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和权益专题 > 正文

中国公民辗转赴伊参与重建:商机与危险同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7日11:13 新民周刊


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在巴格达祈祷,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盼望早日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被毁的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建筑主体结构完好,只是被洗劫一空




工人在重建伊拉克


  对于陈宪忠,我是怀着敬佩的心情去见他的。各路媒体曾经报道过他不平凡的经历。20多年在伊拉克做贸易的中国人可能也只有他了。而在这次美伊战争之后,他还能收回战争之前的货款,也是匪夷所思的事。还有他解救7个中国人质的事情也让我觉得有神奇的色彩。当我的朋友S对我说陈宪忠这次来上海,要找一些设计师去伊拉克做重建工程之时,我毫不犹豫就跑去见他。这是一个年过五旬的健谈之人。他已加入穆斯林,会流利的当地语言,上至政府官员,下到部落首领都有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次回国,除了做贸易之外,还要为伊拉克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的重建项目找一些人。特别提到的是中国大使馆的重建让我心跳不已。虽然那边战火未熄,家人也一再反对,我还是抱着要做一点事情的决心要去那个听上去恐怖的地方。就当作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由于外交部提醒中国公民近期勿赴伊拉克,所以相关使馆都暂缓审批中国人的入境申请。普通人是无法拿到签证的,陈宪忠却能拿到伊拉克工矿部的邀请函。

  我和一个去做贸易的小黄一同赴伊,开始这段非常旅途。6月20日晚11时半从浦东机场起飞,先要到卡塔尔的多哈,然后转机到约旦的首都安曼,再坐大巴到目的地巴格达。从多哈到安曼仅需2个多小时。安曼到巴格达有1000多公里,道路不宽,只有两车道。沿途看到的大多是荒漠。进入伊拉克边境费了些周折所见的工作人员着装也不正规,俨然散兵游勇状,司机费了不少口舌,说是中国的打工者,边境总算放行。进入伊拉克,有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路况也不错,约莫开了5小时,前方明显减速,原来是美国大兵在执行任务,听开车的阿拉伯司机讲这里就是费卢杰,美军在包围这座城市。果然,我们看到了两架阿帕奇直升机在费卢杰上空盘旋,还有美军坦克在地面推进。战争并未结束,危机依然存在。我们在美军的注视下缓慢通行,大概又开了半小时,我们见到了阿布格莱布监狱,这里因虐俘出名,这监狱面积很大,四周全是电网,一派死寂的样子。

  6月23日下午5点左右,进入巴格达了,这里没我们想象中的一片狼藉,大多建筑还是好的。战争毕竟一年了,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看得出巴格达是一个曾经建设得不错的城市,这里有不少绿化和广场。我们的住地就是陈宪忠的中餐馆内。在商业大街国家大剧院附近。

  艰难苏醒

  巴格达的蓝天、白云和高大的椰枣树,以及在雨水的唤醒下格外鲜绿的青草,让人暂时忘记这里曾发生过战争。但是这里的马路虽然宽阔,却明显破旧,路上跑的车大多破烂不堪,有的甚至像从垃圾场捡回来的。巴格达城比起上海差得很远,大概相当于国内中等城市的水平。巴格达街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乞讨者很多。

  经过一个很大的加油站时,可以看到戒备森严的美军装甲车上全副武装的士兵,以及装备明显落后、在加油站前巡逻的伊拉克警察。他们的存在,一半是为了保卫加油站的安全,另外也是为了打击黑市油贩。美军车辆排成一队停在公路边,当地的汽车在旁边往来穿梭,似乎各不相扰,显然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占领下的生活。进入商业区,行人和车辆明显多了起来。

  由于市政道路不能满足需要,巴格达塞车现象严重。除个别路口有交警指挥外,其余地段就得靠自己拼抢,开车如同打仗一样。这里的警察有的穿着过去的制服,有的穿着新制服,但更多的是什么制服也不穿,趿拉着一双拖鞋、拎着一把长枪,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的。

