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谣再次唱响的时候(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18:22 CCTV《共同关注》 | |||||||||
当童谣再次唱响的时候 当童谣再次唱响的时候 老人家回忆当年唱童谣的时候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很多人都是唱着这样的歌谣度过童年的,它不仅铭记了太多幸福的回忆,更重要的是,从童谣里学到的知识,甚至是做人的道理,会让人受益终生。但现在却很少能听见孩子们传唱这样的童谣了,他们谈论的是网络、电子游戏、流行歌曲。童谣过时了,还是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孩子已经不需要童谣了? 过两天就要开学了,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聚在一起
学生一:陶然亭里真热闹,登上瑶台来远眺,花红柳绿山水美,聚集男女和老少,叔叔阿姨把舞跳,爷爷奶奶练腿脚。 学生二:我希望中国的运动员们在奥运会里夺得金牌,所以这是我写给他们的童谣:雅典奥运会圣火燃,中国健儿意志坚,奋力拼搏来夺冠,颁奖会上五星红旗真灿烂,再过四年啊,运动员们中国见 第二个孩子的童谣刚刚念完,同学史文豪马上指出,这首童谣不押韵,每句的字数不一样,而且他念的节奏也不对。史文豪的童谣在同学当中很有市场,他平时就喜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童谣,读给同学们听,大家都很喜欢。于是,史文豪也来了一段他写的童谣。“我叫自来水,北京水缺乏,大家都要珍惜我,时时刻刻关紧我,不要让我常流泪,无故把我来浪费。” 史文豪所就读的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从2002年起开始给在校学生开设了童谣课,用传唱童谣的形式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写进童谣里。史文豪在学校里发表了很多童谣作品,今年暑假,北京市举行了首次《北京新童谣》的征集活动,史文豪有幸被学校推荐,成为这次评选优秀童谣作品的三名学生评委之一。 史文豪:刚才在第一首童谣《我与健康》里头,我觉得应该是,同学们起得早,排队整齐不乱跑,不打不闹进学校,说话文明懂礼貌,见到老师闻声好,我觉得应该是问声好。碰到老师说声早,进入教室不乱叫,安静上课程序好,公共秩序好。 记者:让你做学生评委,觉得光荣不光荣? 史文豪:光荣。 记者:那做评委累不累啊? 史文豪:不仅不累,还能读到很多好玩的童谣,而且能增长我的童谣的知识。 之所以挑选孩子担任评委,是由于这次征集的新童谣作品中,大部分的作者都是孩子,要让孩子们自己来挑选出他们喜欢的作品。施沁汝也是学生评委之一,她说,“我觉得这首《稀奇北京》很优秀。稀奇真稀奇,彩虹桥上做游戏,汽车跑到天空里,参观海底走着去,地铁跑到城外面,高楼钻进云雾里,身在北京说外语,稀奇,真是太稀奇。” 施沁汝告诉记者,之所以觉得《稀奇北京》优秀,是因为既有时代感,读着也朗朗上口,“很多现象,我们平时能感觉到,就是没有认真地注意。所以我觉得,好的童谣就应该朗朗上口,能记得住,而且比较有意义。” 这次征集童谣活动由北京市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面向全北京的市民征集童谣。征集活动一开始,负责选编工作的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室就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投稿,既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北京市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孟一童说:“我们征集了将近两万首童谣,有一万多首60%的都得是孩子的作品。” 记者在编辑室里见到了一个年仅五岁的小作者牛津,他在爷爷的陪伴下送来了自己写的童谣,“长城弯弯,它在山巅,像条彩带,飘入云间”就是牛津的佳作之一。他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幼儿园,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读童谣,记者跟随牛津来到了他所在的幼儿园。提起牛津写的童谣,小朋友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了解到孩子们的这种爱好,他们就有意识地开始教孩子们背诵一些有趣的童谣,并且组织小朋友们把童谣编成舞蹈,边念边跳。“海龟妈妈,上岸趴趴,生下宝宝,盖上沙沙,太阳照照,宝宝爬爬,跳到水里,找到妈妈。”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念这样童谣,但是他们说,在家里爸爸妈妈却很少教他们童谣。 据了解,童谣又称儿歌,是一种适合婴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念唱,欣赏的歌谣。因为具有内容浅显,单纯活泼,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特点,它又被称为活在孩子们口头上的文学。童谣的功能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而在娱乐的同时,他们也从童谣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可是,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童谣,这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教育兼顾娱乐的形式却被很多家长和老师所遗忘。 对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慧光解释说,“最近几年,关于童谣的这种创作和传诵,实际上是一种欠缺,使得孩子们生活在一种没有童谣的这种童年时代。对于这种欠缺,有些孩子就用了别的方式来弥补,比如说去泡网吧呀,去唱大人们唱的这种流行歌曲呀,都是很不适合孩子。” 很多曾经唱着童谣长大的成年人都认为,童谣是儿童最真实的声音,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文化,可以说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很多影响我们很深的童谣,虽然当时的生活已经淡忘了,但对童谣的记忆却可以伴随我们一生。其实孩子们在生活当中需要那种有幽默感的,有生活情趣的,文学的东西。”