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傲视海陆间铁甲雄师(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0:08 北京日报
  两栖编队
抢滩登陆

海练夜场

本报记者李砚洪通讯员徐锋梁庆才

  海军陆战队员,从来都蒙着一层神秘而传奇的面纱,一个海军陆战队的领军人物呢?陈昌锋,海军某陆战旅两栖装甲团团长:熟悉两栖装甲作战的“十八般武艺”;能利用信息技术组织训练与教学;能用德语交流写作;会写诗,还爱养花种草……演兵场上似蛟龙如猛虎,脱下戎装像个儒雅书生。走近陈昌锋,你会发现,这位现代军人不一般。陈昌锋,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从兵干起,20年后成了团长。

  陈昌锋,一个高素质的军中男儿,先后入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空军指挥学院等中外5所军事院校深造,并拿到了以装甲作战闻名于世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

  陈昌锋,一个带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海军陆战队员,来自有“天下第一旅”之称的海军某陆战旅,他是这个旅的两栖装甲团团长。“两栖攻坚,抢滩登陆,撕开缺口,杀出血路!”陈昌锋用十六个字归纳了团队所担负的作战使命。

  三个月拿下德语

  晚上9时,陈昌锋携妻女来到舰队招待所接受记者采访。简短的寒暄后,一家三口坐在记者对面的长沙发上。魁梧的陈昌锋脸膛黝黑,透着憨厚和善;器宇轩昂的眉宇间显示出一种现代军人的特有气质;南方味道的普通话沉静缓慢,平添了几分儒雅。

  “留德是一生中收获最大的两年。”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陈昌锋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一句。

  1998年1月,陈昌锋从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完成学业回到陆战队,一年后升任团参谋长。与此同时,新的机遇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旅里有一个留德的指标,有3个人选。“那时候军内留学的指标还很少,我特别想去,机会难得呀,这是我主动争取出国的一个基本动力。”旅里反复斟酌、综合考虑,陈昌锋得到了这个机会。

  “知道指标归自己了,很高兴。同时也知道,能否真正走出去,就看自己的努力了。”

  必须在3个月内通过德国驻华武官的语言面试。“可他连汉语拼音都不怎么样,更不要说外语了。”妻子王艳萍插话道。

  1999年3月23日,陈昌锋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德语,那个出国培训班已开班好几天了,到了课堂才知道,德语真的是天书。

  “一个词也不会,一句话也听不懂。着急,惟恐把这个机会弄丢了。不吃‘小灶’是不行了,我花钱请了个德语教授,每小时50元,白天上课,晚上‘加餐’,早上5点就爬起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地说。3个月,花了3800元,掌握了1000多个单词。可以应付简单会话了。”

  1999年7月16日,德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在家举行酒会,陈昌锋应邀来到武官家里,武官用德语跟他聊天,询问他的姓名、年龄、籍贯。酒会结束,武官说:“陈,你过关了,可以到我的国家去了。”原来这就是考试,德国人的处事方式还真特别。

  终于走出去了,能不能留下来,难说!外籍学员入学后要进行3级语言考试,不过关者,一律退学。先后有5个国家的6名同学被无情淘汰。

  “真过不了关被退回来,不说丢咱们中国人的脸,自己的脸也没处搁呀。”

  1999年8月,陈昌锋来到德国语言局继续学语言,3个月后就要进行1级考试。“在人家母语国家才知道咱当时学的‘中式德语’那才叫‘洋泾浜’。”来自各国的70多名学员,没一个是以德语为母语的,课下交流也困难,陈昌锋有招儿,外出的时候就跑到德国人堆里,听人说,听的多了,胆子也大了,就主动跟人家说。3个月下来,听力和会话优秀。接下来又是3个月,听力会话之外,阅读量大了。“中国人有‘悬梁刺股’的榜样,怕什么,不就是一个‘拼’字吗。”2级也顺利过关。最后3个月冲刺3级,前两级主要是会话交际语言,这第3级就加进军事专业语言了,“拼”字当头,自然拿下。

  3次语言考试,不仅优秀,还次次名列前茅。教学组长施皮斯上校跷起了大拇指:“陈中校提高语言能力的努力非常令人敬佩。”

