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艺节:“民族”、“民间”更精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18:19 新华网 | |||||||||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13日电 七艺节开幕已经3天,各种形式的节目异彩纷呈。此次艺术节评奖演出51台共102场,祝贺演出30台近100场,再加之邀请演出及大型群文展演专场等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少观众挑花了眼。但从目前来看,还是“民族”、“民间”的艺术样式吸引了更多眼球。它们不但深入到群文活动中捕获大众,更跃上专业舞台角逐“文华”大奖。
《风从东海来》展示民间精彩 “日从东方出,风从东海来;欢乐锣鼓响,艺术花盛开。”昨晚,大型群文活动《风从东海来》在杭州体育馆上演,这台由1500名民间业余演员参与的庞大场景的群艺活动将“七艺节”推向高潮。 与专业剧团演出相比,昨晚的群文活动显示了七艺节更为广泛的民间性和参与性。据总导演施国庆介绍,出演这台节目的1500名业余演员,都是由工人、学生、公务员等组成,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他们大多是头一次走上舞台。 不仅如此,《风从东海来》还体现了最为民间的艺术内涵,它由“鼓之韵·欢天喜地”、“灯之情·国泰民安”、“龙之魂·盛世恒昌”3个板块以及“序曲”和“尾声”组成,共30多个节目。而其所包含的艺术样式,如海宁花灯、青田鱼灯、义乌商鼓、萧然灯鼓、临安水龙、奉化布龙……涉及浙江全省11个市、30余个区县,都是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珠。 《八桂大歌》再现原生态 本届艺术节将“专业艺术类”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大奖”二者合一,使得该奖项更具分量。不少节目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决战专业舞台。 在《八桂大歌》还没有演出之前,总导演张继钢就号召大家一定要赶来桐乡观看这个“最好之一”的演出。 这个被称为“广西民族音画”的民族歌舞用40首质朴美丽的民歌串起“劳动篇”和“爱情篇”两部画卷。姑娘、小伙儿们演活了插秧、耘田、收割、晒禾等一幅幅如画的场景。其中“爱情篇”纯情直白的演绎别具风情——“都是情歌惹的祸”、“瑶家妹子要出嫁”、“网住两条鱼”、“十画想郎”等表演把各族姑娘的心思演绎得入木三分;图腾柱、晒禾架等“广西符号”构筑在舞台上,广西“歌王”马顶和、广西新“刘三姐”李卫红以及侗家“百灵”杨光春……也一一亮出金嗓子。 所有这些都让人不免联想到杨丽萍的“原生态”刮到了广西。张继钢说:“《八桂大歌》没有拾人牙慧,绝不是打开电视可以看到的表演。” 《秘境之旅》加入时尚 蜡染的紧身衣裤、耀眼的白银饰品……中国歌舞团的《秘境之旅》则带观众踏上中国西部的神奇土地。 此前,音乐总监王佑贵专程两次前往昆明以及香格里拉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发现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乐器,如佤族的孔箫,彝族的铜口弦,云南的牛角胡等。但是,这一经历并没有让他们将其作为“原生态”的样式呈现——中国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特别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并适当地在晚会中加入时尚的元素,比如:女子群舞《碧波孔雀》中的傣族舞融入了爵士舞、国标舞的元素。 另外,来自新疆喀什的大型歌舞《喀什噶尔》、福建省歌舞剧院的舞剧《惠安女人》等也都各具特色。陈维亚感叹“现在艺术界模仿风气蔚然成风,但是真正的艺术没有样板可寻,独特的风格才是艺术的生命。举办七艺节也就是为了推动这种有独创性的民族艺术的发展。” (作者:安婧)来源:东方早报 相关专题:第七届中国艺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