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mangazine-名牌专题 > 正文

张作锦:温和敦厚作“文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17:40 《mangazine·名牌》
张作锦:温和敦厚作“文胆”

台湾《联合报》顾问、前社长张作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从1968年创始以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60分钟》的原班人马基本就没换过。今年,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0岁,但让人不由得不钦佩的是,《60分钟》仍是同类节目中最受欢迎的,而曾采访过江泽民先生的华莱士已经80多岁,依然魅力不减,熠熠生辉。

  6月30日,汽车行驶在从深圳到新会的路上,从台湾赶来参加《mangazine·名牌》
周年庆典暨首届华人精英会的张作锦先生不顾车马劳顿就和我聊起了“偶像 ”华莱士,并感慨“在台湾,去哪里找这么老的记者”。实际上,张作锦以记者为终生职业,现在虽然72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本身就是一个“这么老的记者”。

  终身记者

  1932年出生的张作锦,1964年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就进了台湾两大报系之一的《联合报》,在一个边陲地带做地方记者。此后历任采访组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职务,之后又赴纽约接掌联合报系海外最大的一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的总编辑,一干就是七年。回台湾后出任《联合报》社长,直到2001年11月改任《联合晚报》副董事长。

  这种从最基层做到最高层的故事总是激励着后来人。由于张作锦的经历符合人们对于个人奋斗的所有想像,《联合报》同仁推举他为“最佳样板”,以勉励新进记者。据张作锦校友回忆,他高人一等的专业能力,从在政治大学念书时就显露端倪。和他同在《联合报》工作的同班同学回忆说,当年大三跑《学生新闻》(现在的《栅美报导》前身),能编能写的张作锦,俨然像是同学们的指导老师。1949年,这个17岁的流亡学生变成了军中的二等兵,也同时当上了军报的记者和编辑。

  假如把早年岁月的经历也收纳进来,张作锦奉献在新闻岗位上的日子就不是40年了,这位老报人这样总结自己的记者生涯:“有人问我,投入新闻工作奉献四十年值不值得,要回答这个问题相当难,简单来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使个人成为健康的人,使社会成为健康的社会,这样我们生活的社会才能找到我们生命的意义。这个行业要光彩,一定要有光彩的人让它光彩起来。”

  张作锦至今仍保持着写作的习惯,由于台北的白天太吵,害得他总是深夜即起,伏案灯下,在台北沉睡之际觅得一隅宁静。除了每个月必须完成的三篇文章(给《联合报》和《远见》杂志),还不时写一些时政观察类的文章。去年出版的《那夜,在安德海故居,思前想后》还获得了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这位“外省人”(江苏省铜山县)引用民国诗人吴芳吉的话说“三天若没有书写民生疾苦,不管写了多少文章,都觉得对不起天下苍生”,因此他将自己对时局的观察与市井小民的心声发而为文,不仅篇篇切中时弊,发人深省,且文辞温厚,洞烛机先,充满救世自任的情怀,读来令人低回不已。

  终于闲淡下来的张作锦已经筹划好了旅行计划,今年九月,夫妻两人将到西北旅游,乘坐火车沿途观光。张作锦说,从小就特别喜欢边塞诗,以为人生的悲苦和愁情就不过如诗词中所言,现在“终于可以看看教科书中提到的风景了”。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从深圳到新会的四个多小时里,张作锦依然保持了记者的作风,他问我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我问他的问题。我由此料想,他的夫人陪同他游西北的旅程必定不会轻松,说不准一犯职业病,就把夫人抛到脑后去了。

  温和敦厚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是台湾“四公子”之一,张作锦先生评价他的文章“如天池之水,瑰丽清澈兼而有之,远眺近观,目为之眩”。不仅如此,沈君山还是棋桥高手,会打篮球,能踢足球,当过“大臣”,生活之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张作锦先生却在文章《尚思为国戍轮台》里明言,“沈君山过多的才华,过多的选择,可能也使他‘备多力分’,影响他在单一成就上的登峰造极”,所谓“追二兔不得一兔”。

  相比老友沈君山,张作锦毕生只做了一件事情:记者。他曾说,当记者不但要当个好记者,还要进一步当个专业记者,把它当成终身职业。王力行形容这位《远见》的创办人之一“是个谦虚、诚恳而且脚踏实地的人”。综观张作锦的文章,几乎都是针砭时弊之作,而他领导的《联合报》也因为报道问题和当局发生过多次龃龉,映照了张作锦常常引用的谭嗣同诗作:“愿将此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

  文化界一位人士曾经劝告张作锦,以后大家少写“时论散文”,应该改写小说。因为“时论散文”重点在写事件,多半都有时间性,一旦事情改了,环境变了,场景不同了,文章就如谢季的花朵,留不下太多的东西。但小说不同,它基本上是写人性,人性不会泯灭,所以作为文学主要形式的小说,永生长存。但张作锦显然没有接受进言,“就笔者个人而言,长期服务于新闻界 ,每天眼睛看的、心里想的,都是发生在远近周遭活生生的事,对每一个人都有切身利害的影响。社会大众有意见,有烦恼,有痛苦,多数人却无从表达。像我这类的人,何其有幸,有发言的途径和机会,难道不应该多尽点责任?再说,若能给‘时论散文’注入一些文学性,也是写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张作锦的文章直指人心,看看标题就略见一斑:“李登辉一人之病,重于二千万中国人之死”、“李国鼎的第六伦运动将人亡政息”等等,但和张作锦几天的交往,却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语:温和敦厚。张作锦先生为人谦和,笑容可掬,虽为业界前辈,却无半点倨傲之举,对幼自己数十岁的人都称“X先生”、“XX兄”,让人直叹“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个温和敦厚的杀手!

  始终如一

  很多人认为,在台湾做记者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各式各样的新闻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政党天天斗争,“国会”经常打架;一个核四案就可以没完没了;论杀人,有陈进兴,论贪污,有景文案;若是股市、失业、两岸等问题太严肃沉重,还有金美龄来插科打诨一番……这样的“新闻环境”,世界上哪里找啊?而且,记者通常爱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既不必顾虑伦理规范,读者观众也很少抗议不满。若要评选一个“记者天堂”,台湾当是不二之选。

  台湾的记者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流行为政党领袖和政治人物写质询稿、演讲稿、传记、攻击政敌的文稿等,但在张作锦看来,字里行间能坚守原则分寸者,殊不多见。“为了政治或经济利益要拥护李四,那么所有李四的报道都是正面的。为了政治或经济恩怨要反对张三,所有张三的消息当然都是负面的。”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字有何公信力可言。

  而《联合报》从1951年创刊以来就标榜“不属于任何派别、任何社团”,张作锦先生用一支犀利的笔纵横台湾报业数十年,言他人所不言,被称为台湾新闻界的“文胆”;张作锦服务的另一份重要刊物——1986年7月1日在台北创刊的《远见》——亦标榜是“目前台湾惟一一本从客观与前瞻角度,对与中国人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专题,作深入探讨与大格局思考的综合性月刊”。该刊发行人王力行说:“在当前这个‘泛滥’成灾的台湾社会中,要办一本杂志并不困难;要有原则的持续坚持,则不容易。”杂志创刊18年来,以中间的理性声音自许,读者对杂志最大的肯定就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这个,原本就是张作锦先生一生的努力。(杨学涛)

  相关专题:mangazine-名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