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人在乌克兰没有合法身份陷入困境(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12:17 环球时报 | ||||||||
![]() ![]() 到“七公里”市场来买东西的乌克兰人。 ![]() ![]() “七公里”市场里70%的商品是中国货。黄晓东摄 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港是乌克兰最大的国际货物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3000多万吨,其中50%以上的集装箱货物来自中国。距离敖德萨市中心7公里的一个市场,因为卖中国货而闻名,名字就叫“七公里”。敖德萨已经成为乌克兰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和华商聚集地。但是,那里的华商,日子并不好过。 中国商品名声很大
“七公里”,与其说是个市场,不如说是个小型卫星城。整个市场占地数百公顷,除了批发零售区,市场内还配有医疗点、餐饮点、外汇兑换点、停车场、公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批发零售区则又被一排排上下摞在一起的集装箱隔成很多个区域。这些集装箱就是摊位,上层用来当货仓,下层用来做店面。据说,这样的摊位在“七公里”有近两万个。 “七公里”是乌克兰最大的工业品和日用品批发市场,除少量来自土耳其、波兰等国家的商品外,70%的货物来自中国。 到“七公里”来的主要是乌克兰各地及周边国家的批发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程来购物的当地人。他们主要是收入处于中低档次的中年人,当然,也有穿着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天到“七公里”批发货物、购买商品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 记者问一位前来购物的乌克兰妇女,为什么来这里买东西?她说,花同样的钱,在“七公里”能买到更好的东西。比如说,在别处买一块小丝巾的钱,在“七公里”就能买一条漂亮的披肩。这里非常符合乌克兰普通老百姓的购买能力。一位穿着入时的当地姑娘也告诉记者,她很喜欢“七公里”的中国货,特别是服装鞋帽,价格便宜,款式新颖,很适合年轻人。记者问一位卖中国箱包的乌克兰老板,中国商品对“七公里”有什么影响。他说,只要去感受一下“七公里”中国商人批发商品的繁忙场面,你就会得出结论,乌克兰人已离不开中国商品。 中国商人“昼伏夜出” 据不完全统计,乌克兰现有中国商人3000多人,主要从事商品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工程承包、旅游服务等行业,大都采用小规模、个体经营的模式。他们主要来自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绝大多数在“七公里”市场从事集装箱批发业务。 “七公里”的批发零售三区是中国商人集中的区域,有200多个中国商人经营的批发零售点,他们的日平均交易量都超过1万美元,年利润基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之间。 虽然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在“七公里”很有名,但是白天,想在市场里找到个真正的中国商人却不容易。因为他们每天只在凌晨2时—6时工作。据说,中国商人“挑灯鏖战”批发货物的场面很壮观。 过了这个时间,想找他们可就难了。记者在三区市场转了一圈,结果发现,虽然各家店铺都在营业,但店里只有乌克兰雇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商人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批发货物,主要是为了避开乌克兰的执法人员。在“七公里”,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灰色清关”限制了中国商品的发展 中国商人不愿在白天抛头露面,确实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受乌克兰特定环境的影响,多数华商长期采用“灰色清关”方式,货物通关没有合法收据,很容易被当地的管理人员查没,所以,他们大都不愿亲自出面管理店面。 “灰色清关”就是进口商与进口国个别海关官员联合,以低于商品实际价格的数字报关,减少应缴纳的关税数额。据记者了解,中国商人前往乌克兰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时,海关人员都会暗示他们采取另外的方式报关,否则提货速度将受到影响。所谓“另外的方式”就是指由中国商人向海关指定的任何一家清关公司缴纳一笔费用,然后即可顺利通关,迅速提货。这实际就是进行“灰色清关”。中国商人大多是小本生意,货物一旦在海关受阻,必将蒙受巨大损失。因此,为了眼前的利益,绝大多数中国商人选择了“灰色清关”这条路。 但如此清关,货主就无法得到合法的报关单据,为以后埋下了很多隐患。不说别的,乌克兰各个执法部门的人员就经常借盘查货物之名,对这些中国商人进行勒索、敲诈。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商人为什么白天不愿在市场露面了。 其实,“灰色清关”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由于没有报关单,中国商人经营的商品无法进入乌克兰商品流通主渠道,只能在一些批发市场贩卖,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经营规模。另外,由于这些中国商人的经营渠道是非法的,所得收入也变成了“非法收入”,他们的资金无法存入当地银行或通过合法渠道汇出,只能冒险借助一些地下钱庄存款、汇款。当地人都知道,中国商人经常携带大笔现金出入“七公里”,结果他们又成了近年来乌克兰不法分子袭击的首要目标。 如今,一些法律意识比较强的中国商人已经开始想办法避免使用“灰色清关”。比如,有的商人在所经营的100个集装箱货柜中,拿出10个货柜走正规报关渠道,在当地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获得合法登记。但其他货柜还得走“灰色清关”的路,因为谁也不想得罪当地那些有权势的人。 “七公里”模式该变了 除了“灰色清关”问题,中国商人在“七公里”发展还面临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中国商人的身份问题。“七公里”的中国商人大多是在苏联解体后,凭借旅游、留学或商务签证来到乌克兰的。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申办了长期居留证、劳动卡。但随着乌克兰移民法的逐步健全,新的法律规定,乌克兰的外国人必须持有与所从事活动相适应的签证,这些中国商人的身份也因此由合法变成了非法。结果,大多数华商不仅不能在当地注册公司,还经常遭工商、税务等各种部门检查,受到他们的盘剥。 中国驻乌使馆经商处高锡云参赞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贸易正规化、合法化是大势所趋。乌克兰正准备加入世贸组织,届时有16个门类的商品的进口关税将降为零。在未来5-10年间,乌克兰可望形成一个逐步规范化的市场环境,“人无合法身份,货无合法单据”的“七公里”式贸易必遭淘汰。 高参赞提醒,在乌克兰的中国商人,应把眼光放长远些,抓住机遇,走品牌化经营战略,以适应乌“入世”后的新环境,获取更大利润。目前,乌克兰当地的中国商人应该尽快解决身份问题,只有身份合法了,生意才能转到正规注册、合法经营上来,才能进行正规的财务申报和银行登记,才能最终走出中国商品地下流通的怪圈。目前,敖德萨华联会正在筹备成立咨询服务公司,利用当地资源、雇当地律师来为中国商人服务,最大限度维护华商合法权益。 另外,乌克兰的中国商人还应适当调整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从贸易型企业逐步向生产型企业过渡,把企业做大做强,在乌克兰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目前,中国华为电信、中兴通讯、上海彩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已在乌克兰设立了代表处或独资企业,基本打入乌克兰市场。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本报驻乌克兰特派记者 黄晓东 相关专题:关注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和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