  留德期间,陈昌锋广泛涉猎了海洋战略、作战指挥、参谋业务等多个学科。走遍了德国5大军港,参观了德国陆海空三军机关、部队和院校,并赴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奥地利、卢森堡等周边国家及联合国驻日内瓦某机构、北约总部、欧盟总部考察,对发达国家先进的军事理论、国防建设、部队编成进行了广泛调研,积累了近百万字的留学笔记。

  “不仅学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知识,西方方方面面的先进理念都在开阔着我的视野。参观的面很广,报社、造船厂、宝马公司、空客公司等等,到一个地方就是一天,整个流水线都让你看,给你讲。学院的教官说,‘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仅仅要熟悉军事本身,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历史等等你都要涉猎。’”陈昌锋说。

  2001年6月20日,陈昌锋毕业,辅导员扎费尔林海军中校在他的毕业鉴定上这样写道:“陈中校是一名有能力并非常值得信赖的军官……我认为对他的提升和使用应不加限制。”

  “怎么不用卫星定位?”

  2001年7月,陈昌锋学成归国,两个月后,被任命为南海舰队某陆战旅两栖装甲团团长。对这一任命,陆战旅现任政委荀建群说:“陈昌锋是第一个从西方发达国家学成归来的陆战队员,他有知识,有文化,勇于吃苦,不怕牺牲,他的出现,既继承了老一代陆战队员的优秀传统,又代表了新一代陆战队员的发展方向。对他的培养使用,充分体现了陆战旅党委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那就是把一切机遇留给可塑之材,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随着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新一代水陆坦克、两栖战车等装备信息化含量显著提高,卫星定位、网络通信、集群指挥、电子对抗等信息作战功能成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元素。

  那是一次重大演习前的预演。一声令下,数十辆战车扑向大海,快速冲向“敌”滩头阵地。那天,海上风大浪急,一个浪头打来,编队冲锋的战车被打得乱了队形。情急之下,官兵们纷纷掀开战车顶盖,探出脑袋用肉眼观察方位、修正航向。可当一辆辆战车喘着粗气冲上滩头时,却都偏离了预定登陆点。

  “怎么不用卫星定位?”陈昌锋铁青着脸。

  “系统有误差,靠它不保险。”“操作怪复杂的,不如目视驾驶来得痛快。”“高科技装备又贵重又娇气,捣鼓坏咋办?”官兵们七嘴八舌地嘀咕。

  “不敢用信息化装备,将来拿什么和‘用信息武器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作战?”陈昌锋的话发人深省。

  随后,陈昌锋接连办了4期培训班,邀请院校专家给各级指挥军官传授两栖装备指挥控制系统、光点火控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各级指挥员的信息化思维和信息战意识。

  先期建成的装甲模拟训练中心。一排排模拟器上,车长、炮长、驾驶员各显神通,驾驶、通讯、射击科目轮番上演,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声光电控制技术,不仅训练方法、过程和效果几乎与实装训练完全一致。

  除了网上练兵,陈昌锋经常把部队拉到陌生地域和海区训练,故意选择复杂天气和恶劣海况下海,组织夜间拉动、夜间打靶、跨昼夜训练,逼着官兵使用信息化装备,发挥武器装备最大作战潜能。

  陈昌锋留学时的校园,是以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字命名的。克劳塞维茨“知识必将成为战斗力”的著名论断,曾给了他强烈的震撼。他对官兵说:“打赢信息化战争,光靠忠诚和勇敢远远不够,必须具备驾驭战争的高超本领。谁拥有知识和人才,谁就是未来战场上的主宰。”

  27岁的熊钰是陆战旅最年轻的副营长,帅气的熊钰对记者说:“秋天一开学我就走了,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研。”言语中是掩饰不住的兴奋。这是陈昌锋当团长后团里走出的第5名研究生。

  打破兵种专业界限,大胆尝试交叉培训,让只会摸爬滚打的步兵班长学习战车驾驶、通讯和火炮射击;组织政工干部学习装备驾驶技术……陈昌锋任团长3年间,两栖装甲团85%的装甲乘员达到了技术等级要求,涌现出上百名技术能手和训练标兵;60%的分队指挥干部掌握了两项以上专业技术,人人能驾驶战车。陈昌锋每年都要选送20多名干部到院校淬火。团里为参加自学考试的官兵报销学习费用,鼓励官兵学习成才,先后有350多人通过学习获得中专以上学历,20多名干部拿到了自考本科文凭。

