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访华穿越历史 从同志加兄弟到战略伙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10:32 瞭望东方周刊 | ||||||||||||
10月14日,北京秋色正浓,俄罗斯总统普京再一次来到中国。这是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来的第三次访华,同时是他连任总统后第一次访华。 今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这给普京的访问增加了不寻常意义。俄罗斯驻华大使伊高利·罗高寿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中,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与两国建交纪念日重叠在一起,还是第一次。”
重大议题触动两国人民利益 10月10日下午4点,规模宏大的俄罗斯大使馆内,罗高寿就普京访华举行了隆重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中俄能源合作尤其是输油管道问题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俄石油管线已谈了10年,此次普京访华是否会带来好消息?”大使的发言刚刚结束,就有记者追问。 不管怎样,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已成为此次普京访华的重点。双方在10月14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称,这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分析家说,这既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也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 “政治热经济冷”是叶利钦时代留下的难题。现在,经贸合作形势已趋于良好。 总体来看,这次中国领导人和普京全面深入地讨论了中俄关系现状和前景。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声明中提到: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是两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中俄双方都表示了对对方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支持。 引起民众强烈关注的还有,两国就中俄边境两块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达成协议。此次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和此前签署的两个国界协定(1991年和1994年签署的东段和西段协定),标志着长达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已经全部确定。 中国和俄罗斯边界谈判历经40多年。 双方领导人表示,新的协定是“政治双赢的均衡合理方案”,两国人民将永远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罗高寿大使概括:两国元首还对反恐、联合国改革、伊拉克局势、朝鲜问题等国际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夏义善研究员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目前中俄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音,比如俄罗斯有一些人坚持‘中国威胁论’。通过双方首脑会谈有利于提高政治互信,从而减少这些不和谐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俄罗斯是留给中国最多记忆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历史中,也很难找到像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两个国家,有这么多的悲喜剧,有这么多的故事。 新中国请来的首位客人 1949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从各个角落以至门窗缝里,把那些脏东西统统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这就是毛泽东著名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思想。 1949年10月3日,中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因而也就成为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后”请进来的第一位“客人”。 苏联的率先承认使中国找到了自己的阵营。中国也选择了“一边倒”的国际战略。所谓一边倒,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方面,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到文化、教育制度都效仿苏联,50年前建立的这些制度直到现在还在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个中国人。 然而,不久后,中苏关系破裂,1959年至1989年30年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未曾踏上中国土地。 30年间,中苏经历了1959年到1965年长达7年之久的意识形态大辩论,经历了1960年苏联单方面召回专家、撕毁合同,经历了1969年的珍宝岛武装冲突,经历了苏联对中国核基地进行打击的威胁…… 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80年4月11日,随着条约期满,30年的中苏同盟关系从法律上宣告终结。 随后,两个国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随后,苏联迎来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戈氏面对和中国类似的难题,选择了“新思维”。而中国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苏终于再度握手了。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晤30年来首次来访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说:“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8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此时,国际政治正处于一个时代行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的历史漩涡之中。中俄关系连续受到挑战。 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不到一个月,中国发生北京政治风波。苏联并没有向中国发出官方的非议,更没有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 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该如何看待?邓小平说:“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苏联解体两天后,中国政府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 继承苏联地位之后的俄罗斯对西方充满希望,然而很快发现西方并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西方甚至也没有尊重俄罗斯的安全利益。 俄罗斯将目光重新投向东方。1992年7月14日,叶利钦总统表示,将同东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此后,中俄关系获得迅速发展。 1996年,叶利钦访华,中俄宣布将两国之间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年,两国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建立。 这一时期,中俄边境问题基本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为亚洲和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的边境安全模式。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辞职,俄罗斯进入普京执政时期。克格勃出身兼柔道高手的普京,无疑是聪明而灵活的。中俄关系又将走向何方呢? 普京与中国 普京的助手透露,普京很喜欢吃中国菜,也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上个世纪90年代初,普京曾经访问上海,由于江泽民曾担任上海市长,所以普京戏称他与江泽民是“老乡”。 纵观普京在一个总统任期内的表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一国最高领导人,普京在内外政策上是一个理性的“柔道高手”。 叶利钦时期当过总统办公厅主任的丘拜斯评价说,每个人在与普京交谈过后,都以为普京会站在自己一边,而实际上,普京在国内外都坚定地站在国家利益那边,无论是与寡头的斗争还是与外国领导人的交往。 2000年7月,普京访华,双方发表的《北京宣言》意味着普京接受了叶利钦时期中俄关系的一切成果,并准备加以继承和发展。 这一发展的最大体现是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法律的形式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确定了下来。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与戈尔巴乔夫会谈时认为,中苏60年代以后“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与之相比,《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是真正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它确立的是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 这是超越了不幸历史和狭隘感情的关系。 2001年“9·11”后,俄罗斯大幅度调整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北约东扩以及美国在中亚驻军等问题采取“镇定、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俄美关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 这曾使舆论一度猜测俄罗斯会否由此忽视与东方的关系。俄罗斯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200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访俄刚一结束,普京便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罗斯的巨大利益还集中在东方,中国是俄罗斯的关键伙伴之一。 2002年12月,普京再度访华。俄罗斯《消息报》对此评论说,普京在上任的第一年中就很清楚地把握住了东西方平衡──甚至在访问的数量上,他也在纠正反恐联盟形成以来俄罗斯向西方的倾斜。 2004年9月初的别斯兰事件被媒体称为俄罗斯版“9·11”,中国领导人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给予了及时和真诚的哀悼,中国公众也对恐怖分子给予了严厉的谴责,对伤亡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而在此时,由于美国表示将继续与车臣分裂势力温和领导人接触以及对普京内政调整进行批评,俄美关系出现了不愉快。 10月初,俄罗斯“舆论基金会”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1500名被调查者中有68%的人认为,俄罗斯现在有外部敌人,其中25%的人认为美国是最大的外部敌人,可能会发动针对俄罗斯的战争。 俄罗斯《议会报》日前发表文章说,西方在别斯兰悲剧之后掀起的反俄“冷战”,反而把俄罗斯推向了中国的“怀抱”。路透社11日评论认为,“受到西方批评的普京把目光转向中国。” 俄美关系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中俄关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齐科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俄关系不会受到俄美关系的影响,因为中俄之间具有独立并且十分重要的双边利益,这是中俄关系的坚实基础。 培养民间感情事关未来宏旨 此次随普京来访的代表团中有一个特殊群体──100多名俄罗斯青年。俄罗斯青年代表团来华是对此前中国“百名青年”代表团9月访俄的回访。 根据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2003年底达成的共识,2004年为俄中青年友谊年。中俄青年代表团的互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 两次赴俄罗斯访问的兰州大学历史系李玉君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西方文化的流行,俄罗斯年轻人与中国年轻人之间的了解少了,感情也不像老一辈那么浓厚。”在苏联文化熏陶下长大并将毕生精力用于研究俄罗斯历史的她对此流露出遗憾。 2004年4月,在中俄青年友谊年吹风会上,罗高寿大使说:“遗憾的是,目前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之间彼此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 民众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俄民间交流的扩大、民间感情的培养对未来中俄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瞭望东方周刊》见习记者舒泰峰/北京报道 相关专题: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