可以说以后的前途比内地大得多,说实在的,我主要考虑到娃娃的前途。

  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王文浪充满着渴望,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当教师,能够把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带到新的学校。

  王文浪:如果说江苏那边的政府,愿意或者说允许我再到哪一所学校去奉献我的事业,我一如既往地去。

  离故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三峡长大的王文浪从自家的柑橘园里带走一棵柑橘树,准备把它栽到未来的新的家园里。他更忘不了带上过世父母的身份证照片,在父母的坟茔上上一注香,跟父母道别。

  王文浪:爸爸妈妈,我们马上就要走了,不能天天来看你们了,但是我们过几年 或者说更长的时间还会回来的,常回家来看看你们。

  记者:到现在上船你现在的心情跟前两天采访你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文浪:就是要离开家乡了吗?还是有故土难离的心情,主要是那种感觉,还是有些舍不得,真的。

  记者:那你对搬到那儿以后,现在你是怎么设计的呢?你到那儿以后第一项想干什么呢?

  王文浪:第一项就是先把家安好,安好以后再把生产结合当地的情况再思考一下,思考一下过后如果说农闲的时候出去打打工,农忙的时候再把自己的土地种好。

  (字幕)6月22日,王文浪一家和万州区1200名外迁移民踏上了别故乡之路

  7月4日,万州区的另一批移民首次乘火车离开了家园

  这是重庆市三峡库区的最后一次外迁移民

  一共涉及两万人

  主持人:在三峡库区的移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说移民就好比农村嫁女,少数的能嫁到富裕的外地,大多数只能嫁到本村人家。实际上在三峡库区100多万移民中,像王文浪一家这样能够迁移到江苏、山东等平原地区的只有五分之一,绝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就地后靠安置的办法,也就是就近向海拔高出几十米的地区移民。一年多来,这些就地安置的移民又生活得怎么样呢?

  记者(现场):这里是重庆市万州区的一条移民新街,这里的移民大都是从库区移来的,现在他们都已经住进了这里的新楼房。但是他们也面临着住进新楼房,却没有新厂房,守着交通线,却没有生产线的窘况。

  万州区河口乡庙坝七组的200多名库区群众搬迁到乡政府所在地已经三年多了,当地政府为这些移民修建了一条水泥马路,并在马路旁边规划出这块移民新街。按照乡政府的要求,移民们在这条街上不能只盖一间平房,而全部要要盖二层楼,其中一层用来做店铺。这些移民用政府给予的库区移民的1万多元安置费和银行贷款建起了这条移民商业街。但是,由于河口乡政府改变规划,原来要在商业街对面建的农贸市场不建了,没有人流、物流,这些移民失去了挣钱的渠道。现在除了个别移民开的小商店还在勉强维持外,其他的店铺根本就开不了张。

  记者:你现在除了这个店还有其他生意吗?

  移民周发玉:没有,两个人就在屋里玩,就搞了一个店,什么都没有做。

  记者:你在这搞这个店,一般你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一天毛收入在百把块钱,可能一天几块钱的收入。

  记者:现在利润很薄吗?

  周发玉:还有几块钱的收入,几块钱的收入够什么,孩子读书都不够。

  毛大蓉一家也是这条移民新街的库区移民。以前,毛大蓉两口子在万州区的一家缫丝厂打工,和丈夫每个月有800多块钱的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有滋味。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库区内一批经济效益差,污染环境的企业被关闭,毛大蓉和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原来的家也在蓄水线以下,毛大蓉两口带着老母亲和孩子搬迁到了河口乡这条移民新街上。从家里的陈设不难看出,毛大蓉夫妇以前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但自从搬迁过来后,生活没有了来源,日子过得艰难起来。

  移民毛大蓉:以前我是缫丝工,现在也没学过手艺,起修这个房子该了三四万。

  记者:那现在你向银行贷款三四万怎么还呢?

  毛大蓉:靠老公一个人,五个人生活,他也只能赚到五六百块钱,给别人打工嘛。

  毛大蓉的婆婆何仙美:这个门面一直空着的,有啥子生意卖,没有生意。

  两层楼房建起来了,但是由于没有客源,又没有土地,这些移民现在只能男人出外打工,女人在家操持家务。但近日乡政府又要求移民们交房屋的超标费,每户不少于3000元,否则不给房产证,这种做法移民们感到很难接受。

  移民张娅:以前我们不要求起这么多(楼)乡政府要我们起两楼一顶,讲美观,他关键是,我们以前交了8000块钱的基础设施费,现在不需要交那么多,以前我们不想起那么多乡政府要我们起那么多,上面就要为我们移民想一下,房子、 家家都贷了款,哪里还有钱交什么费。

  目前,万州区移民局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表示,河口乡移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可以解决,移民部门将与河口乡政府协调,通过修改规划,重新汇集当地的商业气氛,为移民的生活找到新的出路。