  这里的枪支随买随用,我们住地就有两把枪,都是陈宪忠看门用的。一把是左轮手枪,一把是AK47自动步枪只要600美元。

  伊拉克的夜生活极其匮乏,没有茶座,更没有酒吧、夜总会。当地人除了看电视就是祷告。

  晚上巴格达人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家看电视。在中东地区,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极富影响力,自萨达姆倒台后,很多人家都安装了卫星电视,能收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台,甚至有X频道。

  感受战后伊拉克人民生活最直接的方面就是电。伊拉克有限的供电网络在战争中和战后遭到破坏和洗劫。发电能力严重不足,传输设备又遭到轰炸和偷盗,有700万人口的巴格达已成为世界上漫漫长夜里最黑暗的首都。伊拉克官方传来的消息说,伊拉克基本恢复正常供电至少还需要3年时间。人们还将在无电带来的种种不便中等待。

  在巴格达,目前最畅销的物品之一就是发电机。大部分人购买的都是用来应急的小型发电机,平时又舍不得用;而大的发电机则成为富人区的标志。这里的气温实在太高,到七八月份,气温会达到摄氏60度以上。

  这里每天停电好几次,最长的会达到一天十七八个小时,而一天停电时间10小时左右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过这里没有停过水。在夏天,这儿的水温一般都要在30度以上。

  除了电,盛产石油的伊拉克也闹起严重的油荒。在巴格达居民区,经常会碰到赶着驴车买煤油的人。在战后第一个冬天大部分巴格达家庭都用煤油炉取暖。一个福建籍的商人说,这里煤油炉最好卖,短短几个月他就售出6000台,大赚了一笔。

  发电机用的柴油在这里也非常紧俏,由于从正常渠道买不到,人们只能从黑市花四五倍的高价购买。

  到巴格达以来,最大苦恼除了电力不足,就是通讯手段严重缺乏、信息不畅。刚到巴格达的时候,固定电话还没有恢复,也没有手机可用,上网只能去为数不多的网吧,上网费每小时1美元,是伊拉克政府中一个普通雇员一天收入的三分之一。网速非常慢,发一张照片最少也要12美元。因为许多地方的电话未通,所以电话只能在部分地区使用,而且还不能接入国际长途网络。随后,手机业务要恢复,要700美元押金,而且号码紧俏,须凭新闻机关的公函才有希望搞到。

  异国生存

  电器、卫星天线、二手汽车在这儿很畅销。在巴格达,仅二手汽车就增加了20万辆。

  在战后的混乱中,人们不敢也没有钱买新车,所以二手车的生意异常火爆。宝马也就3000美元。目前的海关关税只有5%加之现在的老百姓购买力有限,各国商品都得以倾销。

  这里中国的康佳电器很多,最多的家电是韩国三星,埃及的电器也不少。

  这里没有像国内那样的大型超市,只有规模不大的小超市。脸盆及拖鞋等根本买不到。这里的饮水比油贵。汽油每升仅0.2元人民币,而一瓶水要1.3元。

  市场上几乎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只有难吃的西红柿和黄瓜。当地人只吃牛羊肉。我每天吃带去的榨菜过日子。很少有大米,当地人都用手包卷饼夹肉吃。

  这里的出租车费很便宜,20公里左右只要2美元。伊拉克当地除了油,啥都没有,建材都是进口的。主要来自叙利亚、埃及及中国。令我吃惊的是,这里的建材价格不仅不贵,有的还比国内便宜,且多以中低档为主,高档的根本卖不动,老百姓兜里没钱。店主很热情,端来了一杯红色的茶,我喝了一口,又黏又甜,难喝极了。伊拉克当地没啥土特产,只有椰枣等农产品。听说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有不少海产品,我想不会比国内的海鲜好多少。

