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投资5.4亿元扩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1:35 南京晨报 | ||||||||
悼念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敬献花圈
记者昨天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纪念馆即将进行扩建,国家发改委已经立项。根据初步设计规划,整个扩建工程将投资约5.4亿元,建成后,占地面积由目前的2.2公顷扩大到7.4公顷,成为我国最大的实物史料型纪念馆,目前扩馆蓝图已大致绘
十月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天,上午9:30,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处,一个八九人的队伍正有序地朝馆内进入,停车场上已经停了五十几辆车,所剩泊车位很少,而标着旅游公司标志的大巴车正陆陆续续地开来。在馆内“和平钟”所在的广场上,不大的地方已经站了上百个参观者,人群中有身着校服的中小学生,有头戴统一帽子的旅行团,还有身着警服的警察正集体举行宣誓仪式。虽然广场上进出的人较多,但秩序整齐不觉拥挤。在纪念馆的史料图片展厅内,很多参观者被展出的场景深深震撼住了,一时忘了离开,后面的参观者不断涌入,因面积较小仅有800平方米,现场略显拥挤。 每天接待量都超负荷两倍多 纪念馆副馆长王伟民告诉记者,自今年3月1日免费开放以后,参观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刚免费几天及一些节假日,一天的参观人流量一度突破了1.5万人。目前每天参观者平均在4000-5000人,而纪念馆一天最佳的接待量应该在2000人左右,所以接待任务是相当重的。参观人数比免费前超出了十几倍,使得面积不大的纪念馆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给纪念馆的管理带来了困难。有些参观者在参观时,由此激发了愤慨的心情导致行为失控,甚至做出了一些破坏性行为。因此在人多的时候,纪念馆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人数,如在入口处10分钟放一次参观者;参观者提前预约等。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但以限制人数的办法来维持秩序毕竟不是长久之策。 和平交流亟需更大舞台 据了解,纪念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至今已累计接待海内外参观者800多万人次,仅日本参观者近年来每年就有5万人次左右,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民间外交及国际和平友好交流的重要场所。 王伟民称,免费开放后,不仅南京及周边的学校甚至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学校也把这里作为素质教育基地,几乎每天都有外地学生集体来此参观、学习。过去,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和友人来得比较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友人前来参观,参观者的国籍在不断地扩大、外宾的比例迅猛上升,他们普遍认为正是江东门纪念馆的惟一性和独特性,让它成为南京最值得来的地方。因此,作为国际和平友好交流的重要场所,江东门纪念馆亟需一个更大的舞台。 1000多件“铁证”无法展示 纪念馆现有陈列是于1994年改造推出的,历经10年,展出的文物资料已经陈旧。而展出的条件也较差,影响了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在纪念馆的积极努力下,近年来已先后有1000多件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实物分别从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国以及中国民间被发现、征集,如《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的资料、日本老兵伊藤兼男照片集等,但由于受场地的限制,新的证据就难以示人,如不再进行陈列改造,一大批极具价值的珍贵史料将被埋没。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