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知青:没有终结的终结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14:26 南风窗

  ——专访知青文化作家邓贤

  本刊记者尹鸿伟发自成都

  岁月如梭,知青历史以及由其形成的文化似乎就要淡出中国的历史了。尽管世间没有永垂不朽的东西,但是10年的 时间和经历不容质疑地影响了整整那一代年轻人;尽管他们
中大多数人已经衰老和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当中的一些精英站在现 时代各个领域的关键位置;尽管没有人愿意承认知青历史的影响,但是他们教育的孩子都已经长大。

  所以我们试图了解知青,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更希望洞察他们的将来——这些将与我们有关。我们访问邓贤,因 为他也是知青,还是著名作家,并且一直在写关于知青的书。

  下一代人来写知青可能会更客观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怎样看待“知青文化”和“知青历史”,能不能说它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资源 ?

  邓贤(以下简称邓):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知青评论自己总会有局限,如果历史距离不恰当,自己评论自己都不会准 确。

  知青的很多问题现在我都还觉得困惑。知青历史与国家的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它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或者说它是中 国“文革”历史的一个部分,谁能说“文革”是可以忽视的历史呢?2000万人上山下乡是任何历史学家都无法抽调的事情 。

  我觉得它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资源之一,但是准确评价它很重要,这关系到社会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我始终认为 红卫兵是在忠诚的旗帜下做了最不忠诚的事情,因为出现了红卫兵,有了“文革”,才有了知青,他们整整一代人的经历非常 特殊,不可重复—它的代价是整个民族精神的狂热和崩溃。我欣喜地看到现在的孩子们都非常懂得爱惜自己,包括父母子女的 关系也在走向平等,这是中国人文主义的苏醒。

  《南》:是不是因为你自己当过知青,所以对它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或者希望述说自己的历史,甚至辩护?

  邓:的确因为我自己当过知青,有种爱屋及乌的味道,就像当了多年兵的人无法不留恋军营。

  但我不希望为知青的历史和文化辩护,因为它其中的毒素太多:造反、破四旧、不讲诚信……当年的知青们血液里流 淌着中国文化中最糟粕的东西,我对这一代人持批判态度;但是我又不能不承认我一直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左右,这种痛苦的 矛盾致使我总是不能准确地评价知青。我觉得你们下一代人来写知青可能就会客观多了。知青的历史不能模仿,不能重复,这 是我真正的心愿。

  将来有了对知青历史认识更深刻的人可能还会写知青,而我们这些对自己知青情结不能超越和消解的人写文章很难克 服,克服刻意放大的个人痛苦。

  《南》:你认为知青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在被“红色风暴”席卷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红卫兵处于怎 样的位置?

  邓:“文革”初期造反3年,国家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3年期间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都无法 毕业,无法就业,而且那代年轻人的破坏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不让他们下乡似乎也别无选择了。把2000万青年学 生投入到6亿多农民中,接受身体乃至生命的重新塑造,很快可以把一切都“淹没”掉,这是当时政治家的决策。

  中国的红卫兵不是唯一的现象,在法国和日本也都出现过红卫兵。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也规定所有的青年必须经 历两年劳动锻炼,但是像中国知青这样一去10年,而且是靠斗争才得以回来的情况则是中国独有的。

  路还没走完,更应铭记过去

  《南》:当时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话语是怎样刻写进知青们的心灵深处的?

  邓: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话语空前激烈,不仅仅表现在知青身上,而是具有全民性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共性,那时 候政治话语统治着整个社会。一切服从国家,一切服从领袖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点。红卫兵们一方面积极造反,天不怕地不怕 ,另外一方面又极端愚昧地忠诚,义无返顾地去了农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国家和领袖来安排。

  知青们当时只会唱革命歌曲,但那是一种无奈,因为他们不可能接触和被允许唱其他歌曲,否则就会被所在的集体谴 责。我觉得当时整个国家都缺少思想武器,因为除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其它东西了,但是中国的社会 形态和精神形态却不是唯一的,所以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南》:当年知青中的一些“精英”正处在现时代各个领域的关键位置(比如你本人),你对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探索 和批判?

  邓:我见过失败的知青也见过成功的知青,那个痛苦时代带给了知青们巨大的缺陷,多数人都不能克服这种缺陷,它 是这一代人的致命伤。现在知青们能不能再次超越自己,我也不太乐观。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心态平静地过好下半生已经不 错了。知青中的少数“精英”是在一代人付出生命和精神代价之后,以此为基础得到成功的,整整一代人对他们寄予了非常高 的期望,可惜他们的表现总是令人遗憾。

  《南》:你能否谈谈知青们当年的政治热情与现代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有什么区别?

  邓:政治热情是知青最典型的特征,在他们的思想文化里,参加“文革”即是关心国家的表现,那是一种中国人的传 统文化,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即便是盲目的政治热情,也觉得是在效忠社会、效忠国家,还和英雄主义、国家至 上与社会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很难说那时的政治热情与现在的国家公民道德和义务之间有着多大的差别,因为不同的国家和不 同的历史需要不同的公民,以及他们所呈献出来的道德和义务;反之不同的公民也将塑造不同的国家和社会。

  尽管我内心对知青们的政治热情持批判态度,但我不会公开去做。我只想说知青的历史对后代的教育意义很大,可以 作为一种历史反思的借鉴。

  《南》:知青的历史和文化能够给后人留下什么,它在当今主流精神里有着怎样的痕迹?