北京市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刘一君说。 在这次新童谣的征集活动中,有一对80岁的老夫妇给活动主办方寄来了他们童年时传唱的童谣,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好童谣。张惠老奶奶说:“回忆过去小时候的生活,都特别有感情,唱起这些歌,想起那时候的生活都还非常鲜活,其实小学时候的这种教育还是挺有作用的。” 爷爷候明源则表现了更多的担忧,他说,“前几年,我曾经听见七八岁的小孩,哼唱妹妹坐船头,唱得还挺带劲,我心里觉得这是一种悲哀。为什么孩子们要唱这些歌,他也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听见大人唱,他也跟着唱。所以,这次国家提倡给孩子们写一些健康向上的儿歌,我从心理就觉得特别应当,因此我们是积极投入进去了,把我们小时候,七十年以前的一些儿歌,把我们会的到现在也不忘写上来,希望把这些歌能够推广开来,弥补儿歌这一块空白。” 老俩口对他们儿时传唱的童谣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也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他们唯一的孙女张一弛。张一弛虽然已经18岁了,可是还是很喜欢唱小时侯爷爷、奶奶教她的童谣。“夏天的时候,傍晚去北海泛舟,天边有火烧云,然后一边划船,一边唱《小燕子》就记下来了。童谣事实上传递的是一种文化,但并不是说教似的,我觉得文化应该是感情的积累。”张一弛很有感触。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不是不再需要童谣,而是缺少真正属于他们的童谣。史文豪就告诉记者,“那些专家编的,我经常会看不懂,虽然有的词用得特好,但我都不知道,就觉得不喜欢这首童谣了。但如果按照自己思想编,我自己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而且能够提醒大家。”史文豪说,他在碰见一个特好玩的事,或者说要提醒大家的时候,就会自己编童谣,写完之后读上几遍,常常自己都会笑起来。在创作童谣的过程中,史文豪还喜欢和妈妈一起讨论。渐渐地,写童谣成为了他和妈妈交流感情的一项活动。 主办这次活动的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他们举办这次童谣征集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到童谣的创作中来,使得童谣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真正赋予孩子们一种表达的权利,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独有形式。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张慧光说:“大人给他说什么,他有时候有逆反心理,但是他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辨别清楚的东西,会很乐意去做。我觉得这也是教育的一种规律吧,怎么样启发孩子的这种自主性,在这方面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 由于选取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方式,这次活动得到了孩子们最积极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寻找到了一个让他们真正喜欢的,健康向上的兴趣点。更为重要的是,大人们通过这些孩子创作的童谣,开始走进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令许多成年人感到惊讶的是,孩子们所关心,关注的事情原来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许多家长也因此开始重新认识曾经也带给了他们许多童年快乐的童谣,希望借此能与自己的孩子走得更近。 记者了解到,像史文豪的妈妈这样,利用童谣和孩子进行交流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在这次投稿的作者中,就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李荣军,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可她总不放心孩子一个人上学、下学。“有时候孩子挺不高兴我接送的,低着头往前走,我说下回再也不送你了,孩子挺高兴,实际我在后面离他远的地方看着她,接的时候也是,然后藏起来,她出来以后看不见我,赶紧往我们家的方向奔,我在后边跟踪她,到了家门口,她发现了,告诉我真没劲,认为我这个做妈的像间谍一样跟着她,但是我的心情也是很矛盾的。” 女儿尹天鸽:窗外小雨沙沙,沙沙,不停地下,校门口撑起一朵朵伞朵,最美的花儿下面肯定有我的妈妈,她正用焦灼的目光等待我回家;外面的小雨,嘀嗒,嘀嗒,我真想告诉妈妈,妈妈,给我一次机会吧,我是小草,不怕风吹雨打。我觉得这篇童谣写得挺好的,正好写得跟我想的一样。 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这次《新北京童谣》征集活动,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孩子们创作的童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感,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今天的孩子面对的诱惑和选择是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可能强迫他们非要去喜欢那些几代人传唱过的童谣。如何使古老的童谣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个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成年人都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了很多孩子,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记者:在家里的话,爸爸妈妈陪你玩什么呢? 小朋友:陪我玩游戏机。 记者:还有呢? 小朋友:电脑。 记者:那你们喜欢唱儿歌呢,还是喜欢打游戏呢? 小朋友:打游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