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和平崛起”专题 > 正文

中国崛起引出文化疑问:同化世界还是被世界同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17:1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虽然现在中国人仍在模仿学习西方人的文化,但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人反过来模仿学习中国人,中国的文化输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中国崛起引出文化疑问

  在9月份举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上,刚满23岁的美国网球明星小威廉姆斯用蹩脚的中国话向中国电视观众问候致意:“我爱北京!”中国人也爱她,他们反复喊着她的名字,为她唱起了生日歌。

  在中国,网球并不是一项大众化的体育项目,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它的热情,甚至当小威因一点点不快将球拍摔到椅子上,中国人也并没有在意。在他的中国球迷的助威呐喊声中,她抖擞精神,最终击败了俄罗斯对手。在领奖台上,小威转怒为喜,脸上绽放了笑容,她已彻底被中国人的那份热情与诚挚所融化,于是将那副新换的球拍作为礼物送给了北京市长。

  一个外国人用新学的汉语向观众致意,向政府官员表示歉疚,中国观众包容她那西方式的张扬个性,甚至用她的母语祝她生日快乐。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8世纪。但这一幕在21世纪的中国再现,这不禁让人们开始追溯中国的历史,她昔日的繁荣,她曾给世人留下的永不磨灭的光彩。同时也让世人思考: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的文化将对世界产生怎么的影响?

  中国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达到了她的鼎盛时期。那是中国历史最开放,中国人最自信的时期,这个东方泱泱大国使全世界为她而迷醉,正如今天的好莱坞对全世界产生的吸引力。1100年后的今天,一个充满自信、朝气与活力的新中国重新屹立在世人的面前,但现在的问题是,现在谁的影响力更大,是中国,还是中国以外的世界?

  历史上每一个大国,像西班牙,法兰西,英国,古希腊都曾对外输出过她的语言与文化,现在,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着中国:她将用怎样的方式输出自己的语言与文化?25年后,哪一种语言将会支配这个世界,英语还是汉语?谁的文化将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美国还是中国?太阳只能有一个?还是我们最终能生活在一个两种文化交融的多彩世界里?

  汉语将成为“必修语言”

  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命运是很难预测的:没有人能想到1759年亚波拉罕草原上的那一场战争就直接决定了法兰西文化和语言在北美的没落。也没有人会想到,1945年当几个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难民在好莱坞创造出的流行文化会成为美国向其他世界传播美国英语、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的载体。

  然而,19世纪提流行的“每一个人都将会说英语”的看法现在没人再相信了,在过去10年中,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已经从占世界人口的9%下降到5%,相比之下,汉语已经成为最多人的母语,说汉语的人数是说英语人数的3倍。现在散居海外的中国人凭着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据加拿大政府的统计,在加拿大说汉语的人数排名第三,仅次于英语和法语。

  大卫·格兰多是英语公司的经理,对语言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表示:“用不了多久,英语将会被冷落,全世界的人将会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格兰多在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说:“未来十年汉语极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的必修语言。”上个世纪中国是人口增加最多的国家,而不是说英语的国家,现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正成为联系移民与自己母语的纽带,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中国的经济何时可以赶上美国。今年在亚洲经商,如果员工不会说汉语,那么这个公司在与他人竞争时就会处于下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看好汉语,而英语在他们的视野里日渐没落。

  仅在北京一个城市,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就达到了5万人,相比之下,在世界范围内,学英语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权威媒体报道,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已达到440000人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在北京建国门外商业区做生意的包括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伊拉克人和非洲人在内的数千外国人。

  当然,也有一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自美国辛顿在中国农业机械部工作,自20世纪40年代就一直在中国定居,他认为汉语对绝大数西方人来说非常难学,四个音调就够折腾人的了,而看懂书面汉语也是困难重重,要想能读懂一份汉语报纸,需要至少能认识2000个汉字。但天津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总经理、加拿大籍的本·莫克(BenMok)表示,他以后不会雇佣不会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人,他说:“10年前那可是另一番景象了,那个时候,你不必会说汉语,可是现在完全不同了,不会说汉语简直寸步难行。”

