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学校园高价经营:都是垄断惹的祸?(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10:01 新华网 |
统一发放的军训服装,价格能否便宜点儿呢?能否租用而不购买呢?毕竟很多人是只用这一次就扔了。 很廉价的学生食堂,仔细算算也廉价不了多少。 正在地摊上被摆卖的学生教材,很多教材还是新的。 商店里25元一个的调频收音机,学校却要收学生40元;一本教材五六十元,买了还不一定用得上;一年800元的住宿费,既拥挤又狭窄,食堂饭菜也不便宜……这些司空见惯的高校收费,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质疑:高校面对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学生消费群体,是不是牟取了高额的利润? 统一配售生活用品,价格比超市还要高 今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武汉理工大学新生报到时,须缴纳531元的生活用品费,领取几十件种类繁 多的生活用品,不管你要不要,都由学校统一代购,一并塞给学生。这些生活用品包括四大类:军训服装及用具10件,有"太空杯"、领带夹等;生活用品15种21件,有床上用品及饭碗、茶杯等物品;运动服一套;多波段收音机一台。 学校后勤服务公司负责人称,这些物品都是学校统一招标采购的,价格已是最低水平,比如一套运动服73元、六波段的凯迪牌收音机31元,是经过物价部门批准的。许多新生家长对此表示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搭车收费";也有家长指出,如此多的所谓代购用品,价格不能比外面便宜,令人费解。 统一配售生活用品,并非一所学校所为,而是普遍现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肖姓学生说,入学报名时候,学校为新生统一配备了一套生活用品,大到被子、褥子、被罩,小到板凳、水杯等,每位学生交320元的用品费,没有明细账单。其中的20元属于新生军训时必需的板凳的费用,毕业时可在返还板凳时退款。那么,其他的300元新生用品是否就物有所值呢?他来到附近的中百仓储超市比照了一番,发现所有的东西加起来,在这个超市里200元左右就能够"搞掂"。 一所师范大学已经读大三的学生小苗回忆说,刚进大学时,学校委托辅导员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台收音机、一个耳机和两节电池,收音机款是40元。当时提出是否可以不买,得到的回复是:"这个牌子的收音机有音频,以后英语听力考试需要用到,没有特殊情况都必须买。"后来,到附近几家电器销售店一问才知,那款收音机在那里售价才仅仅有25元钱。 生活用品包括生活服务方面的带有强制性的消费各种各样。一所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入学时,8人宿舍,每人交80元的电扇费,而所谓的电扇仅仅是悬挂在顶棚上的一台吊扇。去年武汉美术学院要求学生每学期要交一次60元的洗衣费,不交不给报到注册,媒体曝光后才予纠正。 按照教材上标明的价格统一发放给学生使用,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眼中却是不正常的,记者走访了几所 高校均有如此反映。小林是武汉一所部属高校的大二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他说,刚进大学校门,学校就按照书籍标价发了大学期间需要使用的所有英语教材和配套的辅导书。教材是《大学英语》,4册的价格分别为23.2元、22.8元、26元、27元,共计99元。相配套的教学辅导用书,主要包括阅读教程、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泛听教程以及泛读教程等等,全部加起来超过500元,但这些教辅用书他到现在几乎都没使用过。 专业课教材和英语教材一样不打折。大三学生罗伟说,他是学法律专业的,学校按照教材标价统一发放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民法》59.8元一本,《商法》39.6元一本,《刑法学》48元一本,各种各样的专业教材4年加起来需要1500元。他说,这些教材内容长年不变,老师也不照教材讲课,可有可无,如果不是统一发放,有很多途径都能取得,如向师兄师姐们借,到书店集体打折订购、甚至到旧书店中花几块钱买得到等等。 记者以购买高教版教材《民法》名义,向售书商询问购书价格。在武汉大学旁边的"珞珈人教育书店",可以打8.5折;华中师范大学附近的"高文书店"可以打8.2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里面的书店可以打7.5折。在这些书店里,英语教材及教辅用书一般也都可以打到7-9折。 一个高校的老师说,现在大学里最"肥"的是教材科。他解释说,教材科最低3-4折从出版社拿到教材,然后按书本标价卖给学生,一个大学一般都有两三万学生,利润丰厚惊人。 太不划算的住和吃 记者在一所名校的学生宿舍看到,每间宿舍住8个人,面积大约有15平方米,宿舍里安装有网线和201电话线,尚未安装有线电视线,卫生间和洗澡间是和每个楼层共用的。学生小张给记者算账说,一个人每年800元住宿费,8个人只住10个月就要出6400元房租,平均每月640元。在用电方面,学校规定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因为学校给宿舍用电配的保险丝都很细,经不起大功率电器,每天都是一到晚上11点就熄灯,很不方便。学校公寓4人一间,15平米大小,带卫生间,每人1200元。 学校里食堂饭菜的价格在很多人眼中"很便宜",但大学生们不这样认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说,学校的饭菜和外面餐馆的饭菜价格基本持平,他举例说,一个"青椒肉丝",学校是4元,校外是6元,但学校的分量明显少多了,而且饭另外收钱,每两3毛钱,吃半斤就1元多,外面都不另收钱;餐馆有服务员帮忙端菜倒水,学校里都得自己来,这些附加服务起码值一块钱吧。但学校是免税经营,成本很低,本应实行平价经营,和校外以赢利为目的的价格持平都是不应该的,更不要说专门向学生赚钱了。 专家指出垄断造成高价经营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李祥云认为,高校高价经营能够维持,垄断是最主要的原因。高校的后勤经营可以考虑赢利,但比社会经营价格更高的现象是明显不合理的。 李祥云指出,高校后勤改革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音符。目前,高校的后勤状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种还是延续原有的体制;一种是高校后勤规范地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剥离出去,并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而大部分是成立了后勤集团,但只是简单翻牌,在后勤处或总务处再挂上个企业集团的招牌,拨款改收费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基本上还是老样子。正是这种不到位的改革,使高校的经营名义上脱离了母体,实际上"换汤不换药",一方面利用学校的资源去经营后勤集团,保持着传统的垄断经营权,另一方面却按照市场价去收费,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制造了藉口。学生则只能被迫接受这种价格(或收费水平),权益受到损害。 李祥云认为,高校的经营,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学生承受能力,如果一味提高收费,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因为收费而不能在大学中读书,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无以体现;二是学校的性质,公办学校完全是公益性的,提供的产品是免税的,应低价经营,民办学校可以追求合理回报;三是区分后勤集团的性质。规范化的后勤集团仍然具有教育属性和公益性,应有别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企业,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其收费加以限制,这在国外也不例外。对于还是沿用以前旧有体制的高校,其收费更应该严格控制,并努力打破其垄断地位,使它步入产业化的轨道。对于教材等教学用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是难免的,但要和社会价格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李祥云建议,高校应考虑实行"平价经营",即高校后勤服务的收费只是为促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减轻高校的负担。可以采用补贴的模式,即高校后勤集团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企业,完全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但要将其利润通过"补贴"等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返还给学生,同时,考虑到目前高校学生的经济能力不同,对于贫困生要给予特别的照顾。(新华网湖北频道 策划:刘紫凌 采写/摄影:田加刚 俞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