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实录:群众眼中的周国知(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6:40 荆楚网-湖北日报 | ||||||||||
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杨希伟 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他比我亲哥哥还好!” 长槽村2组农民彭雪峰的家,就在路边山坡上。他过去住的茅屋和现在的新房靠得很近,位置高一些的是过去的旧房子,几根已经歪歪斜斜的朽木支着到处是窟窿的板壁,屋顶盖着茅草,上面长着黄绿相间的青苔。乡里人说,彭雪峰有点“脑子不够使”,父亲又病残,所以家境窘迫。但,谈起周国知,他有条有理,情真意切——— 前年冬天,我家为盖新房打地基,周国知就经常来看望我,有时一天来两次,鼓励催促我加紧把房子盖好。周国知还说服我的两个哥哥各捐助我们200元,又各借500元左右,帮助我建房。新房共有三间,砖瓦结构,民政部门为我家建房补助了3000元,去年还把盖房的瓦买了送来。 过去我们的老房子,一到冬天,风一吹,就听得见房屋晃动时“吱吱嘎嘎”响,好像风再大一点就会塌了。心里很怕,担心房屋一倒,连躲的地方都没有。但是不住这里又住哪里呢?没路可走!现在好了,暖和了,也不怕了! 新房子修好后,老茅屋当猪圈,养了两头猪,养了两三个月了,有15公斤重。家里有5亩地,2亩多种药材,其他种玉米、土豆。周国知好,比我亲哥哥还好!我亲哥哥也没像周国知这样为我的房子忙来忙去。看得出彭雪峰家仍然处于贫困之中,全家只有一张小床,38岁尚未娶亲的他,晚上就和老父亲挤在一起。掀开他家的锅灶,大半锅白煮洋芋(土豆),是父子两人一天的饭食。但,新房子还是给了他开始新生活的信心。我们去时,不能走路的老父亲在烤火,彭雪峰在堂屋侍弄收回来的大半屋草药。想来,这个冬天的日子,对他们来说会好过多了吧! “我还没有感谢到他呢!” 35岁的丁玉兰是个相貌周正、健康开朗的农家媳妇。说到她生孩子的事,起初还略有些羞涩,但说着说着,不经意间流露出质朴的感念之情——— 我家住勾腰坝村2组,1989年结婚,怀了一胎流产后,8年没再怀孕。我和丈夫家都挺心焦。那时,周国知任乡计生办主任。有一天他来告诉我家说,武汉有这方面专家到宣恩县城来看病,建议我去检查。 那时是4月(1996年),周国知专门带着我和其他3个妇女到县城找专家。我们中午12点从椿木营坐中巴车出发,下午4点到达县计生服务站,吃了点饭就去找专家检查,看完后给开了药。后来,我又去买过3次药,差不多一年后我就怀上了孩子。 怀着孩子四五个月时,在村里遇到周国知,我感谢他说:“周老二(周国知排行老二),这次真的要多谢你介绍我们去医院看病。” 1998年我生了个儿子,当时我已经29岁。和我们一起去看专家的另一个妇女,比我稍晚一点,也生了个儿子。 当年老没孩子时,家里挺别扭,有时也吵架,夫妻感情都受到了影响。现在我们一家三口很和睦,日子也越来越好。 万没想到周国知去得这么早,才40出头。他为我们家做了这么大好事,我们还没来得及感谢到他。 计划生育被认为是“天下第一难”,特别是在偏远贫瘠的农村,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稍有不慎或不到的地方,得罪人不说,还容易激发矛盾。周国知在计生办时,年年为乡里赢得计生先进称号,而且,乡里乡亲中口碑还很好。同事们开他玩笑,说他“能把树上的猴哄下地”。丁玉兰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周国知的计生工作搞得好,其实和他干别的一样,政策讲得明白,工作跑得勤快,最重要的是他能急人所急,帮人所难。他做的都是实事 杨柳沱村村委会主任熊昌余是我们在椿木营乡采访的第一个村民。车子沿公路走了十几分钟就停在了路边,带我们的乡干部说,前面进村的路只能步行。他说,不远。谁知,这“不远”,足足让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顶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我们走进熊昌余的家。他讲述了周国知在修桥和“消茅”中的两个故事。作为亲历者,他的记忆栩栩如生——— 我们村对面是锣鼓圈村,两村之间隔着条酉水河。原来的桥是三根杉树,连接南北两岸。它不仅是数百村民南来北往之地,更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自1976年摔死一位老人后,群众连年要求修桥,可都没有结果。 1988年周国知担任了后坝乡乡长,从县里争取到5000元资金,然后发动老百姓投劳修桥。修桥的水泥,要从后坝乡背到山下,要经过上千米的一个悬崖峭壁,路很难走。(两位同行的摄像记者亲自见证了这条陡峭的山路,他们冒雨下到河边实地拍摄,上来时爬了差不多两小时。他们后来说,爬得简直快绝望了。)群众都是将一袋50公斤重的水泥分成两次背。但周国知觉得一分袋就会散落浪费,就背一整袋。后来,群众也都背整袋了。 光有水泥不行,还得要沙子。周国知自己亲自下河淘沙。那会儿刚过春节,河水冷得浸骨头!群众都受不了,七八个村民淘了一天沙,还不到一方。这时,周国知又卷起裤腿下水,用脚踩住撮箕,再用锄头将沙石勾进来,然后用筛子分离沙石取沙。结果他带着4个村干部、加两个农民,一天干下来淘了两三方沙。把我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群众都跟着他干,一连10天。当时有人带信来说他家妻子生病,小孩没人带,他都没回去。 桥通以后,村民们放了两三天的鞭炮。 周国知做的都是点点滴滴的实事,为群众不惜力。我们杨柳沱村254人,68户,28家为茅房户。我们村山大人稀,很偏远。但周国知为消灭茅房户,差不多走遍了我们村家家户户,调查核实,不管有多远。去年4月左右,他和我一起上4组去核查。周国知早上6点从乡里出来,跟我会合,我们一起一家一家看。走到离最后一户袁玉双家1里来路时,周国知“胃疼”得走不动了。他对我说,你先上去打个招呼,我靠着歇会儿就去。我去袁家等了半个多小时还不见他上来,就和袁玉双一起回去接他。他还在那靠着,脸色苍白,非常痛苦。我们说背他上去,他只让扶着他,牵着手到了袁家。他连拍照的力气都没有了,就教我拍照,他自己做记录。当时袁玉双家饭做好了,周国知只喝了半碗荷渣(黄豆磨成浆,加上水和菜叶)。等我们连夜赶回乡里,已经半夜12点多了。一进屋他就倒在床上,也让我快去睡觉。第二天一早,我起床去看他,他已经不在了,去县里开“消茅”会了。 在熊昌余看来,周国知是最好的干部,他一直十分怀念他。周国知逝世两个多月时,他用当地流行的《采莲歌调》编写了一首唱颂周国知的歌《一腔热血洒净土》,教会了很多村民,过春节时吹吹打打到街上去唱。他说:“我们都是自发的。”
相关专题: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