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连试验新型磁悬浮列车 技术领先可在绿地上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17:53 新闻晚报
大连试验新型磁悬浮列车技术领先可在绿地上飞

  真正投入运营时,此车的轨道将铺设在绿色草坪之下,称为“暗轨”,从地面上看过去就好像车在草地上飞一样。大连晚报记者李传报摄(图片来源:大连晚报资料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112米!这是“中华01号”磁悬浮列车本月22日在大连亮相时在轨道上跑的总距离。

  但它创造了一个纪录:中国首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验证样车,动力是稀土。在中国,稀土的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5%。

  10.3米!这是“中华01号”的总长度。

  但它的设计者说,今后1年~2年内,整辆车会被加长,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上海师范大学李文钟老师说:“与上海的磁悬浮列车相比,‘中华01号’只是一辆磁悬浮技术验证车,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

  [首批乘客]想乘磁悬浮回家

  10月22日上午,王新走进车间时,里面已经挤满了人。面前这节车厢看起来跟普通的火车车厢没什么区别,大概10多米长,3米多宽,车就好像停在地面上,王新也看不到有什么轨道。

  王新是大连科技局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22日那天,是大连国内首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车试车的日子。已是深秋,但大连高新科技园区感觉不到一点秋意。大连市委、市政府、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挤满了科技园区,热闹。大连科技局也是参与者之一,挤在人群中,王新很兴奋,以记者的身份,当了首批乘客。

  一到车间,王新吃了一惊:本以为验证车是在室外运行的,没想到是在车间里。更令他吃惊的是,工作车间是由旧厂房改成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此时,整个车体干净整洁,在暗轨上静静地停着。

  上午11点一过,王新走进车厢,端坐在位子上,心情很紧张,因为乘磁悬浮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过了一会儿,王新回头张望,记者们正在车上与同事交谈,王新心头一松。

  忽然,车窗外的景物开始移动,王新又惊又喜:自己竟没有发觉车已经开动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在车内无论是坐或站立,王新的感受是:平稳,听不到一点噪声。当时,车厢内一位记者一时好奇,将自己的钥匙靠近了暗轨,谁知钥匙立刻被巨大的磁场力吸住,悬浮在空中,任他如何用力也取不下来。

  “实在太惊喜了,看着窗外,我觉得自己浮在半空中了。”王新事后回忆,很激动地对记者说。

  “走了多久?”记者问。

  “我没有看表,大概有两分钟吧。”王新答。如此“神速”,如此安稳,下车后,王新再次“端详”这辆磁悬浮验证车。“实在太短了,想再多体验体验,车就到终点了。”

  一个来回,载着32个人,“中华01号”跑了两个56米,一共112米。

  中午12点多,王新离开科技园区。坐在面包车上,她不禁感叹,如果可以乘磁悬浮回家该多好。

  [首位司机]没噪音,只有轻微震动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磁悬浮验证车会是谁来操控呢?谁是这“第一”司机呢?验证车运行当天,人们见到了他———赵保城。

  赵保城是磁谷科技研究所公司的技术人员,他参加了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并且是工作车间的负责人,“我很骄傲被选为验证车的司机,”赵保城微笑着说,“之所以选中我,主要是因为我负责控制系统的安装,我很熟悉,不仅是操作,如果出现问题,我可以及时处理。”

  在外人看来,司机按了下按钮,车开动,再按一次按钮,车便停了下来,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运行的短短几分钟里,赵保城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说:“这只是磁悬浮技术的验证车,我们只是要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所以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现在车只可以前进、后退、加速和减速,刹车什么的都没有,并且有电脑全程控制,所以即使没有学过汽车驾驶的人也可以开个来回。但是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停全靠驾驶员一个人判断,不然车有开出轨道的危险。”

  22日上午,赵保城早早地来到了车间,认真地检测了操作系统。上午10点,一切就绪后,他便坐在驾驶座上,等待他的第一批乘客。当天,赵保城驾驶着验证车总共开了十多个来回,直到所有来参观的人都体验过。在被问到当时是否紧张、激动时,赵保城答道:“因为在正式运行前,我已无数次地驾驶着验证车在几十米的轨道上来来回回,我对我们的磁悬浮验证车非常有信心,所以当时我没有紧张,只是觉得很自豪。我参与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今天的公开运行证明了我们技术的成功,看到自己的付出已初见成果,我当然很激动。”

