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地百姓传唱的基层好干部——周国知(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17:36 新华网 |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椿木营乡。 (当地百姓传唱的民歌):他为百姓办实事,致富他是带头人。一是解决茅房户,家家户户住瓦屋。二是修通财源路,脱贫致富有奔头。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椿木营乡,当地群众把周国知的事迹编成了民歌来传唱。而这歌中所唱到的茅草房户也是周国知生前最为关心的事情。 我们村对面是锣鼓圈村,两村之间隔着条酉水河。原来的桥是三根杉树,连接南北两岸。它不仅是数百村民南来北往之地,更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自1976年摔死一位老人后,群众连年要求修桥,可都没有结果。 1988年周国知担任了后坝乡乡长,从县里争取到5000元资金,然后发动老百姓投劳修桥。修桥的水泥,要从后坝乡背到山下,要经过上千米的一个悬崖峭壁,路很难走。(两位同行的摄像记者亲自见证了这条陡峭的山路,他们冒雨下到河边实地拍摄,上来时爬了差不多两小时。他们后来说,爬得简直快绝望了。)群众都是将一袋100斤重的水泥分成两次背。但周国知觉得一分袋就会散落浪费,就背一整袋。后来,群众也都背整袋了。 光有水泥不行,还得要沙子。周国知自己亲自下河淘沙。那会儿刚过春节,河水冷得浸骨头!群众都受不了,七八个村民淘了一天沙,还不到一方。这时,周国知又卷起裤腿下水,用脚踩住撮箕,再用锄头将沙石勾进来,然后用筛子分离沙石取沙。结果他带着4个村干部、加两个农民,一天干下来淘了两三方沙。把我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群众都跟着他干,一连10天。当时有人带信来说他家妻子生病,小孩没人带,他都没回去。〉〉〉全文 35岁的丁玉兰是个相貌周正、健康开朗的农家媳妇。说到她生孩子的事,起初还略有些羞涩,但说着说着,不经意间流露出质朴的感念之情-- 我家住勾腰坝村2组,1989年结婚,怀了一胎流产后,8年没再怀孕。我和丈夫家都挺心焦。那时,周国知任乡计生办主任。有一天他来告诉我家说,武汉有这方面专家到宣恩县城来看病,建议我去检查。 那时是4月(1996年),周国知专门带着我和其他3个妇女到县城找专家。我们中午12点从椿木营坐中巴车出发,下午4点到达县计生服务站,吃了点饭就去找专家检查,看完后给开了药。后来,我又去买过3次药,差不多一年后我就怀上了孩子。 怀着孩子4、5个月时,在村里遇到周国知,我感谢他说:“周老二(周国知排行老二),这次真的要多谢你介绍我们去医院看病。”〉〉〉全文 长槽村2组农民彭雪峰的家,就在路边山坡上。他过去住的茅屋和现在的新房靠得很近,位置高一些的是过去的旧房子,几根已经歪歪斜斜的朽木支着到处是窟窿的板壁,屋顶盖着茅草,上面长着黄绿相间的青苔。乡里人说,彭雪峰有点“脑子不够使”,父亲又病残,所以家境窘迫。但,谈起周国知,他有条有理,情真意切-- 前年冬天,我家为盖新房打地基,周国知就经常来看望我,有时一天来两次,鼓励催促我加紧把房子盖好。周国知还说服我的两个哥哥各捐助我们200元,又各借500元左右,帮助我建房。新房共有三间,砖瓦结构,民政部门为我家建房补助了3000元,去年还把盖房的瓦买了送来。〉〉〉全文 专题 视频 评论(责任编辑:陈静)
相关专题: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