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俄媒体称中国将试射三枚中远程导弹(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15:11 环球时报


东风—31型远程导弹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俄罗斯塔斯社日前报道称,根据该社从俄国防部获得的消息,中国国防部已通告俄国防部,中国军方预定本月从位于山西省的导弹发射场向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试验场试射3枚弹道导弹,射程达2500多公里。该消息引起了外界对中国导弹力量的关注。

  外电关注中国三种导弹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俄塔社援引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2002年年鉴报道称,中国具有核能力的弹道导弹是由1800公里至1.3万公里射程不同的四种类型组成。中国将导弹的射程界定为:短程低于1000公里,中程1000至3000公里;远程3000至8000公里;洲际射程超过8000公里。中国军方此次试射的3枚导弹的型号分别是“东风—31”型、“东风—21”型和“巨浪—2”型。“东风—21”导弹放在机动式起竖发射架上,射程可达1800公里以上。“东风—31”导弹是一种公路机动型、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圆概率误差较低。“巨浪—2”型导弹则是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以上。三种导弹都具备携带多弹头的能力。

  俄媒体还称,俄罗斯航天兵的观察设施准备记录中国军方的导弹发射情况。台湾中天电视台13日报道该消息时称,中国试射的导弹有能力到达美国西海岸,台湾更不在话下。据香港《商报》报道,“东风—31”型、“东风—21”型导弹将使用位于山西省的导弹发射场发射;而“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将从海上发射,并称此次发射可能是东山岛军演的一部分。该报道还介绍说,“巨浪—2”型在2001年的东山岛军演中就已试射过,并准确击中数千公里外的目标,令台湾及美国大为紧张。香港《明报》近日援引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资料称,中国导弹核力量装备着不少发射洲际和中程导弹的装置,绝大多数处于值勤状态。美国中情局发表的《至2015年外国导弹发展和弹道导弹威胁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可能已拥有几十枚能打到美国部分地区的“东风—31”型和“东风—4”型导弹。

  试射导弹的意图不同

  事实上,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只要拥有导弹力量,都会定期进行试射,惟一不同的是战略目的。

  美国为尽快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目前至少已进行了8次导弹发射拦截试验,其中包括5次海基导弹拦截试验,3次陆基导弹拦截试验。7月7日,为加快NMD的部署进程,美国和日本决定,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双方将在夏威夷海域共同进行导弹拦截试验。

  近年来,受美国战略挤压影响,俄罗斯频频通过导弹试射展示战略核力量,维护军事大国形象。今年2月举行的核战略演习即充分显露这种意图。2月18日,俄航天兵、战略火箭兵、核潜艇在5个小时之内,发射了数枚战略导弹。尽管整个演习比较成功,但也出现了失败的场面。俄罗斯北方舰队接连两次出现弹道导弹发射故障。亲临演习现场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观后心里并不好受,但痛定思痛后,普京表示,俄军最终将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事情会变好。在此之后,普京宣布,俄军将部署新一代战略武器装备,并将构筑全新的导弹防御系统。

  导弹试射是验证武器性能的需要

  专家们认为,即使外电报道属实,中国也只是在国际法规定范围内进行正常装备检测,根本谈不上对别国构成威胁。

  首先,与美俄等国进行导弹试射的战略不同,中国以往进行导弹试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强防御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平。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关于核力量,白皮书指出“中国拥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中国保持精干有效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任何此种行为都将导致中国的报复性核反击。中国核武器的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其规模、结构组成和发展与中国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一致。

  其次,导弹试射是武器装备定期检测、验证性能的需要。对各自导弹技术进行试射,是所有拥有导弹国家的通常做法,属于国防建设的正常范畴。俄军就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弹试射,以此发现武器保养、训练中的问题,从而加以改进。


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