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时评:中国企业家缺席"食品安全论坛"的背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09:13 新桂网 | ||||||||||||
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食品论坛上,家乐福、雀巢等知名跨国公司的老板积极谈论了自己公司成熟的食品安全供应体系。而这样与中国食品企业相关的会,却没有一位中国知名食品企业老总参加(据《中国青年报》11月22日报道)。 中方企业对“食品安全论坛”不感冒,是比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得好,无须去耗费精力?当然不是这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认为是
我这样说也是有理由的。首先,目前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和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缺乏对企业提高食品安全的激励。现在市场上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很多,一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并谋求“利益最大化”,就不得不在价格上想办法,价格要低怎么办,就只能压低质量标准,为此一些企业竟把“吃不死人”当成其质量标准。但这对其产品进入市场并嫌钱并无妨碍,既然食品安全不影响生产和利润,企业当然不会在这方面花精力。 其次,由于一些食品企业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往往对企业厚爱有加,把企业一些明显不注重食品安全卫生的行为,看作是“发展中的问题”,或干脆就睁只眼闭只眼装看不见。如此一来,企业还会去重视食品安全? 第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市场的做法老套,监管不力。现在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管还停留在发通知让企业送检、定期检查、集中行动等形式上,这种有规律的检查让企业感到很好应付,只要不“顶风作案”,一般不会被抓“现行”。再就是各监管部门职能彼此不衔接,行动不协调,难以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企业当然不会让自己吃亏。 四是消费者的“绥靖政策”,让企业觉得质量差点也没有风险。尽管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多有怨言,自嘲人都快成“老毒物”了,但真在利益受损后,却往往自认倒霉,并不去举报,更谈不上向法院诉讼,向厂家索赔,最多是不再买这种产品了事。这让不法企业感到违法有账可算,当然也就更不会去追求质量了。 企业家不重视食品安全,不仅是其个人的认识问题,还在于有产生这种认识的环境和土壤。如果社会环境不改变,企业家重视食品安全的认识就难以提高。 作者:高东海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