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奇才抒豪气 泼墨写意巧用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1:20 城市快报 | |||||||||
记者 孙薇/城市快报 中国自古就有一群“另类”的国画家独树一帜,用手指、泼墨、盘盘碟碟、甚至用舌头去画画。指画自清初画坛高其佩至今,一直不乏名家,但以舌代笔的画家,实属罕见,不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就有一位画家———黄二南,他就用舌头作画……
黄二南在20世纪30年代非常活跃,常常在市美术馆举办的各种画展上表演他的舌画绝活儿,很多人曾亲眼目睹他的现场表演。 半个小时三幅画 二南舌画显神奇 1931年2月,市美术馆举办国画展览,2月8日,黄二南在馆内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表演舌画。 黄二南先取出一大块白色的绢铺在长桌上,四角用钉子固定住,以免作画时松动。然后取出两个瓷碗,一个盛着自己磨的石墨,一个碗盛着老白干,味道冲极了。他脱掉长衣,先喝了一大口老白干,据介绍那是为了冲淡墨的腥臭味儿,然后吸了口墨,低下身子,像是不经意地向绢上吐了一口墨。一开始看不出那不成规矩的墨线、点点是什么,有的还是片片点点漆黑一团,根本不知他所画的究竟是何物。 只见黄二南趴在长桌上,头摇来晃去,全身上下也跟着舌头的摆动而动来动去:手腕一支一屈,脚跟着一进一退,胡子也一拂一扫,嘴唇也是一张一合,墨一点点地从舌底吐出来,就像是一支活的自来水笔。不一会儿,绢上的墨像花像叶又像是枝干,等他抬起头来,原来是一幅荷花图,极富神韵,深浅浓淡笔笔不同,真可谓是墨生百彩。 紧接着,换过一张绢,画梅花。用泼墨法,洒在绢上的点点墨星变成了梅花瓣瓣,小碟调羹摇身一变成了画笔,欹曲有度,匙柄勾出梅花的萼,花片疏散得颇具章法。不一会儿,一幅春梅图便画成了。 第三幅为瓶菊,三幅画不过用了三十多分钟,让人啧啧称奇。 二南画技重基础 用笔三年方用舌 舌头,是人用来说话的工具,虽伸缩自如,但也有其局限性,更不可能像毛笔那样柔软得让人随心所欲。黄二南是怎么做到的呢?记者询问了书画鉴赏专家吕庆浩先生,仍不得所解。吕庆浩告诉记者,现在已没有人研究舌画,更别提什么舌画名家了,可以说这已经是一门失传的技巧了。不过吕庆浩肯定地告诉记者,无论是用什么工具画国画,都必须先练好毛笔画。黄二南也不例外。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黄二南曾对外人说:“要画不用笔之画,必先能画用笔之画,绝无不会用笔,而先能用舌者。”“非用笔三年,不能用舌也。” 说起黄二南,他学画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据说其精通西洋画法,归国后开始学习油画与水彩画。虽然精通西洋画法,但有意思的是他自认为那些都不是中国的国粹,就开始改学国画,20世纪30年代更是以舌画称奇于天津。 气之静功画舌画 气运舌尖柔见刚 谈及黄二南是怎样学起舌画的,有那么一点传奇色彩。据《北洋画报》(1931年4月4日)记载,黄二南从一本书中看到有关喷墨画的记载,又觉得社会上没几个人擅长此种画法,于是便揣摩起来。久而久之,居然让他琢磨出画舌画的办法。 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已经无从考证。舌画究竟是怎么练成的?现在也鲜少有人知道,记者只能从昔日的报纸杂志中去寻找关于舌画的只言片语。 据1931年2月5日的《北洋画报》记载,黄二南曾幽默地对记者说:“舌画真难,一是墨含在嘴里,不能出气;二是眼擦在纸上,看不见;三是脑袋摇起来,要头晕,这真是气功之一种,快趁年轻画画,老了便没法画了。”透着一股子“要想练好舌画,必先学气功”的意思。 其实,您别说,想要画好舌画,真得有那么一股子气。和黄二南同一时代的河北省画家蒋雨浓就曾这样描述舌画:“舌画乃气之静功也,心静则为之,气运舌尖则如狼毫之类锋笔,勾勒似折股钗,柔中见刚;气运舌底则如羊毫至秃头笔,渲染如云雨之润泽,以虚当实,墨气淋漓。” 初演新剧后从军 舍弃要职求自在 黄二南,原名辅周,1884年生,祖籍河北大兴,在山东长大,肄业于山东高等学堂,随后便远赴日本上野美术学校留学。学成归国后,正值清朝末年,朝政紊乱,便参加了李叔同组织的春柳社,艺名“喃喃”,打算用革命思想解放中下层民众。后与李叔同一起参与了话剧《黑奴吁天录》的演出,扮演“海雷”一角。1907年6月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引起了轰动。 民国初年,孙中山挥毫书写了“戏剧革新”四字赠予新剧艺术家黄二南,鼓励他促进戏剧事业的发展。从日本回国后,黄二南曾在上海任新新舞台客席演员,1912年在上海组织“自由剧团”,对我国早期的话剧发展有所贡献。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二南曾在教育、农商各部担任过一些职务,后来又在山东等地当了军人,一直做到旅长一职。1929年,辞掉军官,回到天津,开始学习国画,最终成为名动一时的舌画家。 当时津城名士方地山曾赠黄二南一条幅:“今之二南古之八怪,见真性情得大自在。” 口含墨汁有害否?主任医师解悬疑——— 长期舌画伤身体 由于黄二南是在嘴中含一口墨,再用舌头作画,所以难免有时会吞咽一两口石墨进肚子里,可墨汁在印象中并不能直接喝啊,墨汁对人体有没有害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中医二附院的主任医师徐志遥。 徐主任说:“纯正的墨是一味中药,像现在市场上能买得到一中成药‘清热丸’里就有一味药是京墨。墨的主要成分是碳,有吸附、解毒、清热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人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而药墨确实也医治过不少人的疾病。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 药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不受虫蛀,利于保管。作为药用,治病广泛,消炎解毒、止血止痛、和血降压、镇惊解痉,深受病家的青睐。“但问题在于墨也有点‘副作用’,服用成分里墨的药多了,大便都是黑的。同时墨性属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徐主任笑着说。 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黄二南在含墨之前一定要喝一大口烧酒,虽然他说是要去除墨的腥臭味,但记者认为他恐怕也是懂一些中医理论,用烧酒去掉墨的凉性,保证自己的健康问题吧。但徐主任肯定地说:“墨汁能入药,那是针对纯墨而言的,如果掺进别的成分可就不好说了。因此,作为现代书画常用的墨汁可是千万不能入口的。希望广大读者不要盲目模仿。” 虽然徐主任不能从药理上肯定人长期服用墨汁会有何结果,但黄二南长期口含墨汁,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却是肯定的。 在史书文献中,黄二南这位轰动一时的舌画家尤如昙花一现,只是短暂地辉煌在三十年代初,再往后却找不到有关他的点滴资料,就连他死于哪年也无从查起,仿佛一个谜似的就不见了。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