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南方周末:从新浪网是否应该改名说民族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11:48 南方周末

  作者:吴小龙(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为何当年作为战败国的中国能够有平心敛气、卧薪尝胆的精神,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能有既往不咎的宽大胸怀?为何在战争硝烟还未散尽之际,在国土饱受蹂躏、百孔千疮的时候,我们对战败者表现出了悲悯和宽厚?

  关于“Sina”是否就是“支那”,“新浪”是否应该改名,最近在网上有不少争论。有的学者做了考证与说明,指出了“支那”这个字眼最早恰恰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是中国古代的高僧在翻译梵文佛经时,按照音译把cina翻译成“支那”,(至今许多汉文佛经中还是用“支那”这个词称呼中国的)而后这个词又随佛经传入日本。实际上,在清末民初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对于“支那”中国字眼是一直在大大方方地使用着的。如梁启超以“支那少年”自称,翻开他的《饮冰室合集》和清末许多维新派、革命派的言论,很容易看到许多关于“支那”未来的豪言壮语和美好期待。甚至就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越战期间,我们的报纸上也几乎每天可以看到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消息和报道,说明当时人们在面对“支那”这个字眼的时候,也还是体现着一种从容和大气。

  但是,由于这个字眼与近现代史上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伤害和侮辱的惨痛记忆相关,中国人拒绝这个字眼也是情理之中的。我们国家拒绝在一切正式文件中使用“支那”这个字眼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的一种表达。但在西方文字中,Sino这个字眼却与此不同。比如,现在我们还在用“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这样的字眼来表示“美中关系”,在世界上的汉学研究中,“Sinology”也一直和“China-Studies”在同时使用着。因此,“Sino”或者“Sina”这样的英文字母本身,在中国人心里本来是不引起什么恶感的。

  至于“Sina”这个网站的名称,在国内实际上一直是作为“新浪”而被用户广泛接受的,本来没有什么人把它与“支那”联系起来。现在既然有人提了出来,而且已经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问题总是应该解决的好。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方面来解决:一是新浪网是否有日资背景,Sina的命名是否因此是一种带污辱性的有意行为,这可以,而且也应该由新浪网自己来对网民作一个解释和澄清。这是比较容易的一个方面。

  另外的一方面,就不单是一个网站的名称的问题了。这就涉及怎么看待日本的问题。这问题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中日两国间的友好是主流,两国间愿意友好交往的也占绝大多数,但是历史上破坏两国关系的事件虽然不多,却很要命,并且特别令人刻骨铭心———远有倭寇,近有甲午战争和抗战。中国人从挨打、受侵略的惨痛经历中得出结论:国家要强大才能不受欺负,正是理所当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更应当自问的是,我们是花在为此发出怒吼上的时间、精力多,还是花在为此踏踏实实地做些事上的时间和精力多。

  我们或许还可以从反观历史中寻找启示。在两国关系史上,我们不但要看到人民友好的主流,还要看到一些意味深长却为今人所忘却的事实。例如,甲午战争后,在战败的中国人中间掀起了向日本这个过去的学生和眼下的敌手学习的热潮。日方也有很多人以唇齿相依、感恩图报之心努力帮助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以至于两国关系史上出现了被西方史学家看成为“黄金十年”的友好时期。这段历史,现在很少为国人所知。还有,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对日本战俘和侨民表现出谅解态度,甚至于收养抚育了很多日本孤儿,至今成为一段美谈。为何当年作为战败国的中国能够有平心敛气、卧薪尝胆的精神,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能有既往不咎的宽大胸怀?为何在战争硝烟还未散尽之际,在国土饱受蹂躏、百孔千疮的时候,我们对战败者表现出了悲悯和宽厚?而在战后60年,两国间的和平友好条约已签订30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友好的主流持续高涨,为何被现在的“政冷经热”所取代?

  毫无疑问,日本官方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省,政要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无疑要对中日关系的现状负上主要责任———对日本右倾化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是,充斥网络的一些非理性言论是否在“为渊驱鱼、为林驱雀”,为日本右翼势力帮了大忙?在对战争罪行的反省方面,日本与德国比起来,显然相差得很远。但是我们能否换种思路:如果中国能强大到足以震慑对手,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使其无法走上对我们产生威胁的道路,那么我们何必在乎他心里怎么想,反省程度如何?我们把心气用在使自己更加强大上面,不是比费劲要求别国“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进行痛切的道德反省更为有效吗?

  惟一的问题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自己得付出比怒吼更艰难得多的努力: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民族自信,使国力增强、国威远布……我们的网民能否把爱国激情放在这里,而不要把宝贵的激情轻易宣泄,不要在面对自己周遭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痛心疾首、无可奈何之际,把大洋彼岸的一个或几个妖魔作为怒吼和宣泄的对象?

  我们要保持我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同时也需要保持现代理性。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