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限制私家车中的“挤公车”效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09:54 沈阳今报 | ||||||||
楚天 目前提出的抑制私人交通工具,无非两种做法:对私家车设置比以往更高的门槛,包括交纳更多的费用,划定更多的禁入区域;或者干脆不给这部分私家车上牌的机会,彻底杜绝买车人的欲望。这时,就形成了一个“挤公车”效应,即大家争先恐后地挤上公车,先上车者先占据座位,后来者只能站着,最惨的,则是当这辆公车满载而动时,其他人就被抛下
小排放量车终于被“正名”了。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了我国首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强调“小排放量车不得限制使用”。 据悉,目前国内共有60多个城市,采取了限制小排放量车的政策。如今,中央强调“小排放量车不得限制使用。”并且提出,政府要带头采购低油耗车。这些提议和想法,固然是好的,但能否落实到地方上,确实还有待观察。 各地限制小排放量车有一个“统一口径”的理由:造成了交通拥堵。但据《中国汽车报》报道,有专家指出:用限制小排量车解决拥堵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交通是否拥堵和道路设计有很大关系。即目前国内将行车道分成小客车道、大客车道的划分是不科学的。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车道按照速度划分,车辆按不同速度分道行驶,只要能够达到规定的速度,不管是奔驰还是奥拓,都可以随意行驶。现在北京机场高速路就是这样划分车道的,这是一个进步。 在小排放量车的“城市莫入”过程中,民间对小排放量车的欢迎,与某些地方政府对其的排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小排放量车的经济、实惠、环保等功能,符合民众的实际需求,而大排放量车的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公车和富有群体方面。限制小排放量车,是一种变相的“扬富抑贫”手段,看上去是对车的等级划分,其实是对人的等级划分。 有评论尖锐地指出:如果仅仅限制私家用车,而不对大街上比比皆是的公车进行限制管理,城市的交通资源紧张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这话说得好,笔者还想说:如果仅仅限制未来的私家车购买者,而不对已购私家车者进行同样的限制,城市的交通资源,恐怕就会成为少部分人的专利使用品了。 常识告诉我们,已购私家车者,基本可以算“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以企业老板、高级白领等为主。我们这些怀揣着私家车梦的后来者,当初没有足够的条件,希望能够早日圆梦;如今,当我们正要跨入购车族的行列时,梦却被打断了。先富群体享受了当初汽车开放政策的便利,所有的后果,却要后来加入的群体来承担。笔者并不反对对私家车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政策疏导,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交通资源日渐紧张的社会。不过,任何政策的推行,普适性和公平性是须臾不可少的。让一部分社会群体为汽车政策的改革承担代价,是不公平的;让一部分社会群体为另外一部分社会群体的行为承担代价,则更不公平。 在这里,笔者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对电动自行车的排斥,也造成了同样的困惑。小排放量车的今天,是否就是电动自行车的明天。某些地方政府动辄推出“堵”而不是“疏”政策,是否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公共管理思路?作者系网络评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