  西方文化出现中国元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史研究小组前组长、67岁的李斌成(音译)说:“现在一切都像回到了唐朝,如外国人想在中国工作就必须学汉语。”现在我们仿佛又听见了唐朝的回响。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著名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各国商贾的云集之地,货物的汇集之所。在其他国家居住的中国人为了纪念那个繁华盛世,常常将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当年,长安比欧洲的任何一个大都市都要大,在她那个时代是唯一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她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外国艺人、商人还有学者,从印度、非洲、土耳其、美国、阿富汗,伊朗、叙利亚、日本、朝鲜蜂拥而来,一睹她的风姿与华韵。由于来中国的人太多,唐朝皇帝不得不下令成立一个特别部门专门打理这些人的饮食起居,并让私塾先生教这些外国人学习汉语。

  大英图书馆负责研究丝绸之路课题的苏珊·惠特菲德说:“今天中国不仅仅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她还将它们改造,变成自己的东西,正如他们在唐朝时所做的那样。”电影制片人诺曼·杰维森对“我们在不久的将来都要说汉语”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但中国的文化对美国工业和电影产生的冲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在影视业方面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在许多美国电影中都可以找到她的影子,像《黑客帝国》、《杀死比尔》、《霹雳天使》。

  他说:“影片《卧虎藏龙》是第一部在电影商业环境运作下在美国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的力作,美国是世界电影的领军者,那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向好莱坞进军的原因。中国电影的势头正猛,没什么力量可以阻挡。难道你不相信中国电影的威力吗?现在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每一个电影节上都引起轰动,开始成为主流。”

  杰维森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6年,那时毛泽东刚刚去世,他到中国的目的是想看看能否拍一部关于白求恩电影。后来,他没有制作这样一部电影,但回到好莱坞后,他完全沉浸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他说:“我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今后50年,你就看这个国家吧。”

  文化输出只是时间问题

  北京大学世界史名誉教授张志连(音译)的看法也许更加客观一些:“21世纪不是中国的世纪,因为中国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科研领域,中国还没有处在世界前沿的位置,所以,以中国在世界各国中所处的这种科学地位,不足以成为推进她的语言和文化向全球渗透。

  可是,中国的科技水平真的落后吗?据10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的报道,在1981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了20倍,中国人已跑步进入了无线时代,谁又知道明天会是一个什么景象呢?所以绝对不能低估这个创造的四大发明的古老民族的能力。

  在唐代,成群结队的外国人之所以来到中国是因为中国有着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中国的工匠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将瓷器演绎得近乎完美,在说英语的世界各国中,一提瓷器一词,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

  在其他国家还不知道如何造纸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纸币,直到巴格达的军队从被俘的随唐军出征的中国工匠口中逼出造纸的秘密后,才打破中国造纸技术的垄断局面。在文化输出上,唐朝的文字影响了日本与朝鲜,从6世纪到8世纪,在艺术领域,日本一直把唐朝作为效仿的对象。原本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但中国却能把它加以改造变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输送到邻国。当今,中国包容一切的襟怀,她的影响就像当年唐朝一样,正改变着整个世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她可以聘请外国最好的建筑师来华为中国人设计高楼大厦,利用德国人的技术建造磁悬浮列车,并承办下届夏季奥运会。

  电影制片人杰维森说过,如果你想去支配一个国家,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学习她的语言。充满智慧的中国人也同样通晓这个道理,她们不想坐等西方人来学汉语,而是主动出击:英语教学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在一些幼儿园开设英语课;在一些大学,教科书与课堂全部英文化,在很多大剧院,顾客选择观看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北京的青少年放眼世界不断接收新事物,学习其他各国的理念,效仿亚洲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把自己的头发染成橙黄和白金色,所有的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正在拥抱这个世界。

  在欧洲,中国的文化也同样有着无比的吸引力,前不久,法国人用闪烁的红灯与绸质灯笼给艾菲尔铁塔披上盛装,庆祝中国年,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中国人仍在模仿学习西方人的文化,但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人反过来模仿学习中国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杨孝文·编译

  相关专题:中国“和平崛起”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