  据万洲区移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万州区20万多库区后靠移民中,目前能够稳定安置,并且生活状况较好的占1/3左右。为保三峡水库的水质,万州区将库区内300多家经济效益不好,和对环境有污染的200多家企业关闭,在这些企业中打工的相当多的农民工作为库区移民,转入城镇。但由于他们在转为城镇居民后失去了土地,又没有新的就业机会,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因此生活十分困难。

  万州区移民局农村移民安置科科长冯志华:这个居民区本身只有17户(移民),但有12户是原来企业安置的,这个企业安置呢,现在这些移民都已经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这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如果再找企业很困难,附近没有工厂,离万洲区又远,万洲区本身企业容量也有限。

  与毛大蓉等河口乡移民的景况相比,居住在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移民新区的1万3千多库区企业安置移民的生活,已经真正到了举步唯艰的境地。

  在这个当地政府规划设计十分整齐的楼群里和整洁的街道上,许多人整日靠打麻将和扑克度日,而整个移民新区也没有任何的商业气息,显得空空荡荡。据了解,这些移民大都是从万州区淹没水位以下破产企业中下岗的职工,自从他们集中搬迁到这片专门为库区移民新建的小区后,他们的生活几乎天天如此。

  30多岁的杨小华原来是万州区三峡柴油机厂的职工,随着工厂的倒闭,杨小华也下岗在家。杨小华自认为比较勤奋,想办法在万州区城里打打小工,每个月还有3、400元的收入,但一家三口就靠他这些工资,日子已经过得非常紧张。

  双河口移民新区居民杨小华:万州区有几十万人,真正那种不说那种高科技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都很少,劳动密集型的那种能养活几千人、几万人的企业甚至没有,这些人做啥吗?这些移民做啥吗?你说开个什么商业呀,大家都是居民没有人气,没有流动人口什么都不活,家家都在家里吃饭,生活都在低水平消费,当地政府对这些没有办法吗?办法倒是有,好象电视上在看,但是老百姓没有感受到。

  杨小华告诉记者,现在他和双河口的移民们都知道,三峡库区蓄水以后,为保证水环境质量,库区原来大量的企业关闭了,这是国家建设要求的,移民们都能理解。但目前出现的库区产业空虚化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投入更多的力量,切实为移民今后的生活着想。

  杨小华:我希望政府,比如说万州区利用7月份这次招商引资会,全国来把我们双河口,乃至万州区的移民,多建点企业来,切实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是很勤劳的人,我们希望工作,我们希望工作才能取得收入,我们天天在家这样坐着,我们还年轻嘛,我们现在就在家里坐着,我们50岁、60岁谁来养活我们呢,我们的孩子上学又怎么办呢?

  面对库区群众的重大牺牲和目前的困难,当地有关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移民不仅能够顺利安家,而且能够多渠道就业、多渠道致富呢?

  崔太明一家6口是1999年从库区移民到万州区高峰镇雷家村的,这里是当地移民安置的一个重要地区。在移民时,崔太明把父母以及一个孩子的户口转为城镇居民,而把自己和妻子以及另一个孩子的户口留在了农村。这样,家里除了得到政府支付的移民安置费用外,崔太明还得到了雷家村分给他的两亩多地。几年来,崔太明在分给他的农田里种植大棚蔬菜,还养了一头猪,一年下来也有7、8000元的收入。

  雷家村村民崔太明:从我们农业人口安置来看,我们搬过来的,从我们目前来看 基本上都是中等水平。后靠安置,要想致富,土地确实有点紧张,就业的机会还是有的。

  现在在雷家村,200多移民大都像崔太明家那样,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的移民办法,不仅盖起了新房,而且还有地可以耕种,家里的其他人口也可以到城里打工挣钱。

  面对重庆境内80万左右的三峡库区移民,重庆市方面也在想方设法尽快解决。

  重庆市副市长余远牧:那么我们通过发展一个是跟库区当地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一些产业,来尽量的使城镇下岗职工逐步就业,同时也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移民群众,另外广大的农村后靠移民,主要是根据我们当地的资源环境的特点,鼓励他们搞好优质的水果,还有草饲生蔬的产业化、柑竹产业化以及我们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食品加工和优质的生态农业。

  主持人:不管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的愿望。王文浪离开故土,离开了他的果园,在远方的江苏寻找他的新生活。崔太明搬进了新家,重新过上了挣钱打工、种地盖房的日子。但是还有不少移民在新的环境里感到水土不服,没有找到自己的道路,据了解,就在最近几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国许多省市将带着大批的优势产业前往库区,为那些为三峡工程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带来发展的新希望。感谢收看,明天请关注系列节目《三峡库区》的第二集《平静三峡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