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执行主编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19:22 新浪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执行主编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彭伟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执行主编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靳丽萍


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执行主编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执行主编作客新浪聊天


  《中国新闻周刊》将在2004年10月18日推出200期纪念特刊,10月15日下午17时,《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彭伟祥和执行主编靳丽萍作客新浪,与广大网友探讨中国到底需要一本什么样的时政社会类新闻杂志等话题。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 : 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下午好!17点到18点钟,新浪嘉宾聊天室特别高兴地请到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彭伟祥先生和执行总编靳丽萍女士,
欢迎二位。

   彭伟祥 : 谢谢。

   靳丽萍 : 谢谢。

   主持人 : 今天我们请二位来主要谈一谈《中国新闻周刊》的话题,现在我们从新浪网的新闻中心一个专题上可以看到,《中国新闻周刊》已经是200期的庆典了,一转眼这么多期已经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先请两位给我们网友简单介绍一下,也许有不太熟悉《中国新闻周刊》的网友,介绍一下你们这本杂志。

   彭伟祥 : 好,刚才主持人讲到200期好像很长,实际上它的创刊时间并不长,因为我们是2000年创刊的,但是由于《中国新闻周刊》是周刊,每周一本,所以它的频率很快,转瞬之间,我们刚刚做完200期的周刊。

   《新闻周刊》是由中国新闻社举办的一本综合性的时政刊物,2000年创刊到现在,刚才跟大家提到200期,应该说有将近5年的时间,风风雨雨,《中国新闻周刊》从创刊一直到大家熟悉,曾经碰到过一些财务上的问题,曾经又停刊,又复刊,刚刚在8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给我们可以正式用中国两个字,正式用《中国新闻周刊》,对我们来说是成长期,也是非常艰辛的积累期,目前的《中国新闻周刊》从经营上来说进入良性循环,从内容上来讲跟我们国内一些同类的刊物,大家共同地在开拓中国的新闻时政周刊的市场,这个市场目前还不是很大,从展望来说,我们是任重道远。

   主持人 : 刚才彭社长介绍了历史和现状,我们请靳主编介绍一下《中国新闻周刊》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靳丽萍 : 刚才彭社长说过了,我们《中国新闻周刊》主要特色是在社会时政方面,所以时政内容是《中国新闻周刊》主要特色了。其次我们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设立了比较多,这本杂志实际上是一本以新闻调查为特色的,有原创、扎实的新闻调查的周刊。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评论,因为对于本杂志来说,尤其是周刊来说,它有跟报纸和网络媒体不同的地方,它需要把东西沉淀起来,当你的读者、观众已经吸收到一些信息之后,我们需要把这些信息整合一下,从中发现我们独特的角度和我们的见解,所以我们现在比较注重评论这部分,主要是在专栏这方面的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关注时政性内容之外,还关注一些时代感的,但新闻时效性不是很强,我们还有一部分专题是话题性质的。现在这个板块也是《中国新闻周刊》一个特色。从读者反馈来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这是我们的主要内容。

   网友:听说这本杂志已经很久了,而且周围比较有素养的人很多人都在订阅,你们作为这个杂志的领导者,肯定知道杂志大概面向的读者群体,拿北京市来说有什么样的特点?

   彭伟祥 : 我们《新闻周刊》有一个口号,叫做“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从理论上讲,凡是应该能够具备有影响力,现在已经有影响力的人和具备有影响力潜质的人,都应该是《新闻周刊》的读者。

   我们不久前在现有的读者当中做过一次读者调查,基本的描述是这样,第一男性读者很多,80%以上,将近90%,男性化的刊物有一个女主编。另外一个大专文化以上的水平大概占到90%多。它的职业来说是政府的公务人员,一些白领,还有媒体的从业人员,还有大学生,我们刚才讲到了潜在的有影响力的人,都是我们的读者。应该是比较符合我们设想的这种目标读者群的,基本上现在就是这样。

