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义工 城市生活的美丽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16:14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马小真

  异乡路上,有爱伴我行

  “今天是星期五,下班后我和以往一样来到了位于海淀区双清路上的环境保护协会动物救助分会。在那里,我遇见了 一只因为生皮肤病而全身多处溃烂的吉娃娃,这只可怜的
小狗一见到人就紧缩在桌角低声地呜咽。一旁的吴老师抱起它,用药 棉在它身上涂抹着,并告诉我,这又是一只因为生病而遭主人遗弃的小狗。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对它充满了无限怜悯。看着它 小小的身子由于疼痛和害怕而不住地颤抖,我觉得,相较于人类,它是显得多么弱小而无奈……”

  以上这段文字,是记者摘自刚从北京回来不久的杭州女孩朱朗萱小姐写于今年3月28日的一篇日记的片断。当记者 问起她在北京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时,这位在京城最顶级的俱乐部里担任策划总监的白领丽人,回答的不是上流社会数不尽 的繁华绚丽,也不是在各种豪华派对上的风光无限,而是关于在北京做义工的点点滴滴。

  在朱小姐的寓所,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五本 “义工日记”。 “三年的义工生活带给我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中,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更丰富了我的精神,因为心中有爱并奉献着,所以我一直都很快乐。我从小就 喜欢小动物,所以选择了在小动物救助中心做义工,那儿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救助中心里都是一些伤残的小动物,在它们眼 里,人类是绝对的强者。而破坏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残酷的问题,当然也不是仅凭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 的。我想,我能做的也只是拿出爱心与热心,去关爱需要救助的生命,并尽量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这个队伍。现在回到杭州 ,我还想继续做义工,并且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构……”

  采访结束后,回味着朱小姐长达四小时的叙述,记者的感触有很多。不仅是对动物,还有人类,以及生存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许多精彩纷呈的事物与观念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是我们却好像在忙碌中遗忘了,有太 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沉思,太多的责任与义务需要我们去承载。

  激活爱心,社会显真情

  著名音乐人甲丁有一句话:“为了爱坐到一起。”义工的出现与发展,让我们深深感到这个世界有爱,是多么温暖而 开怀!诚然,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把这些力量融合在一起,便足以托起一种文明,一种与自然交融而 互惠共生的文明。而这一切,无关名无关利。

  “做义工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在帮助别人之后,看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变得快乐吧!”朱朗萱小姐如是说。

  “在中国内地,北京和深圳是义工发展最好的两座城市,并且有着各自非常良好的义工服务机构。很少有专职(受薪 )人员,也就是说包括组织者在内,人人都是义工,大家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朱小姐接着向记者介绍国内关于义工的一 些情况,并向记者介绍了她在深圳做义工的同学吴天一。在朱小姐的引荐下,记者连线深圳,与吴天一通上电话时正是国庆长 假的第四天。

  “我现在正在罗湖口岸义务值勤,这个长假我没有出去旅行,而是在做义工,我觉得很有意义!”电话那头的声音非 常嘈杂,吴天一的语速很快,声音中充满了炙热的激情。

  “我很高兴自己是一名义工,更为加入义工队伍的朋友而喝彩!”这是两天后吴天一与记者谈起自己的“义工生涯” 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两年前,吴天一初到深圳,快节奏的生活常常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觉,日子与精神一度空虚到 极点。他说,有时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来深圳。

  这样单调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偶尔在报上看到一篇关于义工的报道,被里面的生动故事深深震撼的吴天一忽然发现,原 来在深圳这个现实的似乎只有洋房与高级轿车的地方,还有这样一片纯洁的净土!也就是在那一天,放下报纸的吴天一马上打 电话到报社问到了义工服务机构的电话,此后便成了一名令他深感自豪的深圳义工。

