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区撑起农民增收一片天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14:17 许昌外宣办 |
近年来,许昌市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巩固了粮、棉、烟三大传统产业,培育了花木、蔬菜、中药材三大新兴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河南平原农区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河南区域连片种植较大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河南省主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建立完善了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催生出河南众品、北方花卉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了优质小麦、优质烟叶、优质大豆、优质三粉、优质棉花、优质生猪 六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生产、加工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0元,比河南省平均农民人均收入2236元高28%。近十年的执着探索 许昌市地处河南中部,是一个内陆平原农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为探索平原农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1995年,许昌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建设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并依靠园区的示范辐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到2001年,全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46个,总面积115万亩,亩均产值2600多元,形成花卉、蔬菜、烟叶、中药材、腐竹、水果、食用菌、畜产品八大系列产品,具有一定规模的高产高效示范基地80多个,比较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组织175个。许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引起了国内科技界、理论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把许昌通过建设园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称之为“许昌模式”。胡锦涛、朱鎔基、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先后到许昌考察调研,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先后到许昌专题调研。1998年,《经济日报》在京举办了“许昌市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暨中国农业高效之路研讨会”。2001年9月,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批准许昌为全国首批实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三法并行 土里生金 进行机制创新,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大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农业企业法人主体,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并迅速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格局。 许昌市创新农业运行机制的一条根本经验是“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投资业主制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投资方面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园区建设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所有园区建设项目面向园区有关单位和企业实行公开招标,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组织实施,直至通过验收;运行公司制就是建立公司区域化、规模化商品生产;科技承包制就是在园区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个人或集体承包开发项目,发包方根据承包效益,支付报酬;联结农户合同制就是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并提供配套服务,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运行公司制,许昌正是依托各类农业公司,形成了具有专业化、区域化、规模的的农业生产格局。如今,在许昌这片沃土上,活跃着1920家农业公司,承担各类项目78个,催生出优质小麦、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腐竹等一批生产基地,农民走上了“一亩地上奔小康”的致富路。 紧紧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条主线,改革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行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市场紧密相连不再无的放矢;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增加农民收入;与科技人员的报酬紧密相连,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科技创新成为提升许昌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原动力。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提升农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实践中,一方面,许昌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科技成果、科研项目集中向园区内企业注入。另一方面,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确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培育,并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推广。鸿宝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根据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要,及时引种、培育耐旱抗寒树种;针对城市绿化多样性的未来需求,研发、选育彩色树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投入700万元,半年时间就收回了400多万。北方花卉集团在中国林业大学的帮助下,组建了高标准的组培室,并且承担了国家“二乔刺槐工厂化快繁项目”和“蜡梅、牡丹无性快繁关键技术研究”两个“863”科技攻关项目,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由县级承担的国家高科技项目。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科技人员报酬紧密相联。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许昌市从改革管理办法入手,推行科技承包,使农业科技的推广与科技人员的报酬直接挂钩,激活用活科技队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承包既有集团承包,也有个人承包;既可以项目总承包,也可以是单项承包。科技承包的核心是五定,即定人员、定项目、定地点、定指标、定奖罚。把工作业绩与职称评聘挂钩、与工资待遇结合。为此,全市设立了15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连续5年重奖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先进集体。受奖人员既有本市科技人员,也有国内知名专家,还有普通农民技术员。目前,已有566位专家教授、2094名本市科技人员和310名外地农民技术人员,进入园区直接进行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联。在园区建设中,许昌市始终把农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重视科技与农户的紧密联系,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通过签订单、订合同、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联系。入园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采取新品种展示、基地示范、技术服务等方式,及时将熟化的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扩散通道。目前,全市有40%的农户与示范园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21项农业新技术、130多项农业适用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众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展畜牧和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2.6万个,仅蔬菜一项,农户亩均纯收益就达2200——3000元。 改革传统农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以“营造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为主要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农民、龙头企业和科技人员进入市场,从而形成了政府引导、各方面共同参与园区建设的新局面。 农业科技园区是为了破解农业发展新阶段遇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由政府倡导创办的。政府的力量相对于社会的力量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政府如何做到参与而不包办,如何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许昌的经验是“政府到位不越位,让位不失位”,把园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搭建发展平台上。首先,许昌市、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园区工作。其次,优化园区发展环境。许昌市政府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规定》、《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关于建设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意见》,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企业入驻园区、园区用工等方面,都制定了优惠政策。第三是整合部门力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许昌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把农业、科技、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职能部门的项目资金,按照“集中开发、渠道不变”的原则,统一集中投向园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激发企业主和农民投资园区建设的积极性。2001年以来,政府各部门共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8个,投入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5.7亿元。第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先后建成了许昌农业信息网、许昌兴农网、许昌科技信息网、鄢陵花木交易网、禹州中药材信息港等9个农业网站。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地批发市场为主体,乡村集贸市场为依托,农民经纪人和购销大户为纽带的市场网络。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292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8个,其中襄城县群发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鲜活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鄢陵花木交易市场是具有现代电子商务功能的市场,禹州中药材市场是全国17家定点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农业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地方农业技术规范41项,收集国家农业标准436项,行业标准56项,地方标准58项,农业标准范围覆盖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多个生产领域。鄢陵花卉、长葛芦笋等两个标准化示范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禹州市和鄢陵县被确定为河南省标准化示范县。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建成,山花食用油、众品分割肉、湖雪面粉等一批农产品通过国家放心食品、免检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 相关专题:河南各地市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