   主持人 : 男性居多,但是我身旁坐了一位我们新闻中心的女编辑,她经常看《新闻周刊》。

   编辑 : 我每期都读这本杂志,实际上从我的角度来说,彭主编刚才说了它的受众主要是男性,但是它里面的文章深度性做得非常的好,尤其是封面文章。还有一点靳主编也说了,现在做的专题和专栏都非常好。通过这些,我觉得它综合性比较高。接下来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把它的受众群给扩大呢?我的意思是突破男性,向高知人群发展,你们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彭伟祥 : 实际上不是存在突破男性的问题,读者调查的结果是这么反映的,其实从我们做刊的人来讲,我们没有歧视,男女平等,刚才我讲这些职业,还有年龄层次,大概18岁到40岁左右之间的人,应该是我们社会最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一帮人,这一批人是我们的目标读者群。我觉得从新闻周刊,包括我们选题来讲,我不会刻意追求男性的话题,但就是它的内容做时政的,可能关心这方面男性读者比较多一些。

   她刚才也谈到做专题,比如我们做过无性婚姻的问题,专职太太的问题,实际上也是蛮女性化的,我希望这个刊物有影响力的人拿到家里跟太太一起阅读的刊物,这样我不觉得想在哪一方面去突破,理论上凡是新闻的东西,新闻周刊都是应该关注的。

   编辑 : 男性拿回这本杂志给太太看,女性关注拿在手上的质感,你们在整个制作上有没有想过做一些改变?

   彭伟祥 : 这是她的事。(笑)

   靳丽萍 : 你说版式设计,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经常看我们杂志的读者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版式已经经过几次改变,包括后面和前面的资讯都有一些变化,每次变化都想贴近读者、更人性化,更能在视觉上有一定冲击力,都是往这个方面变的,你说的这个应该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网友:和国内相近内容的周刊比,你们特色是什么?

   彭伟祥 : 简单说就一句话,我们是新闻人在办刊,比我们早的其它兄弟刊物,出版社合资背景不一样,但是我们出身是中国新闻社,它是一家通讯社,包括我,包括小靳我们都是做记者出身的,看问题和选材对某些事件的想法,始终我们秉承着用新闻的视角做一种新闻的专刊。

   编辑 : 你们2000年创刊,到现在马上五年了,作为周刊来说时间很长。现在新兴起来周刊有很多,而且现在新兴起来的那些周刊他们做的劲头非常大,敢于做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敏感的话题,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强的竞争力?

   靳丽萍 : 我想补充一下刚才彭社长说的我们的特色,这个也是我们考虑的。我先提供一些读者的反映,我们平常和读者交流,读者觉得我们刊物和其它刊物相比有什么特色。一个是我们定位会比较关注社会和时政这方面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视角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我们会把一些微小的、个体的东西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做一个选题,三联也做一个选题,三联比较关心是个体本身,它比较注重个体本身东西引申,我们会注重把个体本身放在经济背景之下,这个个体所带有的时代符号,这是我们的一个视角。

   另外从操作手法上我们跟其它刊物相比,力求做到比较独特。刚才我强调我们加新闻调查,结论也好,或者我们的立场都是建立在我们有原创和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在《新闻周刊》有一个明确特点,事实和评论分开的,事实是事实,评论是评论,保证客观性。

   编辑 : 现在有一些周报、周刊,他们走的是一个编译的路子,我们读者喜欢看国外媒体的稿子,翻译过来,他觉得那是不一样的视角,你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

   编辑 : 我是觉得内容方面,不同的刊物多元化是蛮好的,比如在《新闻周刊》原创的杂志生长得挺好,慢慢走向成熟。其它的刊物,文摘类的刊物生长得很好,也是很好的现象,我们坚持多元化,因为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手资料,我们是新闻人,会觉得最珍贵。

   主持人 : 我从《中国新闻周刊》专题上注意到的,你们创刊物的封面是一个小孩,戴一个帽子,而且眼睛被挡住了,没有把帽子拉起来看清楚这个世界,200期封面是什么样的?

   彭伟祥 : 200期我们不仅把帽子摘掉了,而且是各色的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面孔,因为我们200期做的这个专题叫做“重构中国精神”,我们也激烈过,后来我们决定用这么多各式各样中国人的面孔,我们是觉得这些人代表中国的精神,并不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200期的时候应该是比较稚嫩的,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来到这个世界,创刊号,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朝气的东西,但是《新闻周刊》作为一本新闻时政的刊物,它总要走,走了五年,对一本刊物来讲不是很长,但是这五年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对《新闻周刊》无论是管理层也好,我们的编辑记者也好,我们真的是一个财富。

   网友:在你们印象中200期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封面的图片和标题,能举出来吗?