  “我参加过许多次义工活动,比如去看望智障儿童,或去福利院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至今我都无法形容我的感受 ,只是觉得两年来我的生活在慢慢改变,每一天都好象那样不平凡,那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所在,而不再像以前那 样,只知道为了生活为了赚钱为了享受而玩命工作。”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义工的存在更是一个城市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需要这样的群 体来共同完成城市每一方所需要的建设。”这是吴天一和他的义工朋友在一次义工大会上发出的感言。

  为了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吴天一放弃了过去在休息日里兼职高报酬的同声翻译的工作,而把大多的时 间都花在了做义工上,因此他的许多朋友都深感不解甚至不屑,有朋友更形容他是“傻得没法形容”。而同样,他远在青岛的 父母得知他做义工的事后,也坚决反对,因为他们怕他东奔西跑累坏了身体。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信念与追求。或许我更看重精神上的东西吧。”吴天一在采访结束时 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最后他还补充了一点:同一天空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我们相信,哪怕只是一句关 心的问侯或善意的微笑,就能让许多在这个社会上不幸的人从此感到生命的温暖;而在他们绝望时送去鼓励与支持,甚至可能 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只要我们都能将自己的爱心激活并尽己所能,那么在这个社会中真情就会无处不在。

  义工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义工状况,中国在这方面是明显不足的。有关人士指出,这样的差距也许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基督 教精神一直占主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话说回来,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素来也是最提倡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优 良传统,就像中国的儒家思想。不同的只是儒家思想比较讲究修身养性、理家治国,却很少有回馈社会、反哺社会的意识。

  “说到底,义工行为其实就是一种现代公益事业。”朱朗萱小姐曾对记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太缺乏现代公益的基因。比如做义工,就很少有人会有这样的意识去从事这份工作。虽然个人性质的扶贫济困自古就有,但 现代公益事业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行为。”

  义工,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民间援助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推动了城市道德的前进,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 开拓它的发展呢?虽然目前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在中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与人们追求丰 富高尚的精神生活、创造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愿望正一步步地契合,并赢得了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但是基于目前相对于庞 大的人口数量,中国志愿者的人数还远远不够,而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十分缺乏。中国的志愿者服务还缺乏统一的权威性法规, 很多志愿活动不够规范。目前,仅广东、山东等很少省市有相关的地方法规。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已实施了五年,保障了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发展,同时也完善了其机制。

  有关人士曾指出,只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使为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价值取向,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和制度; 共青团中央实行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就是组织化的措施。据悉,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制度有一定的激励和回报措施。而奖 励机制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公民必须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使志愿服务渐渐成为公民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不仅仅是在 思想观念上动员他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已经传诵了几千年的名句。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 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工的队伍中来,而一个成熟的公益社会,它的到来亦是不再遥远的事。只是现在我们要 走的路还很长,且任重道远。

  

  链 接

  义工,也被称为“志愿者”,它的英文称谓为:volunteer。其含义就是出自本人意愿的,为某一工作奉献 精力、体力,尽一点义务并承担一部分责任,却不接受报酬。

  联合国早在1970年就成立了联合国义工服务,近三十年来,有超过三千名来自世界各地拥有合格专业的人士,义 务地为全球有需要的国家及人士提供超过六千项的服务。

  并且,联合国已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义工日”,目的就是鼓励全球各地政府及团体,于当天共同表彰义务 工作人员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并借此提醒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和参与义工工作。

  在英国,“社区服务志愿人员”于1962年创立,凡是16至35岁的志愿者都要直接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他们 帮助无家可归者、年老体衰者、犯罪的青少年以及精神和生理不健全者。而他们的工作场所包括学校、医院甚至监狱,其中三 分之一的工作是帮一些残疾人能够独立生活。

  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据中国青年志愿者 协会今年1月份的统计,目前中国志愿者只占人口总数的7%,而且多为青年和在校大中学生,经常性参加志愿活动的人较少 。在美国,这一比例为30%-40%。而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 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这句话已成为中国志愿者加入志愿队伍的誓词。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