  邓:现在时间还太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肯定会留下东西,比如不断出现的各种知青文学,它可以告诉后人过 去曾经发生过什么,对知青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现在渐渐理智和客观了,是好是坏后人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多数知青仍然健 在,他们的路还没有走完,他们仍然可以有着欲望和理想,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横流。

  关于历史,我总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徘徊

  《南》:除了你自己的作品外,国内外关于知青的书籍、影视作品还有很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邓:据我所知国外关于知青的作品不是很多,这可能是因为多数知青出身或者愿意关注知青的作家生活在国内,而且 我觉得国外关于知青的作品都不够客观,那些作家为什么会这样写,是否有种故意用中国的特殊历史和人物经历,添油加醋地 取悦国外读者,或者说放大个人的情感,我不得而知。

  国内关于知青的作品就很多了,流派也很多,但在这里我不好评价,因为容易形成个人恩怨,但是可以说让我觉得满 意的作品很少。不过这些作品以及它们的作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性,张承志、张抗抗、陆星儿和梁晓声等很多著名作家都曾 经是知青,也写过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和行为,努力发出了声音,共同组成了知青文学的大厦。

  知青的作品显示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反思,审美和留恋,他们的努力和劳动都值得尊重,他们为这一代人留下了文学记 忆。

  《南》:10年时间里,你先后写了《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和《中国知青终结》,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历程 ?

  邓:写《中国知青梦》时倾诉欲望太强烈了,因为我有太多的话想要说。7年的知青经历,后来又见了很多,听了很 多关于知青的故事,也看了很多知青的档案,总觉得不说不行了,那是一种情感被多年压抑后的总爆发,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 我抚慰。

  1997年写《天堂之门》,主要是注意到知青们已经回城了,他们的经历太特殊,或者说伤痕太深,留给他们的缺 陷致使他们在事业上的失败,而且这样的失败是必然的。当时这本书引出了不少非议,许多知青对它不太满意。

  2001年开始写《中国知青终结》,前后拖延了两年多,可以说是因为越写越迷惘,理智和情感的斗争很激烈。到 境外参加缅共进行武装斗争的是知青中思想最单纯的一批人,对他们如何评价让我觉得很矛盾,尽管他们的个人品质是好的, 但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方向都错了,个人是无力违背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写得并不满意,因为自己的情感陷得太深了,甚至 接近疯狂了。我在内心强迫自己要同情他们,理解他们,所以造成理智经常迷失,也会自然为他们的行为进行辩护。

  《中国知青终结》是我写作上的一个教训,并非所有的勇敢精神和行为都值得后人去赞扬,作家不该怀着个人情感去 写作。

  《南》:你的书读后总觉得像一部部中国青年苦难史,是不是知青文学无法超越苦难书写?

  邓:苦难也是我个人的局限,我的身心也经历过7年的知青苦难,所以我无法完全摆脱,以至于在作品中还有许多局 限,我也希望将来自己的作品能够超越这种苦难。优秀的知青作品应该多一些平静、宁静,而不能总是一种激动态度。

  《南》: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社会,这是中国人常有的思维,这种逃避自身检查的文化,是我们的劣根性之一,知青苦 难命运的发生,个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邓:这个问题可以问任何一名知青,因为这涉及到个人与历史潮流的关系,一个能够反省的民族才是理性、成熟的民 族。这一代人从学生到红卫兵,再到知青,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大家都应该有一种反省的态度,犹如不能把德国发动二 战的原因完全推在希特勒一个人身上一样。

  现在知青们早已融入各种人群,都应该从自己与社会关系冲突中得到教训。一些红卫兵曾经殴打自己的老师,虐待自 己的同学,参加“破四旧”,与父母断绝关系……表现都非常残忍,令人难以想象,所以我觉得知青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责任, 而不是一味宣扬自己的痛苦。尽管当时是整个社会的导向出现了错误,但是个人的反省能力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品质,以及他推 动这个社会的杠杆能力,不会反省的人,社会生存能力将会越来越差。如果说到知青中的精英,他们更应该是能够反省,敢于 批判和超越自己的,反之就是假精英。

  我无法作为知青的代言人

  《南》:《中国知青终结》是不是意味着知青历史和文化的终结,为什么很多人都把你当作中国知青历史和文化的代 言人和终结者?

  邓:这本书本来想叫《中国知青祭》,但是出版社不同意,所以造成了一些误会,以后我出个人专集时准备把名字改 回来。

  原来我以为知青回城已经代表知青历史的结束,但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忘记了还有大批知青为了共产主义信念在 异国他乡战斗,他们是最后一批以中国知青身分在活动的人,只有他们的归来才能算作知青历史的终结。我个人的行为与知青 的终结毫无关系,这也是一个误会。

  我无法作为知青的代言人,我只是一名作家,而每个知青都有写作的权力,都有自己不同的记忆和判断,我只是写了 自己对知青的记忆、判断和认知。

  现在的年轻人对上一代人的历史感到迷惑不解,他们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要提问,也有太多的好奇、思索和感叹萦绕心 头,当然他们同样也有太多的理由对这群走过历史硝烟的中年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对任何人的终结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知青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形态,也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 产生就有灭亡。

  《南》:想对健在的知青和亲属们说点什么话吗?

  邓:《中国知青终结》在北京搞发行活动时,来了许多知青,感觉大家还是像兄弟姐妹一样,遗憾这段历史正在远去 ,不得不承认这代人已经被社会边缘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多数运动和坎坷这一代人都经历了,很多非正常的经历恰好说 明了非正常历史状态的特殊意义,知青是非常特殊的一代,应该把他们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下来。

  保存的方式当然不仅仅限于写书,还包括个人的反省,对后代的教育。知青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历 史研究很重要,除了上面说到的很多内容,特别要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们的自救行为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无仅 有的悲壮历史文化。

  作为知青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应该把知青的文化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

  相关专题:南风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