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借公车改革之机剔除官员的特权意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09: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据7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鉴于近年来各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收到一定成效,中央将在此基础上出台改革指导意见,但总体上会尊重地方的实际情况,将不会搞“一刀切”。专家认为,继去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将通讯费用补贴“暗转明”之后,公车制度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标志着我国公务消费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消费活动,正逐渐走到“阳光下”。
根据已披露的资料看,目前我国的公车制度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很多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调查显示,由于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所以,借公车改革解除财政重负,的确非常必要。 但笔者认为,公车改革不应只盯住经济方面的效益。在某种意义上,借公车改革之机,规范职务消费行为,让职务消费“落地”,从确确实实的“必需”出发,而不仅仅是某种等级的“必然待遇”,从而抑制特权意识的产生,当是公车改革更深一层的意义。 当前,反腐败形势比较严峻。而腐败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一个我们近乎习以为常的“腐败温床”———变味的职务消费,比如乘车特权、公款吃喝特权等。这个“温床”,通过培育特权意识,“培育”了腐败。 腐败的实质就是官员将手中的公权通过不当手段扩张获利,所以腐败往往从特权意识中萌芽。所谓特权或特权意识,其实就是和其他人待遇的区别,当一个人能长期意识到享受了比其他人更高的待遇并逐渐以此为正常,那便是有了特权意识。 一名官员一旦在内心深处具有了某种特权意识,便对“沾公家光”习以为常,偶尔不能“沾光”了,甚至会觉得非常委屈。就此,某贪官说过一句非常典型的话:“我以为我是人民的公仆,吃、穿、用的都应该是公家的。”试想,当一名官员对“职务消费”的认识达到这一程度时,想不腐败都难。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的不正常现象。在我看来,每一次公车私用的过程,都无异于是“培养”官员及其亲属特权意识的过程。 所以,如何借公车改革之机,剔除官员的特权意识,是公车制度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公车改革,首要的一点是公平,一切都要从工作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什么级别出发,要在公车使用与特权意识之间,筑起一道有效的隔离墙。惟其如此,公车改革才有更可期待的、更重要的价值。 相关专题:我国部分省市将实行政府机关公车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