  重培养更重使用。陈昌锋当团长后,全团9个连长岗位他换了14人次,现任连长全部是正规院校毕业的。16名大学生军官相继走上指挥和技术岗位,12名大学生军官光荣立功。全旅最年轻的连长、副营长、营长,全都出在装甲团。陈昌锋说:“用好一个尖子人才,能带出一支尖子队伍。”

  2002年秋,一场大规模渡海登陆演习即将展开。陈昌锋奉命率部跨海南下。与此同时,一批即将装备部队的新型步兵战车也从工厂紧急启运,直接送上演习场,这在海军装备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但两栖装甲团有人才,陈昌锋充满自信。他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邀请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给官兵讲课、教官兵操纵。自己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第一个进行新型战车驾驶试验、第一个登上新型战车进行实弹射击、第一个驾车冲向凶险莫测的大海……

  3个月后,演习开始,陈昌锋指挥的新型步战车涉水抢滩、破障登陆。一辆辆战车奋勇争先,一发发炮弹弹无虚发。新型步兵战车分队3个月成建制形成战斗力,创造了海军装备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突破极限和常规

  又是一场跨军种联合登陆作战演习,舰艇上,两栖装甲兵摩拳擦掌,只等一声令下,凛凛铁骑便可踏浪出击,直捣黄龙!

  演习进入倒计时,海上却风云突变,海况远远超过了水陆坦克和两栖战车的性能极限。

  “还能不能下海?”演习指挥部来电询问。

  “和平时期演习就是打仗,别说一点点风浪,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陈昌锋斩钉截铁地回答。他的“001”号铁甲战车第一个跃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官兵们艺高胆大,驾驶铁骑斗激流、闯险滩、破障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滩头阵地。

  两栖装甲团是海军陆战队中装备科技含量最高、成建制机动能力最强、作战使命最特殊、战斗环境最恶劣的特种部队。为了练就过硬的两栖作战功夫,陈昌锋对官兵的体能训练也是突破常规的“魔鬼训练”。从团长到列兵,每人脚上一副沙袋,每天早晚两次体能锻炼,每周一次5公里越野。团里建起了一条两栖装甲兵体能训练带,滑铁索、走浪桥、涉浅水、越障碍、冲沙滩,浓缩了登陆作战全过程。

  “无论信息化装备如何先进,导弹怎样精准,保持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昂的士气,永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陈昌锋说。

  每次完成重大任务后,陈昌锋都要安排部队徒步回撤,借以磨练部队的战斗作风。这天,部队摸黑从营地出发,一上午急行军推进了40多公里。抵达预定休息地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人困马乏的官兵满以为这下可以休整避雨、埋锅造饭了,不料陈昌锋却下令继续前进,行军途中还不时穿插进行防空、防化演练。

  极限可以突破,常规也可以打破。随着两栖铁骑日益迈向现代化,一些长期形成的旧观念、旧习俗,渐渐成了制约战斗力生长的“瓶颈”。打破常规,释放战斗力,显示的是陈昌锋的魄力。

  ——野外驻训是两栖装甲兵的“家常饭”。过去,部队一进训练场,到处挂横幅、插彩旗,随处可见精心装饰的沙雕、用彩色石子拼出的口号等。陈昌锋对这种变了味的“战地宣传”、“阵地文化”颇不以为然。“部队行军打仗,讲究的是隐形于山、潜藏于海,这样大张旗鼓,不是作战,而是作秀!”他抓训练首先强调的是野战化、实战化、正规化,只要部队一动,就要利用地形、丛林、迷彩色和伪装网隐真示假,声东击西,部队行军打仗的气氛陡然浓厚。

  ——农副业生产是部队的老传统。过去,全团每个连队都要养猪种菜,还有考核指标。但部队长期在外搞训练,菜地里草比菜长得高。陈昌锋下令把菜地变成花园草坪、变成体能训练场。有人提醒说:“农副业生产是部队的老传统,丢了不好向上面交待。”陈昌锋说:“养兵千日,用在战时。陆战队是一支打仗的部队,打不赢才更没法向老百姓交待!”