   主持人 : 当然除了创刊号和200期。

   彭伟祥 : 是指200期当中某一篇文章,还是从第一期到200期?

   主持人 : 从第一期到200期,读者的角度是首先看封面,留下印象,因为肯定200期你们都特别熟悉,但是在这个熟悉基础之上还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彭伟祥 : 小靳做得早。(笑)

   靳丽萍 : 我因为创刊的时候就在这个杂志,我先说一下比较早期的留下的印象,比如我们一开始第一期,我们那时候是分ABC三本,我那时候做的社会时政A本,第一期我们封面,我记得一个大拳头,砸在一个桌面上,反腐败结案,那期封面文章设计,已经奠定《新闻周刊》一个特色,它比较关注一些社会上大家关注的问题,比如反腐败的问题,也奠定它时政周刊的特色,那期我印象蛮深的。

   还有我们做过一些,我印象中,这个东西还是我写的,关于广西一个报道,他们反映说在广西这样比较贫困的地方,在着一些腐败现象,那个封面因为我自己创作的,我比较有印象。我们还比较关注弱势人群的报道,我记得有一期是写艾滋病的,艾滋病那期封面我有印象,反响很好。

   主持人 : 用什么样的封面表现艾滋病?

   靳丽萍 : 艾滋病一个患者,我们做了处理。后来有一些呈现一些多元化的东西,包括我们做一些偏重文化的,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科技封面,印象比较深,第一只克隆羊多利死了,有一个黑框,好像告别一样,体现人文关怀这些要素。还有体现我们在文化方面,比如我们做一个封面,我记得是新一代,那是比较新锐话题,表现年轻人这一代精神面貌,这是比较早期的,后期让我们彭社长补充。

   彭伟祥 : 后期我有印象五四运动,超越的思念,做得不是很好,但我觉得起码这种东西《新闻周刊》应该能够承载的,它应该来做的东西。邓小平刚刚做了一百年,叫我们时代的立宪者,我也看了其它的刊物在做,我觉得《新闻周刊》它是从一个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做的。当年皇马来的时候,我们也做过中国足球炫耀性腐败,我还是有印象的。

   主持人 : 还记得那个封面吗?

   彭伟祥 : 是贝克汉姆的半身像,抓着他的衣服,背景是钱。还有另外两个比较沉重,都是反腐败,一个是谁来监督省委书记,说的是河北省委书记的事情。还有一个说的前国土资源部部长的事情,这几期我现在还能够想起来。

   编辑 : 其实通过彭主编跟靳主编刚才谈的印象深刻的封面,我觉得这已经是代表男性跟女性对这本杂志的一个关注。

   主持人 : 从封面上看收视群体。

   编辑 : 刚刚靳主编讲的,我也比较熟悉,因为200期庆典专题是我做的,每期封面我都过了一遍,实际上我还是比较关注一些文化性的,或者比较软性的东西,比较能够打动女性心灵的。我觉得你们创刊号特别喜欢,一个是有京剧的,小孩的,特别能够打动柔软的东西。

   靳丽萍 : 是图片?

   编辑 : 对,是封面,非常的感动。

   网友:请彭社长回忆一下“谁来监督省委书记”那张图片用的是什么?

   彭伟祥 : 是他的一个照片,背景是一个手铐。当时我记得我们争论过手铐要不要把人放进去,我坚持没有放进去,是一个蓝色的封面,一个对角线,当时还有贵州几个事情,是一把手铐。

   网友:有没有因为封面或者你们的文章惹过麻烦?

   彭伟祥 : 有。

   编辑 : 比如说?

   彭伟祥 : 比如说,(思考)赵安的一些报道,比方对河北的一些民营企业家的报道。看惹麻烦怎么理解,因为作为一个时政的媒体,坦率的说,它无论是从新闻的管理者,还是我们做操盘的,我们一定要在中间有一个空间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些东西发展了以后,对社会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看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跟网友坦率地说,这种情况一定有的,我觉得无需讳言,我相信这种媒体环境总体来讲会越来越宽松,我们也正是有媒体的力量在不断的能够介入到这种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这个社会才会进步,这也正是办一本时政类的新闻周刊的艰辛所在。

  网友:一本周刊重头稿是在封面,关注非常大。你们在选题的时候,是怎么选的?是通过观众来信选的吗?

