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重点工程”与“重点文物”碰撞后究竟先保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09:35 人民网
“重点工程”与“重点文物”碰撞后究竟先保谁

杭州交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施工中发现南宋御道遗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重点工程”与“重点文物”碰撞后究竟先保谁

南宋御道遗迹的发现,杭州市有关方面立即停止了施工


“重点工程”与“重点文物”碰撞后究竟先保谁

规模宏大的南宋建筑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建筑规格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重点工程”与“重点文物”碰撞后究竟先保谁

南宋晚期的储水池遗迹设计科学,营造考究


  近日,因遭遇“御道挡道”而停止施工长达大半年之久的杭州万松岭隧道东接线工程终于重新动工了。这让考古专家和“两道”所在地的杭州上城区严官巷及周边的老百姓都长舒了一口气,原本因为一岭之隔而要花费半天时间翻山越岭去西湖的时代将随着工程在年底的竣工而一去不复返,人们只需花10分钟步行或者两分钟骑车的工夫就能看到西湖美景。除此之外,当地居民在茶余饭后,走进南宋遗址展示棚,感受南宋“国务院”和御道散发出的肃穆气息也将成为现实。

  而这都归功于杭州市巧妙地破解了“御道挡道”的世界性难题。杭州市妥善地把握城市建设和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交上了一份让杭州人民满意的答卷。

  “御道”出土,隧道止步,“御道”隧道,该谁让谁?

  2003年3月,被称为“西湖第二环线”咽喉的万松岭遂道正式建设动工,隧道总投资约1.3亿元,是杭州市交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

  作为环西湖的十条隧道之一,万松岭隧道的开凿不仅有利于缩短杭州东城区到西湖风景区的距离,同时隧道开通后还将与其他几条隧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围绕西湖的交通二环线,从而有效缓解环湖道路的交通压力。由于万松岭隧道的东接线将途经南宋皇城遗址,因此在施工中各方都要求小心开挖。果不其然,施工中发现了南宋御道遗迹。有关方面立即停止了施工。

  2003年12月,杭州市组织文保人员对东接线的必经之地严官巷及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取得了南宋三省六部官署北围墙遗迹、南宋河道遗迹、南宋晚期石砌储水设施遗迹、南宋御道遗迹、御道西支道遗迹、御道桥堍和桥墩基础遗迹、南宋白马庙遗址等重大发现。

  有关专家经过考证后认为,本次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遗迹,是继南宋太庙遗址、南宋临安府治遗址、南宋老虎洞官窑遗址与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之后南宋临安城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被列入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这主要体现在,遗迹种类丰富,遗迹现象保存较好;在南宋御道南侧首次发现桥堍和桥墩基础遗迹;以科学的考古发掘手段,确定了三省六部的北界;南宋晚期的储水池遗迹设计科学,营造考究,利用自然的地下泉眼作为水源,适时蓄水而用;规模宏大的南宋建筑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建筑规格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然而,就在人们还没有从发现南宋“国务院”和御道遗址的惊喜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一个难题摆在了杭州的面前:一边是投下巨资的隧道工程亟待完工,一边是出土的珍贵历史遗迹需要保护乃至展示。因为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很少有城市建设和遗址保护两不误的先例,因此,如何妥善地处理好万松岭隧道建设和南宋皇城遗址的关系,隧道御道谁该让谁,“重点工程”与“重点文物”究竟先保谁?被一些专家称为“世界性的难题”。

  三种方案惹争论

  杭州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有着8000年的文明史、2225年建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和萧山跨湖桥一带就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使杭州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秦建钱唐县以后,经过隋、唐、吴越等几代,杭州城市更趋繁华,到南宋时达到顶峰。然而,由于中国古建筑一般都是砖木结构,经不起火灾,时间长了也会自然坍塌,再加上历代兵燹和旧城变迁,能见证杭州两千多发展史的实物遗址已然不多。因此,遗迹甫一出土,围绕着遗址保护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一,隧道改道,将先期建设的隧道回填,重新挖掘新的隧道;二,继续坚持原方案,将御道及其他遗迹重新埋入地下;三,原方案主体保持不变,在隧道出口处道路连接线的遗迹之上建设小高架。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万松岭隧道斥资3000多万,从去年3月开始开工至今已花费一年多时间,而回填隧道另辟新道至少追加6000万,各界显然都无法接受。

  对第二个方案,反对者更众。杭州挖掘出的遗址回填的很多,包括当年出土的十大考古新发现都有回填的。但是当初之所以选择回填,是因为有的达不到展示级别、没有足够的展示价值,有的缺乏资金和技术的保证。但这次严官巷遗址的展示价值得到了考古界的公认,并且资金和技术问题也能解决,何况回填,无论如何对遗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第三个方案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在隧道出口处铺设一条小高架路,过往车辆在遗址之上直接上高架桥。这个方案既强调保护古迹,又保证隧道施工继续进行,应该说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杭州市提出了要处理好道路畅通、文物挖掘、部分遗址展示的关系,做到既不是遗址向道路让路、也不是道路向遗址让路,而是两全其美。市委书记王国平认为,宋皇城遗址是杭州的根和魂,是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竞争力,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没有或破坏了这笔遗产,杭州城市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风骨,因此一定要优先保护。但严官巷一带是杭州旧城,当地老百姓住宅破旧,道路拥挤,基本生活设施滞后,他们提出改善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经济发展中也应注意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保护、发展、让群众受益”哪个都不能偏废。因此,杭州市政府在重新施工前组织专家进行多方论证,选择比较最佳方案。市政府还规定,在专家们没有充分论证,拿出可行和完美的方案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动工。

