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妻》将全新亮相七艺节(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10:26 东南商报 | |||||||||
甬剧《典妻》自2002年6月公演以来,已演出70余场,观众达6万人次,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阶层观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全国戏剧专家的好评。 记者获悉,本着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精神,该剧诞生后,主创人员一直精心打磨着该剧,几易其稿,在表演手段、舞美设计、灯光运用和服装、唱腔等方面都再三精雕细琢。那么,最新版《典妻》在艺术上又有哪些新进展呢?
细节处理更为完善 主演王锦文告诉记者,最新版《典妻》在细节处理上更为完善,甚至是从一个动作、一句唱词中予以挖掘。其中有一个细节,夫将妻典出后,将100块大洋倒在桌上,第一稿中,夫笑着去数大洋,表现得很贪婪,缺乏人性。但在新版中,夫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作为男人,他对妻子有愧疚心理,因此夫的表现更符合人性。 同样,在第四场戏中,新版中只改了一个动作,却更生动地表现了该剧。原版中,当大娘子向妻要回戒指时,一把将戒指从妻手中夺下,并恶狠狠盯了秀才一眼。但最新版中,妻却是自己将戒指甩在地上,表现出她由逆来顺受到反抗的一种转变。 场景设置更为合理 新版《典妻》舞美布景投入了近30万元全部换新,较原先更加精简大气。 比如在舞台道具上,其中有场戏,妻正在洗衣,旁边有一口江南常见的水槽,原版中仅有水槽,而新版中这个水槽上布满了青苔、小石块,非常逼真。同样,新版的秀才家墙门是斑驳的、有立体感的,观众将感觉到在这座封闭的深宅大院里深深的压抑。 在第二场戏中,妻到了秀才家。洞房夜,秀才面对盖着红头巾的妻非常高兴,怎样表现这个场景?在原版设计中,秀才是握着妻的手赞美妻。导演曹其敬再三考虑,觉得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老秀才有如此举动似乎不合常理。经过斟酌,新版中秀才改为读《诗经》,妻站在一边听,读完后问妻,妻却回答“听不懂”,这样一改大家就觉得自然合理多了。 综合艺术更上台阶 传统甬剧对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要求比较简单。《典妻》中,导演在尊重原著、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经典演绎,借鉴和吸收了多种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舞台设计、表演艺术都有了进一步深化,综合艺术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女主角的表演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揭示,唱段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导演更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增强视觉上的观赏性和冲击力。新版中,有一场是妻离旧家时三次回头的戏,没有一句唱词,却用舞台上的灯光、音乐、演员形体表演来营造妻当时的心情,而且每次回头含义又不一样,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刻划出母亲离开孩子时的复杂心情。 本剧导演曾这样说过,《典妻》追求的是精致化,精心打造、精益求精,力求达到精细、精美、精纯的艺术境界。精在与时俱进,立足于当代审美理念,进行广泛的借鉴与吸收,实现了思想内涵深刻性、舞台综合艺术完整性和艺术风格独特性的统一。 链接 《典妻》获奖情况 2002年浙江省戏剧节新剧奖 2003年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2003年“五个一工程”入选剧目奖 2004年文华新剧目奖 2004年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2004年中国戏曲学会奖 甬剧历史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属于花鼓滩簧声腔。它最早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演唱,当时称“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而后又被称为“四明文戏”、“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被正式命名为“甬剧”。 在甬剧艺术发展中,从“田头山歌”与“对山歌”发展到“唱新闻”、“四明南词”、“宁波走书”等说唱艺术为主的形式,后又逐步吸收京剧、沪剧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到解放后,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正规的甬剧。 四五十年前,甬剧一度辉煌,在浙、沪一带拥有一片领地,《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甬剧作品脍炙人口。然而,时过境迁,甬剧成了稀有剧种,最后又回到了宁波。一个剧团撑持着一个剧种,这就是宁波甬剧团。 社会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甬剧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于是,《典妻》应运而生,它是甬剧百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同时也是“小剧种、大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是甬剧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者:李臻/文 芦伟芳摄 相关专题:第七届中国艺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