   彭伟祥 : 她主导。

   靳丽萍 : 是这样,新闻选题来源比较多,我们会收到不少读者来信,那是线索之一。另外因为我们读者会长期在各地跑,在各地也会有一些消息源,比如当地发生一些情况之后,会有当地知情人打电话过来,这是一种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是这样,周刊和网络媒体或者是电视、日报是不一样的,像报纸一些消息,如果它没有挖掘足够深刻,或者没有开掘比较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再做,这也是很大的选题来源。

   编辑 : 我有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期刊上面,好像读者的声音比较少,你们以后有没有考虑过,在期刊上多体现一些读者的声音呢?

   靳丽萍 : 实际上是这样,位置不是特别明显,我们每期固定有一页,但是你批评意见有道理,因为我们以前是两页,现在变成一页了,读者来信,都是读者对于当前社会现象他们一些意见。为什么变成一页?一个是版面本身调整原因;另外一方面希望读者来信比较精一些,我们也希望通过你们新浪,能够把我们想法传达出去,如果读者真的有很好的想法时候,可以踊跃和我们联系。

   彭伟祥 : 另外一个,这种互动很重要,刚才小靳讲到,读者来信里面,前面有一块我们新浪网友的评论,我刚才讲了,我们很关注,我们是选一些比较精彩的放在上面了,但是应该说我们文章上网以后的评论我们都很认真看。

   编辑 : 我这里替彭总编和靳主编呼吁一下网友多来信。

   主持人 : 有联系方式吗?

   靳丽萍 :我们的联系方式向所有公众敞开的,Letter@chinanews.com.cn有专门人会负责处理所有信件的。我自己的信箱也可以透露出去,因为我也有采编业务,我希望有一个线索,jinliping@chinanewsweek.com.cn,欢迎大家有线索把稿件投过来。

   主持人 : 刚才编辑问到读者来信多少,另外有一个关于内容的问题。

   网友:我觉得《新闻周刊》原创性话题不多,基本上是追新闻,是不是这样?

   靳丽萍 : 我想解释一下,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在现在媒体这么多的情况之下,我们把原创更多的理解为独特的视角,和一个星期你自己独家的一些立场和观点。其实我们也非常主张我们读者去做独家采访,这个新闻根本在别的地方没有披露过,我们曾经也做过,我们发了之后很多发生类似情况的人接着给我们打电话说再给你提供更多细节什么的,但这是一个现实情况,因为媒体资源现在信息太丰富了,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更强调是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观点,在这两方面做得更多,看上去不是原创,但是要求更严格的创作精神,对创作的要求更高一些,把我们想法用最好、最职业的新闻创作体现出来,我觉得可以回答他刚才的疑问。

   主持人 : 美国很多《新闻周刊》是国家的行为,我们国家这点做得不够,是因为成本原因还是别的方面的问题?

   靳丽萍 : 我觉得不是成本问题,比如200期之前199期是对出租车一个报道,对本周刊来说是要做一个月的采访,我们已经费了很大心力,允许读者一个月去做采访。

   主持人 : 北京出租换车起风波?

   靳丽萍 : 这是其中一篇,起的标题应该是利益集团操控北京出租车业,这是其中一篇,这不是成本的问题。另外我想刚才网友说的情况,是在新闻早期是这样,有很多独家新闻,实际上现在做的很多东西,也是说对已经发生的新闻它有更详细、更全面、更详实、更有独特视角的报道,这个是所有办周刊类的共同的情况。

   彭伟祥 : 实际上包括时政类的周刊,包括美国《时代》、《新闻周刊》这样,按照西方理论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新闻的整合和梳理;第二《新闻周刊》自己做的搞调查性的报道;第三对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引导和前瞻性的东西。

