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现代军乐出津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1日20:05 城市快报 | |||||||||
靳学东 甲午战争失利后,清朝政府下决心操练新式陆军。1895年,袁世凯受命督练新军。他将原来4700人的定武军扩编为7000人。在天津南郊的小站建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仍聘请德国军官为教习,依德国营制和操典进行训练。装备精良,兵种齐全,时称新建陆军。
大约在1896年以后,一个名叫高斯达的德国顾问有感于中国传统的以唢呐、号筒为主奏的军乐已很不适应新军的操练,遂建议以西洋铜管军乐队取代军中传统的鼓吹乐。爱好音乐的袁氏采纳了此建议,可能已在津京存在的“赫德乐队”也刺激了他的想像,袁世凯着手从德国进口成套铜管乐器,招收聪慧青年数十人,聘请德国教官指挥培训。就这样,作为新式军队编制的一部分,中国最早的西式军乐队在天津小站诞生了。 虽然同为铜管乐队,小站乐队和赫德乐队还有所不同。赫氏的乐队多用于席宴娱乐,而袁氏的乐队却是铿锵的军中之乐。1898年袁世凯编撰的《兵略录存》,记载了新建陆军各营军乐的编制,军中各营各有乐兵24人,洋号14支,洋鼓4面,全军乐兵总数达162人。不要以为这些乐兵的职责只是吹奏日常作息讯号和传送军事指令,他们还承担着阅兵奏乐的任务。在一次次大规模的演习和校阅中,“军乐队”的名称越来越显得名副其实。 经过多年的演练,新军乐队的水平日渐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1903年10月,这支军乐队曾与赫德乐队联袂为慈禧太后献艺。转年,慈禧与光绪回沈阳祭祖路过天津,袁世凯又亲率21人的军乐队,在火车站奏《马赛曲》迎驾。慈禧对该乐队青睐有加,借来随驾同赴沈阳,在不同场合出面演奏。当时担任乐队长的小伙子,是由袁氏出资去德国专习演奏和作曲的一位留学生,这恐怕要算是最早赴欧洲专门学习西洋音乐的中国人了。 为了满足各地对军乐人才的需求,袁世凯还奉慈禧之命,于1903年在天津开办了一所军乐学校。地点为今天河北区金家窑的油房胡同内。先后办了3期,每期80人,另设一个约50人的旗人队,每期毕业的优秀学生还被选派到德国专门学习音乐。有资料表明,这个军乐学校直到1906年依然存在。 中国西式军乐队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新文化、新音乐产生的萌芽和先声。伴随着自强、尚武、求新思潮在社会上的普及和蔓延,军乐队的用场已不限于军中。不仅寻常百姓婚丧之事以用此乐队为时髦,连光绪皇帝出殡、宣统幼帝登基也少不了它的参与。其影响还渗透于学校教育,这从1910年《教育杂志》里那张天津私立第一中学27人的学生军乐队照片中,就可略见一斑。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