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千年古纤道上虞段遭破坏 青石板面目全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10:25 新华网浙江频道 | ||||||||
11月18日,浙江绍兴一位船夫把铁锚嵌在古纤道石板上,以固定船只。“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描绘的是水乡绍兴古纤道秀丽的景色,然而现在的古纤道上虞段被破坏得面目全非,铺设的青石板已经断裂或掀翻,多处小桥也破损严重。 新华社发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9日电 【核心提示】到水乡绍兴旅游的人常常会发现,在当地河道中央或河岸上,都会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小石拱桥,“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说的就是这番风味。要知道,这些石板路并不是让游人踱步的,那是上千年积累下来的纤道。直到30多年前,绍兴人的主要生活用品,还是靠纤夫拖着百米长的纤绳,踩着这条青石板路,拉进城。如今,随着运输业的发达,纤夫已经告别这个时代,但留下来讲述历史的纤道却面临着尴尬局面。昨天,记者站在上虞东关镇浙东运河畔看到,当地
古纤道让老纤夫心痛 在浙东运河畔的一个小院子里,记者找到了63岁的章宝根。这位在浙东运河上拉了20多年船的老纤夫,正坐在午后的阳光下,逗着5岁的小孙女玩。章宝根一头灰白的短发,因为长年累月戴乌毡帽,头发紧紧贴着头皮。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看上去非常粗糙,这2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古纤道上走一趟。 货物码头建在纤道上 古纤道沿着浙东运河,从曹娥江直通绍兴,长约70多公里,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在绍兴市内的一段,1988年便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上虞境内的这段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昨天,记者在上虞海螺水泥厂码头看到,码头正建在古纤道上,有近百米的古纤道在此失去踪影。码头上有五座起吊机,正忙着从泊在运河的拖船中,将水泥原料吊上岸。码头附近的水面上,停泊着几十艘运输船,正等着卸货。经过的船只不时激起波浪,推动着那些动辄上百吨的大船,碰撞着河边的古迁道。由于运输船的船沿都没有系防撞轮胎,钢制的船身直接与青石板碰撞后,造成极大的破坏:10厘米厚的青石板,有的被拦腰撞裂,有的被撞得脱离了位置,有的更是不知所踪。一位给水泥厂运送石料的船老大介绍,码头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已形成,当时是上虞市第一水泥厂的自备码头,水泥厂于3年前被安徽一家水泥公司并购,成了现在的海螺水泥厂。船老大讲,现在一艘运输船的吨位在八九十吨左右,一艘拖船一般要拖动10艘运输船。“码头每天8小时工作,一个船队的石料全部卸完,平均需要4小时左右。”按这位船老大的计算,这个码头共5台吊车,平均每天要吞吐10支船队、约1万吨货物。 “撞了也没人管” “以前河上开的都是水泥船,船也没现在这么大,只有20多吨,大家都知道这条纤道的价值,所以靠岸时非常小心,不敢撞到河岸上。但现在船大,又是钢制,没那么好控制,几回下来,大家都放松了,”一位船老大说,“即使撞了,也没有人管,谁来追究?”在浙东运河上虞段,除了海螺水泥厂码头外,往绍兴方向还有一个王家井码头,也是装卸水泥熟料的,那里的古纤道也遭到了类似的破坏。对于古纤道目前的遭遇,船老大们都觉得很可惜:“我们小时候,这条纤道上来来回回的都是纤夫,大船运的是石料和水泥,小船运的是柴米油盐。那些纤夫技术都很好,交会的时候手一抖,两根纤绳上下一错开,便让了过去,一点都不影响速度。” 20年来每天拉一趟煤 1956年在上虞东关生产大队,章宝根开始拉纤。