  ——两栖装甲团营区,被驻地命名为“园林化单位”。数万平方米的绿地既改善了营区环境,又是官兵休闲的好去处。但是,大面积的草皮,必须定期除杂、剪草,也给官兵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全团官兵出动剪一次草要用两三天时间。

  担任团长不久,陈昌锋就要给各营买剪草机,当时有人劝他:“全团出动修剪草坪有些年头了,谁都没变过。再说,这也是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老传统呀。”

  “部队就是打仗和准备打仗,训练重要还是剪草重要?”陈昌锋坚持己见,花了3万多元买来5台剪草机配发各营,过去全团出动用两三天时间,现在只要每营派1人1天就剪完了。“去年在海南看到更便宜的剪草机,才千把块,又买了一批,现在每个连都有了,可以随时剪草。”陈昌锋也会算经济账。

  官兵解脱了,大把的时间留到了训练场。从草场到训练场,其跨越的距离决不仅仅是几十米,它带给官兵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嬗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无情未必真丈夫

  16岁的陈琦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暑假期间爸爸陈昌锋要她到陆战旅女兵队当一个月兵。这个女兵队是全军惟一一支女子特种作战部队,训练强度不输男陆战队员。女兵队指导员钟志军说:“不会对她特殊,跟我的战士一视同仁。”“怕吗?”记者问陈琦,“不怕,多有挑战性呀。”活脱一个小陈昌锋。

  把16岁的女儿送去“吃苦”,陈昌锋似乎很无情,但从他写给女儿的诗里我们也许会看到那颗剑胆琴心:“中考期近知女忙/为父有责难相帮/集知犹如蜂采蜜/疑释心雨润心房/悬刺苦学非良策/乐读善调弛与张/文理并重齐发展/诸科均衡方为上。”

  陈昌锋和妻子王艳萍是高中同学,两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婚后,为支持丈夫工作,王艳萍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到部队驻地工厂当了一名临时工。这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女子,从小娇生惯养,但现在她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挑起家庭重担,还通过竞聘成为一家幼儿园的中层领导。

  “每次他回家都想靠着他跟他说说话,可没说两句,人家就鼾声如雷了,我就捏他鼻子,‘哎,跟你说话呢’,‘听着呢’,他打着呼噜应付我。得,看他累得那样,只好饶了他。”王艳萍慢声细语地说着,掏出了手绢……

  “爸爸,妈妈做的饭吃腻了,你做好吗?”难得有撒娇的机会,陈琦抓住了就不会放过他,陈昌锋屁颠儿屁颠儿地下了厨房,一会儿,红烧狮子头,清蒸罗非鱼就上了桌,陈琦美美地吃,都顾不上说话了。

  跟记者交谈中,王艳萍手里始终捏着个塑料皮的小本子,记者好奇地问:“上边都记了些什么呀?”王艳萍有些不好意思:“他写给我的东西。”啊!情书?快20年的夫妻了还鱼雁往来?真的少见。“可以给我看看吗?”知道不可能,记者还是忍不住好奇。“我给你念一段吧。”

  “十五年来少相帮/问君悔否嫁错郎/多谢父母曾侍奉/更念教女读文章/演训几多牵愁肠/应知枕语赛药汤/莫怨夫婿无情汉/也羡蝴蝶并鸳鸯。”

  这是一首地道的情诗,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穿上陆战队员特有的海洋色迷彩服,陈昌锋是一个随时准备为国征战的两栖勇士;而当脱下一身戎装时,他又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生活很有情调的儒雅书生。他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对其中一些经典章节和诗词歌赋能倒背如流。“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喜欢写诗,喜欢读书,喜欢集邮,喜欢养花。驻地的森林公园里有他认养的一棵大树,家里阳台上种养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盆景。难得有闲情逸致时,他伺花弄草,题诗作赋,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借物咏志,既写文竹的清馨、恬雅:“四季不见奇葩现/日夜常把清馨浮/莫道愁时三千丈/入竹便可一寸无”。也写梅花的超凡、高洁:“身清骨冷知音无/一片绿叶不施布/只因一点傲骨在/唤得阳春早归来。”

  能文能武、有情有义、知冷知热、可敬可亲,这就是陈昌锋——一个新时代的热血男儿,一名高素质的职业军人,一位共和国的忠诚战士。

  摄影/龙运河 本版图文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