   我觉得对《新闻周刊》来讲在第二个阶段努力,我们力争在信息咨讯大爆炸的时代,因为你再快快不过网络去,快不过报纸去,因为我们是每周一期,怎么样帮助大家起到信息管家、梳理新闻,找出视角和找出观点,我们现在做得应该比较多一些。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排斥搞突发性、独家性的报道,比如我们今年第一期搞井喷,我们从网上了解到,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当天我们派读者到四川,还有釜山空难,当时我在香港,因为派不出记者,这是《新闻周刊》的特点,它有强大的媒体支持,我们可以从香港、日本分社到釜山,这个我们是有优势的。

   靳丽萍 : 对于任何一个媒体来说,国家新闻是最珍贵的,在新闻这么繁杂、这么多的情况下,特别好的网友给我们提供独家的线索,我们有奖。其实我们还是非常渴求独家,在力争独家的同时把不独家的做得独到。

   编辑 : 《新闻周刊》在稿件视角上面还是很独特的。

   靳丽萍 : 我们挺想做到新闻发生了,报道了,但是希望读者有期待,我们看看《新闻周刊》是怎么说的。

   网友:你们刚才说如果提供新闻会有奖,具体说有多少奖金?怎么颁发?

   靳丽萍 : (笑)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要视他提供的新闻线索的价值来判断。

   主持人 : 现在已经有这样的例子了吗?

   彭伟祥 : 现在没有,坦率的说,对新闻线索我们有一个甄别,我们经常会接到读者来信,比如我们做了拆迁,做了土地问题就会有上访的来,做了反腐败,某一个方面的,他马上就会来找,这种情况会有。但是新闻它是要有一个节奏的,另外它有一个热点的,可能就不会那么紧跟在一起,不会永远反腐败。因为我们今年也做过孤独探索者,比如火星,美国登火星的我们也做。

   主持人 : 刚才我们谈到美国一些著名的周刊,一个网友想听听二位的看法。

   网友:请你们给我们推荐一下你们比较欣赏的周刊,但是因为存在竞争关系,国内就不用说了,说一说国外的,你们为什么欣赏它?欣赏哪些方面?

   彭伟祥 : 做时政的,很多家刊社,他们对《时代周刊》蛮欣赏的,我个人比较关注它的管理,一种周刊的运作,因为它确实是世界上现在做得最成功的一个东西。但是我要说的是喜欢是另外一方面,版式,我看很多国内同类的刊都在借鉴,包括我们请专家、学者讲国外排版、美术的一些方式方法。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可以把国内的同类的周刊跟美国,包括德国、日本等比较起来我觉得不一样,运作手法不一样,所处的媒体环境不一样,承载的社会责任也不一样,很难简单去类比,我个人比较喜欢像《时代周刊》这样的刊物,起码是从世界形象上,它做得是蛮成熟的。

   在香港《亚洲周刊》各方面做得也不错,邱立仁我们在长沙也有过交流,他的文章很犀利,他对问题判断还是有很独到之处。

   编辑 : 据我了解之前一直叫《中国新闻周刊》,200期之后改成《新闻周刊》?

   彭伟祥 : 不对,原来是《新闻周刊》,现在改为《中国新闻周刊》。我简单给大家回顾一个事,《中国新闻周刊》它的背景是什么?刚才我讲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有中国第一报号,我们选用一家香港的通讯社,没有媒体,它用刊号,中国第一报号,出版一本叫《中国新闻》,竖排的,这个新闻每周一到周六出,星期天不出,是电讯,2000年的时候,大家可能注意到最早我们创刊是《中国新闻》,黄星,周刊,细心读者发现字体是不一样的,那个点是什么意思?中国新闻的周末版。运作起来以后,新闻管理部门说这样是不行的,刊是刊,报是报,因为我们自己还有试点杂志,我们主办单位还有一些刊物,月刊,我们通过整合以后不用《中国新闻》这个刊号,又给了一个新的刊号,但是他批给你的时候就是《新闻周刊》,不能有《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8月份,随着《新闻周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通过申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给我们来函,同意变成叫《中国新闻周刊》,所以读者可能要注意到,你看我们的星往前挪了,这里有一个中国的新闻周刊,不是中国新闻的周末版。

   主持人 : 这一个星的挪位,蕴含这么多。

   彭伟祥 : 我们社长199期和200期的时候,发表了社语,对《中国新闻周刊》而言这是我们的荣誉,我们能够扛着国字号的牌子来做中国新闻报道这是我们很高兴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也有责任,毕竟是中国的新闻周刊,不同于其它国家,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做的事情蛮多的,路也蛮长。