当时,东关镇全镇的煤,全部要从绍兴用船运来。吃水6吨的小船,装满了煤球,从70多里外的绍兴城靠人力拉到东关镇。小船上配有3个人,其中两人拉纤,1人划船。从绍兴城走到东关的70里路,打个来回大约要花8个钟头。整个东关镇每天起码要烧掉一船煤,因此两艘运煤船的纤夫每天不停地来往与绍兴与上虞间。拉一趟煤,章宝根能得到两天的工分———20分,相当于1.6元左右。相对于生产队其他人,纤夫的收入看上去算高的了。 “我们把船拉到绍兴城,不是马上就能装到煤的,排队等的人很多,有时候得等上一宿,第二天才能回来。所以我们的收入并不高。”章宝根说。让章宝根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除夕。由于天寒,东关镇上用煤非常紧张,年三十那天镇里煤球告罄,大年初一东关人就将无煤可烧了。章宝根和同伴吃好年夜饭后,便裹上大棉衣,扛上纤绳出门了。在绍兴城里等待装煤的时候,章宝根听到了除夕的钟声。第二天天蒙蒙亮时,东关镇的青石板传来嗒嗒嗒的脚步声,乡亲们都冲出家门,欢迎拉着一船“救急煤”回来的章宝根等人。 纤道的现状让人痛心 聊完这些,章宝根又把记者带回到海螺水泥厂码头附近的古纤道。一块块七倒八歪、支离破碎的青石板,让老人很伤心。他蹒跚地走在自己曾经健步如飞的石板路上,不时地停下来指认一些熟悉的痕迹。“你看,这块石板上刻着几个字,说的是以前某某人捐银子修纤道,特意刻字留念。”老人指着一块还算完整的青石板说。石板上刻着十余个拳头大的楷体字:“清光绪年间,某人(字迹已经损毁)捐银十五两。”这些青石板长约2.5米,宽1米,厚达10厘米,横铺在古纤道上。尽管纤夫们已在这些青石板路上来回踩了上百年,但刻在石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石板硬度之大。 “这些石板听说都是从绍兴东湖的石场运来的,以前石匠在凿石板时,都会在靠河坎的边缘留下自己的名字。”老人说着,俯身探头到河坎上去张望。过了会,他有些扫兴地站起了身:“现在都没了。”海螺水泥厂码头东面的古纤道上,有一座长条石砌的小桥,已被撞得支离破碎。章宝根小心翼翼爬上桥,惋惜地望着脚下的碎石说:“这桥叫小云,以前古纤道上像这样的小桥有十几座,现在不是塌了,便是这副惨样。”当记者问老人,如果有人将这条古纤道重新修葺,他是否会帮忙出谋划策。老人听了,哼哼了一声:“修好了有什么用?关键要有人来管好!” 文保部门全线调查 由于古纤道是分段、陆续修筑而成,因此整条纤道的文物价值并不统一。像在绍兴一段早已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而上虞这一段,目前还只是一个登记在册的文物古迹点。上虞文保所正在对境内的古纤道进行全线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请专家专门进行评审,再进一步确定保护方案。 古纤道贯穿上千年 纤道,是架设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头桥连接而成的水上通道,既可以背纤行舟,又能躲避风浪。 因多为官府出资修建,亦有官道、官塘之称。绍兴古纤道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的河面上,旧时西起钱清江,途经湖塘、阮社、柯桥、东湖、皋埠、陶堰、东关等集镇,东至曹娥江,全长75公里。据《越绝书》记载,出绍兴东廓门至曹娥江段浙江运河,是古越时期就已形成的“山阴古水道”。 到西晋时,又开凿了从绍兴西廓山至萧山西兴的浙江运河西段,至唐元和十年(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筒又大规模疏浚浙东运河,由于河面宽,舟行方便,河堤早已成为人们行舟背纤的通道。到了明弘治年间,山阴(绍兴)知县李良改用坚硬平实的大青石铺砌纤道,由于是“政府行为”,当时这条纤道算是一条比较重要的官道。 清光绪年间,上虞一位俞姓监生发动乡里,集资了上万两白银,对纤道进行了修缮。昨天,记者在浙东运河的一座公路桥下看见,几名工人正搬来土石,修筑部分破损的纤道。原来是附近居民,看纤道破损不便行走,便自己凑了些钱请工人将部分纤道修整一下。 (据《今日早报》/崔博 詹晓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