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身处社会边缘的孩子:艾滋病女孩的上学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3:40 法制日报 | ||||||||
探花李小学门外,执拗的夏青紧握住铁栏,任母亲怎么劝也不肯踏进这个拒绝她的“禁地”。 为了不使上学的梦破灭,夏青每天在家里读书认字。 家里的大衣柜、门板等到处都成了夏青的练字板。 被迫退学的 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11岁女孩夏青被远远拒绝在学校大门之外,上学成了她遥不可及的梦想…… 面对像夏青这样的身处社会边缘、稚嫩而又柔弱的孩子们,我们总无法让自己无动于衷。据调查显示,我国仍有近300万失学儿童,每年15万人次左右的流浪儿童,约7.8万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这些失去保护的未成年人,无论是对他们自身,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孩子的苦难和处境,为的是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为的是早日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从今日起,本报将在每周一第八版以摄影专版形式推出“关注未成年人保护系列报道”,内容涉及瘾君子的遗孤、垃圾村的孩子、漂泊的流浪儿等。 10月18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河堤乡张伍楼村探花李小学在秋忙假后第一节课,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教室外,11岁的夏青表情复杂地望着与她同龄的孩子们,突然她甩开母亲的手,一扭头跑出学校。路上,夏青忍不住放声大哭,这是被迫退学后两年来,夏青第一次走进这所乡村小学,现实再一次告诉她:她是一个得了艾滋病的孩子,这意味着希望的门似乎永远关上了。 夏青3岁因肠坏死在睢县人民医院动手术输血时,意外感染艾滋病毒。此后,高烧不止、血小板锐减等病症始终伴随着她。3年前,死亡开始迫近已进入发病期的她,父亲张建启、母亲马玉梅哭干了眼泪,而昂贵的医药费是这个普通农民家庭所难以承受的。为挽救女儿的生命,他们豁出一切,带着夏青站在了媒体的镜头前,寻求社会帮助。2001年12月,本报做了《一个8岁艾滋病女孩的故事》摄影报道,为其募捐5万余元,基本解决了3年来孩子的医药费问题。今年初,夏青家还打赢了跟睢县人民医院的官司,获得今后治疗的经济保障。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夏青摆脱不幸。 她渴望上学。2002年春天,当她快乐地走进小学校时,发现同学们都在躲避她,第二天就有家长说:“夏青要是在这儿,俺孩子就不上了!”接下去两周里,同学们陆续有一半不再来上课,校长不得不找到夏青父母,那天,夏青是哭着从学校跑出去的,从此再没回来过。 今年3月,一群年轻志愿者在商丘市里办了一所小学,专门收留感染艾滋病和因艾滋病失去亲人的孩子,夏青也被接了去。此后四个月里,夏青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相当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更重要的是,她不再孤独,每天都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了。但当周围人了解到这里学员的情况后,流言四起,没有人再租地方给他们。今年7月,有关部门出面将学校取缔,夏青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夏青变了,变得敏感、自闭、执拗。她不愿出门,平时,她会把怨气发在父母身上,“要不是你们让我上报纸,人家就不知道我这个病,我不就可以上学了么?”今年只有37岁的张建启头发已经花白,8年来,他是在背着夏青四处看病中度过的,“要不是你爸让大家支持咱,哪有钱给你治病,命都没了。”夏青却说:“那我还不胜死了哩!”夏青父母最怕听见这句话。 为了安慰女儿,张建启曾经答应带夏青到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去上学。于是夏青坚持每天在家读书写字,她梦想着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可以无忧无虑地坐在课堂上,好好学习,像其他孩子一样。(本报记者 居杨 本报实习生 陈飞 摄影报道) 相关专题:中国积极防治艾滋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