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将提请审议专题 > 正文

台原住民要求吕秀莲道歉 效仿陈水扁“搞独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16:57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剑啸报道“娜鲁湾!娜鲁湾!”在记忆中,台湾原住民都唱着这样欢快的歌声,歌声印证着原住民们纯朴、热情的民族性格。然而在2004年七八月的艳阳下,40多万台湾原住民发出的却是要求民进党和吕秀莲道歉的怒吼,他们愤怒的呐喊击破了民进党一贯标榜的关怀弱势族群的谎言。

  7月29日,台湾原住民传播协会在台北市NGO会馆召开记者会,郑重表示7月底到9月
将举办5场原住民“国是会议”,团结原住民力量,形成民意基础,希望藉此理清“原住民与中华民国主权”关系,与政府签订“主权协定”,推动建立“原住民国”。

  “你独,我比你更独!”

  台原住民传播协会理事长林明德表示,“国是会议”目的是建立原住民论坛,透过由下而上的公开讨论,凝聚原住民共同意识,确立原住民族与“中华民国政府”未来的“新伙伴关系”,建立“国中之国”,他还要求台湾当局对“新伙伴关系”提出具体时间表。

  这样的时间表不禁让人联想起陈水扁所提的2008年实施“新宪”的“台独”时间表。透过这充满讽刺意味的一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进党的“台独”分裂主张已搬石砸脚,造成岛内更多的族群分裂,陈水扁鼓吹“一边一国”的结果是,岛内各地群起效尤,要建“国中之国”“岛中之岛”。 同日,国民党籍贯原住民“立委”廖国栋再度对民进党呛声,称8月份原住民要重返凯达格兰大道抗议。

  这些新举动都是台湾原住民抗议吕秀莲乱讲话行动的继续。7月2日台湾水灾,吕秀莲作秀,跑到灾区视察时依然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路信口说:“抢救滥垦的人不是真慈悲”“灾民可到中南美洲开垦创业”等,吕秀莲的发言比泥石流更伤灾民的心,并立刻引起饱受凄风苦雨的原住民灾民强烈不满。

  多位原住民代表7月14日特地北上,在亲民党“立委”陪同下举行记者会,他们解释现在原住民被赶到都市边缘,那些滥垦滥伐是平地移民所造成的,既然大家都是台湾住民,就应该一起规划土地保育,而不是把错赖到原住民头上。他们高喊“还我尊严”,要求吕秀莲在24小时内公开道歉,否则24日将号召原住民聚“总统府”前,向吕秀莲讨回公道。

  吕秀莲不认错原住民气难消

  个性强悍的吕秀莲毫不认错,7月24日,被激怒的3000多台湾原住民赴凯达格兰大道“总统府”前,要求吕秀莲道歉。“凯达格兰”是原住民语“母亲”之意,这是陈水扁在任台北“市长”时,声称要和原住民创建“新伙伴关系”,所以将“介寿路”(为蒋介石祝寿而命名)改名“凯达格兰大道”。 4年来,走完了从对民进党期待、疏离到最后绝望的路程,原住民终于选择了到凯达格兰大道集体抗议,这对一向标榜对原住民友好的陈水扁来说,真是一大讽刺。

  日前,一项关于台湾原住民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全台原住民去年失业率高达9.64%,是目前台湾整体失业率4.41%的一倍还多。其中近一成的原住民找工作找了5年还在失业。

  为缓和吕秀莲和原住民的关系,8月3日,“总统府副秘书长”卓荣泰邀南投县仁爱(原住民乡)乡长以及和平乡长共进午餐。餐叙后仁爱乡长卓文华表示,卓荣泰已经代表吕秀莲向他个人表达歉意。不过对这个说法,不但吕秀莲本人表示不清楚,“总统府”晚间也发出简讯澄清,吕秀莲并没有请人表达歉意。吕秀莲欠40多万台湾原住民一声“对不起”,原住民的怨气也因此无法消除。#

  吕秀莲“原住民语录”

  ●7月7日,南投:“抢救滥垦的人不是真慈悲。”

  ●7月8日,台北:“七二水灾灾民可以移民中南美洲。”

  ●7月10日,桃园:“原住民不是台湾最早的祖先。”

  ●7月15日,台北:“矮黑人才是台湾最早原住民,但已经灭种。”

  ●7月24日,台北:“欢迎原住民来台北,带歌带舞来就好,不要带刀枪”。

  ●7月24日,屏东:“希望原住民在台北的这场闹剧早点结束”。

  ●8月1日,台北:“我可以用我一生来检验,我是原住民最好的朋友之一,却引起外界误解,莫名其妙被打成这样。”

  相关专题: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将提请审议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