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己的银行:黑龙江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侧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07:55 黑龙江日报 | ||||||||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确定包括我省在内的21个省(市、区)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这标志着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日,初冬里一个平常的早晨。庆安县联合村冯喜军像平常一样,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养猪场去走一走。看着几十头猪欢快地吃食、嬉戏,他的心里甜滋滋的。
三年前,他一家5口挤在一个小土房里,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病,家里负债累累。2002年,他在信用社贷了款,开始养猪。连续3年,他家人均收入超万元,今年更是预计人均收入达1.2万元;他的养猪场也达到了存栏96头的规模,外债还清了,明年还要盖砖房呢!冯喜军只不过是多年来我省农村信用社帮助农民贷款致富的农民中的一个。农民的“钱匣子”渐渐“长”大 五十多年来,我省农村信用社慢慢长大。截至2004年8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404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1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3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201亿元。全省现有机构11789家,其中省级协会1家、市地联社7家、县联社79家、农村信用社962家,信用分社167家、储蓄所800家,信用代办站9774家,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村屯。这种“县有联社、乡有信用社、村有代办站”的网点布局,真正使农民享受到了“存款不出门、贷款不出村”的方便服务。 据省信用合作协会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我省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渠道、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自1999年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共投放各类贷款483.9亿元,在投放的贷款中,农业贷款占比始终高达85%以上。农村中80%以上的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2004年全省县均投放贷款达到1.5亿元,户均贷款2500元,基本上消灭了农村中贷款的“死角死面”。农业贷款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高利贷的活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近4年,全省累计减少农民高利贷利息支出23亿元。投放观念改变社农实现“双赢” 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我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庆安县巨宝山信用社负责人介绍说,过去农村信用社一直延用“春放、秋收、冬不贷”的贷款方式,信用社一般都是每年的三、四月份才开始放款。农民每年开春备春耕的时候,信用社一般还没到放款的季节。在没有积蓄的情况下,农民只能等到贷款下来才能张罗买种子化肥,对此他们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为了改变过去多年一贯的贷款方式,缓解农业生产资金的供需矛盾,保证资金及时下摆到位,不误农时,我省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实施了“收放两条线”的积极贷款投放政策,每年的四季度就开始大量投放农业贷款,并从第2年的1月份开始进入全省投放旺季,确保了农民及时得到贷款。一个“早”字不仅改变了农民过去“半年耕作、半年闲”的传统习惯,也改变了信用社“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贷款定式,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实现了社农“双赢”。突破结构瓶颈实现主辅换位 过去,我省农村信用社在人均存贷规模、人均创利水平等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信贷支持的重点是粮食种植和零星的养殖业,对规模性养殖、种植、产业化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显得力不从心。为此,我省农村信用社从1999年开始调整了农贷投放战略,大粮作物种植贷款占比逐年下降,扶持的重点向优质农产品开发倾斜。2003年贷款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为了支持我省养殖业的“半壁江山”建设,我省农村信用社科学、合理地对全省农业贷款投放结构进行了调整:种植业占55%(其中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经济作物、退耕还林等种植业占60%),养殖业占40%(包括饲草饲料种植);农村消费、农民外出务工等其它农业贷款占5%,我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富裕县被联合国确认为农业资金中国北方草原与畜牧业发展项目区,被省里定为奶牛产业化生产基地。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为载体,富裕县农村信用社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信贷结构,更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对养殖业加大信贷资金投入。三年来共投入奶牛贷款2.5亿元,占贷款累放总额的44%,帮助富裕县奶牛业真正铸成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全方位帮扶结成致富链 随着信贷支农工作的深入,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有些贫困户生产能力弱、技术差,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脱贫。 2000年开始,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了信贷扶贫工程,几年来累计为贫困户投放发展生产贷款29亿元,特别是对那些子女多、供养大学生或家中有病人,种地靠抬款、勤劳肯干的农户进行了重点帮扶,并通过干部职工集资的方式落实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贫困农户子女助学资金以及保障生活资金近8000万元。 甘南县中兴乡中四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2001年村民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公司+农户”方式的育肥猪养殖,具体运作方式是由省内一家大型牧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育肥仔猪及全部配合饲料,农户饲养110天后,由公司全部回购。乡亲们也认准了这条致富路。可是啥都不缺就缺钱,眼瞅着好事做不成。农村信用社主动找上门谈合作,投放了1170多万元贷款,率先扶持了146户重点贫困户购进育肥猪1万多头,饲养110天后,可获利润50多万元,当年饲养2批就能实现脱贫。农民高兴地说:“信用社真是咱老百姓的财神爷呀”。 2003年,省信用合作协会分别与省妇联、团省委、扶贫办联合开展了“帮助农村妇女致富活动”、“支持农村有能力青年成为各种技术能手活动”和“帮扶5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活动”。多种方式的支农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支农内涵,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诚信赢来别样天 为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2000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范围内还开展了“信用户”和“信用村镇”建设活动,对还贷及时、讲信用的户、村,为他们发“信用户”、“信用村”的牌匾,并承诺贷款优先支持,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信誉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全省共为64.6万农户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户总数的15.62%,发放贷款16亿元,占农业贷款投放的19%;目前,全省已评定信用村1068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0.19%;已评定信用乡镇51个,占乡镇总数的5.66%。 农民富了,农村信用社也受益匪浅。一度冷清的农村信用社门口,如今经常可见到农户排队还贷的场景。法人治理轻装前行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必须看到,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满足农村中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据省信用合作协会负责人介绍,要彻底改善我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改革是根本出路。这次改革国家给予了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省里也制定了具体的支持政策,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增强支农实力,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黑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