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看邓小平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5:03 中国《新闻周刊》 |
从小历史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大陆;从大历史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何尝不同时改变了全球 文/石齐平 所谓从“大历史”中看一个人物,即是将他的作为及影响,放在一个尽可能大的时空范围内作评价。一般“人物”, 或许有小历史层面的影响,放入大历史就无足轻重了。邓小平不是,对他的评价得放在大历史中看。 第一,怎么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意义? 中国近代之弱,起自何时?一说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鸦片战争中国之败,是败了才弱,还是先弱才败?—— 中国之弱应是早于鸦片战争。 西方经济史学家有研究指出,1750年时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全球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此一比例,还超过当前 美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27%)。如果此一数据有参考价值,则中国之弱约起于18世纪中,历两百年,直到20 世纪中即1950年时达到低谷。 这两百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中国由盛而衰?有趣的是,恰恰也是同样的这两百年,以英国为核心,西欧为 范围(后来加上美国)的西方近代经济文明快速崛起,中国与西方,此消彼长,一衰一盛,其间有无必然的逻辑联系? 18世纪,英国与西欧产生了两个事物: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姑置不论,资本主义中市场经济的好处今天 大家都知道了,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其实市场经济在中国一向都有(看“清明上河图”就知),要不也不会直 到清初仍是世界强国。只是西潮东渐,加以船坚炮利,风狂雨骤地打得中国头也抬不起来,根本失去了方寸与方向。一阵内忧 外患之后,中国内战告一段落,1949年开始,两岸分治。当时大陆与台湾人均所得均未达100美元。台湾比较幸运,因 缘际会地走上了市场经济,十年脱困,十年小康,十年起飞;大陆际遇相对坎坷,走上了计划管制经济,一搞30年,活力尽 失。终于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在沿海果然也是十年脱困,十年小康,十年起飞。 从小历史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大陆这一代人的生活与命运;从大历史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何尝不可 视之为中国向着强国历史的一种回归?当然,要恢复成为一个强国,市场经济只是第一步,必须还要继之以与市场经济相配套 的所有制度改革,还有待后来者的持续努力。 第二,怎么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国际全球化中的意义? 全球化的意义之一,是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在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更自由地进 出、移动。换个方式理解,全球化即是市场经济全球化,或是说,是市场经济由一个国家扩展延伸到覆盖全球。 促成近代全球化潮流的因素不只一个,其最主要者包括: 1.上个世纪80年代源自于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国际化、民营化运动; 2.众多国际经贸组织如WTO(及其前身GATT)、APEC、IMF等的推波助澜; 3.90年代开始的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前二者是不断排除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网络科技则不仅是“去障碍 ”,更是通过互联网将全球每一个角落联系起来,就像人身体上的神经网络将人身上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串连起来,真正实现了 一体化的境界。尽管如此,所有这一切因素或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前提,终归无效:这就是全球经济体的趋同化。 在1978年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之前,按经济体制之不同,全球概分为两组国家或地区:一是计划管制经济,二是 市场经济,两组之间,少有往来,甚至毫无往来(如当时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借“全球化”的概念,这时最多只能叫做“半 球化”。 中国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第一个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力求与市场经济互动,而且从根本上向市场经济转轨。中 国的改革初见成效,产生示范效果,令苏联以下的其他计划管制经济国家纷纷跟进,20多年来,“半球化”的情况逐渐消失 ,体制趋同化的“全球化”时代终于真正到来,且永往直前,绝不回头。 从小历史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大陆;从大历史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何尝不同时改变了全球。(作者 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本文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8月23日总第193期)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