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卷疑泄题 教育考试院正在严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11:37 南方周末 | |||||||||
大面积泄题? 8月26日,本报“调查”版刊发了《上海高考历史卷泄题?》的报道,披露上海一位历史特级教师曹家骜考前开讲座,所讲题目与今年高考题“八九不离十”。 该文见报当日,本报记者即接到了数十个上海高中历史老师和应届考生打来的电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单位的老师称:你们报道的现象还只是冰山一角。今年泄题的绝不只一人,许多学校尤其是市重点和区重点高中,考前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历史)高考题。 这位老师还说,普陀区一所市重点高中今年的历史平均分“不正常”的高,达到了140.12分(注:满分为150分)。而据记者了解,今年上海重点高中历史科的高考平均分为116.97分。记者就此咨询了上海市有关部门,但对方以“各所高中的平均分属于保密范围,不宜向社会公开”为由,拒绝核实。 8月27日,一位高中历史老师致电本报,称他们看到报道后非常气愤,也了解更多的高考泄题情况,并已经有十余名老师就此事联名致信有关部门。 看来,高考历史题已不只是小范围的“泄露”,而似乎可以说是大规模、急速的“流泻”了。 杨浦区的一位历史老师也告诉记者,一名在上海师范大学附中复读的学生,考试后到他们办公室问老师猜中了多少题目,并称“主观题里除了第一道徐家汇的题目外,别的在考前都做过了”。 8月31日,上海市进才中学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多名其他高中的朋友,都说考前做过与考题惊人类似的题目,有的老师考前发过几套试卷,并要求学生不得外泄,“我们学校也发过这样的讲义!” 考前一周果然“锁定目标” 进才中学的这份讲义名为《考前一周锁定目标》。 讲义共4页,13道题,有的以问答形式出现,有的则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 这13道题中,8道的知识点与高考题一致,分别是第1题观察上海市某区的三(或两)幅图片建筑,提取历史信息(高考第31题);第3题诗歌《春愁》(高考第30题);第4题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时获赠孔子雕像(高考第28题);第5题北美早期的人口构成高考第29题;第8题刘少奇和建国初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高考第33题);第9题罗斯福“新政”(高考第32题);第12题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书中的一段论述和欧洲中心论(高考第35题);第13题中西方文明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碰撞、冲突到接纳、融合的过程(高考第36题)。 高考历史卷有9道主观题,而讲义则涉及其中8道。 记者还看到,讲义有几道题的知识点,与高考题的标准答案已经到了几乎等同的地步。 神奇的巧合? 进才中学的历史老师称,这份讲义上的题目都是老师们根据长期经验总结的,有的是学生在外面上课后提供了相关信息,老师们再筛选整理出来的,有的则是上海各区考前模拟题。 但杨浦区的一位历史老师否认这些题目来自模拟题一说,“我也看过各个区的模拟试卷,没有这么一模一样的。” “我们也从来没想到这些是高考题。拿到试卷时我也吃了一惊:哟,怎么会这么巧都考到了?”进才中学这位年轻的历史老师用“巧合”来解释这一切。 记者就这份讲义的巧合性,采访了几位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的高中教师,他们均表示“不可思议”,“如果说100道练习题中有5道甚至10道和高考题一样,那还可以说是碰巧,但13道题中就有8道和高考题一样,从概率论的角度看,这是无法解释的。” “巧合”还体现在讲义的第12道题上。这道题引用了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的一段话,而这段话恰恰也是高考第35题中所引用的。 一位历史学资深教授告诉记者,弗兰克的这本书属于非常专业、非常前沿的学术领域,一般只有专攻这个领域的人士才会去研究它,“这本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中学历史老师所会关心的范围。” 进才中学的老师对此解释说:“我们学校的教研力量比较强……我们几个老师都研究并通读过弗兰克的这本书,后来从中间摘抄了一段话,没想到高考正好考到。” 据记者了解,该书2001年5月才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全书共509页。 “以前从来没有哪次考试中考到这段话。”杨浦区一位老师说,“如果这都能让他撞上,那真是神了。” 据进才中学的一位学生说,在以前的上课和考试中,老师从未提过这本书或是这一段材料,直到考前一周发的讲义上,他才第一次看到这段话。而且在历史之前一门考试结束后,还有老师给他们发短信,叮嘱一定要把讲义上的内容“全都背下来”。 进才中学的历史老师又解释:以前没给学生讲这段材料,是怕学生泄漏出去,让别的学校知道。 教育考试院:正在严查 有历史老师认为,每年命题的人虽然在换,但大家也都知道,换来换去就那么几个人,所以有人可能在入闱前就把考题散播出去了。 但一位知情人士认为,从目前浮出水面的泄题证据看,都和最后成形的高考题非常接近,因此推断命题老师入闱前泄题的可能性不大,倒有可能是在题目定型之后才传出去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有一种传言是,“有人用手机短信将高考题从命题中心传了出来”。 记者向主管高考命题工作的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询问“泄题”事件。院办的工作人员转达了考试院负责人的意见:高考命题工作和程序的保密性非常高,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因此这个问题不方便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但非常感谢《南方周末》的报道和对教育考试院工作的支持。 教育考试院的负责人还表示,上海市教委、考试院、市纪委以及保密局等有关部门,对此事都非常重视,正在严查当中,这件事肯定会有一个结果的。本报驻沪记者 戴敦峰 相关专题:2004年高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