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人工降雨中途夭折的不解之谜(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07:30 东方网-文汇报 | |||||||||
昨天下午,申城上空雷声隆隆,部分地区大雨如注。本报记者刘定传摄 申城首次人工降雨中途夭折,从结果上看,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作业,虽然科学实验允许失败,但是失败背后的一些谜团却让人深思。 谜团一:为何不及时通知公众 昨天上午10点多气象会商结束,确定具备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从中午12点气象局
昨天下雨后,就有读者来问,如果说灾害性天气是自然因素,客观存在预报的难度,那么人工降雨本身就是非自然的、可控制的行为,为什么不能及时、有效地通知公众,做好预防工作呢? 市气象局有关人士的回答是,从下命令到起飞只有两个小时时间,来不及,同时,“也没有必要让公众事先知道”。说时间来不及,那么为什么暴雨警报能在发生之前发出,即使是提前半个小时都能做到,两个小时还不够吗?气象局的这位人士还透露出一个事实,从气象会商到下命令,连他本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倒是记者的到来才让他知道那边飞机已经起飞了! 如此的信息渠道,如何能做到市领导要求的“准确度、及时性、超前量”?不能忘记的是,人工降雨的初衷是为了市民的生活,而不是别的,没有让公众知晓实情的人工降雨预案恐怕不是一件好的预案。 谜团二:雨警后飞机为何还飞 下午1点15分,由于上海上空的对流云层发展较快,市中心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警报,预报市区局部地区一小时降雨会超过30毫米。可是,实施人工降雨的飞机仍然在2点整从硕放机场起飞,途中遭遇强对流天气,被迫折回。 按照市气象局那位人士的“三不飞原则”,即天气条件不符合不飞,威胁飞行安全不飞,自然下雨不飞,昨天下午1点15分之后,至少满足了两条。可是,飞机还是满载着大量的催化剂升空了。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人工降雨最理想的云层应该是稳定的层状云,由于夏天酷暑,选择极度不稳定的对流云是无奈之举。那位气象局的人士后来自己承认,要是早两个小时实施就好了。那问题是,在条件发生变化之后,为什么还要起飞?他的回答还是“时间来不及”。 气象专家的预测是,今天的云层条件肯定不如昨天那么好,明天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将是高温。如此看来,错过这两天的机会,大概又要等上一段时间了,而众所周知,8月份上海多台风,到时候有没有必要花一大笔钱实施一次人工降雨,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如何,恐怕还需要探讨。文/本报记者陈韶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