  专家市民呼唤遗址展示 隧道“御道”各行其道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道路建设的方案终于初步确立。

  据施工单位的总负责人介绍,坐落在严官巷的遗址分为南北两大坑,目前供行人行走的路夹在两坑之间,宽度为5米左右,而遂道东接线道路的计划宽度为10米。因此,新路的机动车道将在原先5米宽的老路上向两边作适当的延伸。其中部分路面以高架的形式覆盖在遗址的两大坑上,遗址的上面与四面用有机玻璃封闭,并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遮挡阳光;新路的人行道则与机动车道分开,绕过坑的另一边,这样站在人行道上,南宋遗迹将尽收眼底。

  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新的施工方案是根据考古专家的建议修改的。南宋临安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封闭式的里坊布局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经过多年来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获得了辉煌的考古成果。南宋太庙遗址、南宋临安府治遗址、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以及南宋老虎洞官窑址分别获得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一个城市能够在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中的四项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杭州还是第一家。

  这次严官巷考古发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再次引起了中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6月10日,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杨泓和秦大树先生专程到严官巷考古工地实地考察,经过两天的考察,专家们对严官巷考古工地所获得的成果和发掘水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专家们认为临安城的考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考古发掘所揭露的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是南宋临安城考古的又一次标志性发现,特别是御道遗址的发现是重中之重,因为这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唯一被揭露出来的御道,其意义不言而喻。一定要想办法将遗迹保留下来,向社会展示。

  专家们还建议,由于发掘面积有限,这次御道只揭露了西面的一部分,但就从揭露的这一部分来看,御道当时恢弘的气势已经令人叹服,而其保存情况之好也是令人惊讶的。所以理应再多做些工作,将整个御道遗址的宽度揭露出来。这将是杭州市又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在详细了解了本次考古发掘的情况后表示:严官巷所获得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由于此前南宋临安城考古的各项重大发现极少能向社会展示,留下了很多遗憾,故本次所揭露的南宋遗迹理应按原貌保护,并向社会公众展示。这对丰富杭州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响应杭州市政府“创文化名城”的号召以及提升杭州市民的人文素质和文物保护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对于遗址展示,杭州市的态度是积极的。市委书记王国平表示,部分遗址将向社会展示,具体的展示方案,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对展示方案,王国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南北两个展示区应相通,展示棚不能造得象暖房,要设计得象古建筑,美观考究,配以声光电,给人以震撼力。

  隧道“御道”之争,凸显古城保护和发展、文物保护先行原则如何真正落实等一系列问题

  沉寂了半年之久的隧道工地又活跃起来,记者在工地上看到,两台专业钻探机正在小心翼翼地作业,为20根支撑高架的桩基进行前期准备。随着高架的搭建,保护南宋御道与修建隧道之争将划上句号,然而,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隧道御道之争,其实反映的是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即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难题。近些年来,因城市建设而引发的文物保护问题呈不断上升趋势,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而将文物保护放在了脑后,由此造成大量的文物受到了损毁。因此,隧道“御道”之争,对杭州市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古城,保护好文物?一些老百姓尖锐地指出,为什么像杭州这样的古城至今还不出台一个象样的古城保护规划?

  另外,隧道“御道”之争,也暴露了文物考古先行的原则难以落实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往往为了确保重点工程的进程,争时间,抢速度,保效益,而忽视了文物的保护。一些文物专家指出,如果当初有关部门在施工前能认真执行文物考古先行的原则,也就不会造成因工程建设而破坏地下文物的情况,可以避免遇到重大遗址迫使工程停顿甚至废弃,造成巨大浪费的状况。

  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该如何抉择,有没有两全之策,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者亟待解答的问题。隧道“御道”之争比较完满的解决,表明杭州市政府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上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这次事件也给城市的规划者提出了一些警示:就是在遗址众多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先行规划和考古。当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和遗址相冲突时,应尽量降低损失。可喜的是,最近传来消息,杭州市已完成了古城保护规划的制定,正向国务院报批;南宋皇城保护性详规也将出台,今后杭州市50年以上的老房子不得随意拆除,城市建设中随意施工的现象也将得到有效制止。

  当大型基础建设不可避免地遭遇遗址后,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即资金的颈瓶问题。几年前,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茅湾里窑址在03省道规划区内,后由萧山区政府出资近千万元使03省道改道。然而,2004年与杭千高速公路遭遇的南宋大墓就没有那么幸运,当地政府因资金有限而选择了大墓异地保护。

  因此,文物保护也不能因噎废食,只有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更好的保护文物。来源:新华网 采写:许群 汪林义 叶健 摄影::许群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