  陈宪忠的中餐馆有两个楼面,面积约1600平方米厨师及管理人员均来自中国,来吃饭的以韩国人及欧美人的居多,由于3月份后局势混乱,外国人大多已出境,所以现在的生意并不好,哪怕二菜一汤10美元,每天的营业额也就300美元左右。估计要到年底生意才会有起色。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在伊中国人总数应该不会超过50人,他们分为4个群体。

  中国驻伊复馆小组。总共13人,包括保镖。由于使馆被洗劫一空,他们自去年6月27日来巴格达后一直住在摩苏尔饭店至今。

  宴龙湾大酒店。就是由陈宪忠经营的酒店,位于巴格达市中心,今年1月份开张,面积约1600平方米另外还有了一家名为茵派司的中国商城,两处的中国雇员有十几人。

  军营的中餐馆,共有两家,分别由刘磊及何清明经营。有近20人受雇于餐馆。何是从四川独自来的,也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年轻人,现在也算收获不小。曾经被伊当地的匪徒抢走了所有行李和护照,但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在巴格达做生意的福建人。主要从事日用百货的买卖,从国内进货,在巴格达市场零售。福建人,基本上是福清和长乐一带的,去年年底过来,从国内进一些家电什么的在这边卖。他们分两批进来,第一批5个人是去年11月份进来的,来的时候虽然战事还在进行中,却幸好没什么意外。第二批10多个是今年美国人被焚尸示众的时候进来的,局势正处于最动荡时期,一进到费卢杰就被手持机关枪和火箭筒的民兵劫持住,但有会讲阿拉伯语的人同行,把他们的国籍讲明白了后就被放行。其实还有第三批,也就是轰动世界的那7个被劫持的中国人,也是在费卢杰被劫持的。他们已经被送回国内了。所以现在在这里的就是这近20个人,年龄从40岁到十几岁的都有。

  在未来的这半年内,很难谈得上什么商机,因为局势还不能完全平定下来,反对临时政府的武装冲突还会时时出现,让外国资方止步不前。半年以后如果反对力量得到控制,局势开始稳定的话,应该是大型的、重工业方面的、主要的是城市和基础建设方面的重建和改造。但是这方面的和约都会优先与参与战争的国家签订,中国公司估计很难挤得进来;之后再过一段时间,稳定和重建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了,国民对生活的希望又起来了,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才会急速上升,那时候,因为大多数伊拉克国民的消费水平还是偏低,中国的廉价小商品真的是商机无限。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离我们住地约半小时车程,位于巴格达的使馆区,一派惨淡的景象。由于战争,使馆已被当地人洗劫一空,所有的馆藏资料及有价值的装修材料都被偷走,只剩下丛生的杂草及建筑的骨架,令人唏嘘。

  中国的复馆小组成员一行13人来到巴格达已近一年了,至今仍呆在饭店里。6月27日是孙必干复馆小组来伊一周年。要求陈宪中的中餐馆加菜,加了一个大虾,一个海鱼,平时他们也就是炒蛋、花菜、牛肉这些菜。

  那天我随餐馆的司机一起送饭。从中餐馆到他们的住地只要半小时。门口的中国武警检查了我的身份护照,然后进电梯上楼。

  孙大使说他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与伊临时政府保持联系,为中国内地寻找在伊的商机。争取拿到一些重建的项目。

  天气太热,原先他们穿着厚重的防弹衣,现在也脱下了。在摩苏尔饭店住了一年多,也真够苦闷和枯燥的。

  使馆建筑主体结构完好,只是值钱的装修材料都被洗劫一空了,我看了一下,有四个单体,总面积8000平方米左右,何时能着手做现在还不确定。

  随着伊拉克政权的重归,中国使馆的重建也已迫在眉睫,我衷心希望我国大使馆能早日彰显本色。这也是我此行的最大目的。(口述/姜 锋 整理/彭轶凡)

  相关专题:关注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和权益


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