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不能全怨“户籍新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4:56 郑州晚报 | ||||||||
核心提示 在这场媒体热炒的“户籍新政”风波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据就是郑州教育资源紧缺和IC卡缓发风波与交通拥挤。教育和交通两部门的压力被认为是“户籍新政”实施所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医疗、治安、社会保障等部门也受到“冲击”,这些问题被部分媒体认为是“户籍新政”叫停的主要因素。《郑州晚报》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问题不能全怨“户籍
入学难并非全是“户籍新政”所致 引起媒体普遍关注的是今年郑州市区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入学高峰。郑州市教育局的有关资料表明,依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要求,按照郑州市2020年“市区人口达到500万”的发展目标,郑州市建成区尚缺小学21所、初中14所、普通高中9所。 按照某些媒体的说法,2003年8月,郑州市户籍政策“完全放开”,增长过快的外来人口使郑州市百余所小学及部分中学出现“人满为患”的场面,教育资源吃紧直接导致“户籍新政”暂停。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9月22日,中原区教文体局教育科的赵先生称,今年该区新入学儿童6000多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600人,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中小学出现学生猛增情况,市区学校学生入学不是很紧张。二七区教文体局教育科的吴鹏科长告诉晚报记者,该区市区学校入学新生2488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27%,城乡接合部的齐礼阎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新生入学人数的70%,这些地方的入学压力非常突出。进城务工人员是没有郑州市户口的。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市民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把户口迁到教学效果好、口碑不错的名校附近,“择名校而居”的“教育移民”加剧了市区局部入学难。 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在一次讲话中作过分析,入学难的原因一是人口增长幅度大,按常规配套建校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二是住宅小区开发未能按规范配套学校;三是市民的“名校效应”心理加剧了入学紧张程度。 记者调查得知,户籍改革后迁入郑州的25万人口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有5万余人,如果只是满足这部分人入学,郑州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是很紧张。但郑州还有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去年郑州市取缔了所有的非法民工子弟小学,把相当数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推向其他学校,这也给郑州市的教育资源造成一定压力。 交通拥堵不怨“户籍新政” 2004年4月28日起,市公交总公司决定暂停发售公交B、C卡以及A卡转B卡业务,预计整个升级工作2004年年底结束,对此不少市民持有疑问。9月1日,晚报刊载了《郑州公交IC卡缓发之争》,对市民关心的问题作了深入报道。据介绍,市公交总公司IC卡系统的预设容量为20万张,目前发售的IC卡已突破80万张,原系统一直超负荷运营,此次升级是不得已而为之。 9月22日,市公交总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恩良表示,现在市内大街小巷基本都通公交车,不存在乘车难的问题,但确实存在高峰期拥堵问题,不过这与“户籍新政”没有太大关系。 据他介绍,目前郑州市公交运输每天客流量为130万人,市公交总公司有2530多台车,133条线路。郑州公交已达到公安部、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中要求的A类城市标准。“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人口激增’或‘户籍新政’带来的压力。”杨认为,目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实际上仅局限在上下班高峰期,在非高峰期,不少公交车空座率还是比较高的,“高峰期乘客多,这是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存在的问题”。 对于交通拥堵的原因,杨恩良认为,郑州城市半径太小,生产区、居民区、商业区交错分布,人口分布不够分散;顺畅大道太少,很容易造成部分路段出现拥堵现象。 其他有关部门未受太大影响 9月19~22日,晚报记者就“户籍新政”分别对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部门并未感受到“户籍新政”带来的压力和冲击。 市卫生局医政科的郝义彬科长说,目前在郑州就医的人数距市内医疗单位承受能力极限还差很远,每周初的排队就医现象与人们的作息规律有关,以前就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管处的张凯红处长说,从2001年开始,郑州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入城放开了限制,市内无本地身份证的流动务工人员目前已近50万人,对外来务工人员放开政策不涉及户口,与“户籍新政”没有关联。 一位政府人士认为,在大量迁入郑州的人员中,有许多人一直长期生活、工作在郑州,“户籍新政”实施后他们只不过是把户口从外地迁到郑州,这对交通、治安、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影响不是很突出。 (记者 尹海涛 游晓鹏)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