   网友:刚才我们谈了封面,谈了内容,谈了办刊的思路,生存问题肯定是第一重要的,谈一谈这方面的辛酸苦辣也好,或者刚才说的良性循环,请两位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彭伟祥 : 经营状况是这样的,在两年前本刊复刊,应该说中国新闻社,刚才我跟大家讲刊名由来,一开始办这个刊的时候,中国新闻社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媒体,对市场的感受不是很深,只有觉得有投资方进来,我们来做编辑内容就可以了,但事实做了两年以后,投资方的资金有问题,不能到位,整个采编队伍、经营队伍出现问题,被迫停刊。

   因为当时我在国外工作,我听说有很多家媒体,包括媒体,包括投资公司觉得《新闻周刊》这个平台蛮好的,想收购、融资进来,最终中国新闻社的社委会,觉得这个品牌是非常重要的,还是决定要自己办。我们前年开始复刊,重新招人,我们最早创刊的时候,中国新闻社不接受金融业务,但是复刊以后不是,从广告到发行,到所有的推广活动,全部是新闻社重新拉的人马自己干这个事情。目前为止我刚才讲《新闻周刊》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我们有自己的发行公司,在北京市场有自己的送刊队伍,自己的广告公司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我觉得《新闻周刊》在中国新闻社当时这个决定蛮英明,自己做这个事情,能够做到今天,能够挣钱,作为一个做时政的刊物能挣钱也是说明很不错的,就说明有这个市场,但是我们大家也付出,包括走发行、广告的,我们大家都付出很艰辛的努力,两年时间,实际上去年的时候就开始有盈利,大家知道做一本刊物,尤其是周刊,可能有一个周期,大概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到明年一月份,五年了,中间曾经有过教训,刚才我讲了休刊的教训,但最终我们挣钱了,有三个原因,我们两年停刊,但是两年品牌基本上还是有的。

   网友:周刊封面改变了,原来是单页的,后来改成拉开来的。

   彭伟祥 : 不是每期都是这样,是广告的要求,我们专业叫封拉,封面拉页,广告商的要求。

   编辑 : 这个也是为了生存增加广告费的需要?

   彭伟祥 : 任何刊物广告的刊例,它都有这种品种的选择,这是一种广告品种,你可以做跨页,两页连着的,也可以做三个右手页,或者三个左手页,也可以做一个栏的,也可以做在封面上拉开的,还有一些异形的广告。

   网友:做那种封面,感觉那个封面,这本杂志拿着的时候有种沉甸甸的感觉,感觉比以前厚了。

   靳丽萍 : 他喜欢那种封面是吗?

   编辑 : 对。

   彭伟祥 : 我觉得这个周刊要做好,方方面面都要讲,但是广告这方面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广告的支持,大家可能也看不到一个想看的这种《新闻周刊》。但是我们的经营,跟编辑部是完全分开的,靳主编这边不承担任何广告的任务,如果有任何东西找她一定要到我这,绝对不会找她。

   网友:我第一次了解办杂志的人,通过看《编辑部的故事》。

   主持人 : 很多年前了,很有意思的电视剧。

   网友:我知道片子跟现实是不一样的,你们现在的杂志社或者周刊社,你们的机构工作起来是不是运转也特别繁忙?运转的特别快,是不是这样一个状况?大概多少人能支撑?

   彭伟祥 : 光记者大概将近三十个人左右。

   靳丽萍 : 对,我们工作的频率是特别快,是周刊,一周出那么一本,各方面要求还是比较严格,所以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

   主持人 : 年轻人居多吗?