  关于第一批乘客说的“非常平稳,完全没有噪音,没有震动”,赵保城纠正说:“验证车很平稳,但是不是完全没有噪音,没有震动。只要车运行,就会有噪音,有震动。当天人很多,车间里很嘈杂,验证车几乎没噪音,只有极轻微的震动,所以人们都没有感觉到。”

  在成功运行后,验证车一直处在随时可以运行状态,因为每天都有人来参观。赵保城期待着验证车可以投产,可以实际运用,他希望可以建成城市旅游观光线。技术虽然成功了,但是要真正运用,不是一家研究单位就可以决定的。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钱方面的投资,路线设计等等,因此赵保城说:“我们虽然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离我们的希望,这只是一小步。”

  [首位设计者]1年至2年内公交“草上飞”

  绿油油的草地上,没有轨道,列车却能悬浮行驶,这种经常出现在科幻片中的场景,已经变成现实,大连磁谷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苏经理说,今后1年~2年内,整辆车会被加长,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目前,大连市正准备建设一条长1.5公里的试验线路用于旅游观光,每公里造价5000万人民币。

  苏经理今年不到40岁,从事磁悬浮研究已有10多年,关于这辆“中华01号”的横空出世,他不敢贪功,“整整16年了,从项目立项到22日的样车亮相,我们一个科学家团队忙了16年,我只是个管理者。”

  公司资料显示,“中华01号”的磁悬浮列车长10.3米,宽3.12米,高2.86米,设计载客32人,可多节连挂增大运力。轨道和车体动力舱设置在地下,动力舱悬浮在轨道上,地表设有40毫米宽的两条轨缝,动力舱的腹梁通过轨缝与地上的客舱连接成一体。地表种植草坪,轨缝被绿草湮没,磁悬浮技术验证车外观看上去好似在草地上运行,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赠名:“草上飞”。

  关于“中华01号”,苏经理很得意:国际上德国、日本在磁悬浮技术领域研发数十年。德国采用的是“常导气隙传感电磁吸悬浮”技术路线,日本采用的是“超导电动悬浮”技术路线。“中华01号”的动力是稀土,在中国,稀土的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5%,能源上完全能自给自足。”

  他说,大连研制的“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技术,其创新点在于轨磁与翼磁形成斥悬浮工作机构,补磁与导磁板轨形成吸悬浮工作机构,两者协同工作,提供悬浮力。具有悬浮能力大、耗能低、控制简捷、安全、可靠,技术实现方式成本低的特点。

  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成功解决了“超大悬浮力”、“节能悬浮”、“经济悬浮”等技术难题。该课题被列为大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专家鉴定]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经过进一步研究试验,可望用于未来城市和区域交通。”同时,“中华01号”“草上飞”磁悬浮第一次使城市绿地兼有交通功能,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效能比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中华01号”磁悬浮列车是专为市区公交运输设计的低速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限制在110公里以下。它具有悬浮力大、运载能力强、弯线布置灵活、节能、安全、环保等特点,造价相当于国外的1/6,列车运行成本仅相当于现行火车。

  -链接上海 两者没有可比性

  2002年底在上海正式运行的磁浮工程是中德两国友好合作的结晶。它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浮列车线。上海磁浮列车一次可乘坐959人,每小时可发车12列。磁浮轨道全程31公里运行7分钟。

  作为新世纪上海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它除了是连接机场和市区的大运量高速交通线,更是一条旅游观光线。

  上海师范大学科技处李文钟老师说;“上海的磁浮列车与大连磁浮没有可比性。后者是一辆磁浮技术验证车,其目的是运用在城市交通中,无论从功用、速度等都需要时间证明,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

  李文钟参与了上海MAS-3型磁浮列车的研究管理。

  -相关链接 展望京沪高速铁路

  如果京沪高速铁路采用轮轨技术,时速可达250公里~300公里,全程约需4小时~5小时,总投资约1300亿元;如果采用磁悬浮技术,时速能达到450公里~50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用3个小时,耗资高达4000亿元,目前,同样长度的磁悬浮铁路在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商业化例子。

  日本1964年最早产生高速铁路,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铁路技术在速度上,都是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实际运行速度300公里/小时,基本适合中国的要求。

  在京沪高速铁路问题上,磁悬浮的代表者是德国,轮轨的竞标者包括日本的新干线、法国的TGV系统和德国的ICE系统。高速铁路主要包括制动系统、动力系统、车厢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四个技术核心。

  铁道部于1994年就开始规划的京沪高速铁路,是投资规模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中国第二大工程,规划全长1300多公里。铁道部第三、第四设计院负责该项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晚报记者徐哲 实习生庞颜颜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购房疑难有问必答
装修建材价格查询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