   彭伟祥 : 对,95%以上的都是三十岁左右,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靳丽萍 : 我们分两成,一个是编辑层,三十岁左右。记者层27、28岁,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再加上他比较年轻。

   彭伟祥 : 我们跟《编辑部故事》唯独有一个比较一样的地方,有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比这个节奏快得多。

   网友:听说这种周刊的记者的流动性是非常大,一般几个月就换一批,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彭伟祥 : 是,我觉得,整个的媒体,尤其是新闻时政类的媒体,应该是有类似几年前的IT业的这种杂志社的泡沫的东西在里面,有一点泡沫,有一点浮躁的心态。由于《新闻周刊》在这里面做得还算比较可以,应该在第一方阵里面,也使得很多新兴的媒体,在《新闻周刊》任职的编辑和记者一定是优秀的人,会开出高薪,好的待遇和薪水,这种流动很正常,我觉得这种流动是市场化,我能够忍受。但是这个东西我觉得对任何杂志社来讲,经过这个阶段,最终不是好的现象。

   所以我们《新闻周刊》经过调整,记者可以有他的上层通道,我们编辑有编辑通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人事管理方面应该有一些进步。我想如果哪位网友在媒体供职,做得非常优秀,我也希望流动到我们这里来。(笑)

   网友:我以前都不知道《中国新闻周刊》,我通过看了一篇稿,赵安的稿,看到这篇稿之后才知道是《中国新闻周刊》的。

   编辑 : 他没有往下说的,我有一个问题,对于网络媒体和期刊合作你有什么看法?

   靳丽萍 : 我觉得这样,目前阶段而言,传统媒体,像我们这样传统媒体成长比较多的,对网络媒体来说它有一个特别大的影响力,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和互动平台。比如我们像《新闻周刊》稿件被新浪转载,我们特别留意看留言版,看读者有什么反映,这两个是相辅相成,互相有所补充和互相推进的一个关系。

   网友:如果二位给我们网友推荐杂志,新闻类的肯定是订自己的杂志。

   主持人 : 我们先问彭社长,您在生活中除了自己的杂志之外,还看哪些杂志?我的意思不是本职工作而去看,您把您自己想象成一个普通的读者看什么杂志?

   彭伟祥 : 我自己本身也是看这些杂志,《南风窗》、《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等,跟我同类我都看。

   编辑 : 关注对手。

   彭伟祥 : 不是关注对手,因为我本身就是做时政记者出身,我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我关注比较多是体育,因为我原来是体育记者。

   靳丽萍 : 我个人爱好,一方面是电影杂志,《看电影》,跟《看电影》一起,《影迷世界》也很好,我还非常欣赏财经杂志。在生活方面我们确实也看我们《三联生活周刊》,做微小个体的故事,做一些文化题目是很独到的,此外会看一些像《读书》这种杂志,跟新闻没太多关系,在思想上的一些营养这种杂志。

   网友:我觉得《新闻周刊》专栏评论性文章,写得蛮不错的,希望你们以后继续把它给做好。

   靳丽萍 : 一定。

   网友:现在杂志非常多,周刊也非常多,在我印象中前一段时间也看到大幅的广告,“八卦无极限”,你们二位评述一下或者预测一下中国周刊市场潮流大体在往什么方向在走?

   彭伟祥 : 周刊的市场,实际上说得很广,周刊市场包括体育、IT、音乐等等方方面面,我觉得总体应该很好,因为我们做时政类的,我刚才提到我们很多友邦,包括广东、上海、北京这些同类质的刊物。我目前到其它网站聊天的时候曾经有网友提过这个问题,我不认为这些和我们刊物之间是完全竞争的关系,我觉得是在共同培养一个中国的时政类的期刊市场的问题,因为这个蛋糕说实在的是很大的,还是够切的。

   但是我们很多读者没有养成看刊的,尤其从时政方面看刊的习惯。我也听到很多读者也是厚爱,对我们鼓励,看到《新闻周刊》就喜欢《新闻周刊》,之后买,到最后订阅,确实我们推广方面不是很得力,很多人还不知道《新闻周刊》,一方面要靠我们的努力去把这个工作做得让更多人知道,同时我觉得也需要其它的刊物大家共同有一个合作把这个市场做大。

   编辑 : 良性的竞争。

   彭伟祥 : 对。

   主持人 : 一个小时过得很快,我觉得两位来作客,给我的感觉相信也是给编辑和其他的网友的感觉,像你们杂志文章一样,敢于面对直接问题,说得非常实在,非常感谢二位作客新浪。

   彭伟祥 : 也谢谢新浪,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 : 各位网友希望你们从这场访谈中得到一些收获,然后给自己看周刊获得一些新的消息,养成新的好习惯,祝大家周末愉快,这次访谈就到这里,再见。

   本次聊天到此结束。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