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温家宝出席东盟会议专题 > 正文

温家宝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10:33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2004年11月2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题为《加强合作互惠共赢》的讲话,全文如下:

  加强合作 互惠共赢

  ——温家宝总理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本南总理阁下,各位同事:

  我很高兴来到万象,与各位同事再次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东亚合作的未来。首先,我谨对东道主周到热情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放眼亚洲,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形势的主流。国家间对话与协调增强,相互依存加深。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亚洲经济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战胜了非典和禽流感的冲击,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亚洲继续是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亚洲发生的积极变化,得益于亚洲国家的联合自强,得益于亚洲国家奉行开放与合作的政策,得益于区域多边合作的拓展和深化。

  亚洲合作的发展,加深了各国的相互信任,扩大了利益汇合点,拓展了共同发展空间,增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亚洲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是亚洲合作的先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0+3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合作成果丰富,机制日趋完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长为亚洲地区最有活力、前景广阔的区域合作机制。

  在过去一年里,10+3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东亚研究小组最终报告》的项目措施执行顺利,建立了能源、卫生、打击跨国犯罪、信息通信四个新的部长级合作机制。金融合作不断深入,《清迈倡议》的落实取得实质性成果。东亚思想库网络、东亚论坛等二轨机制十分活跃,积极地为10+3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这些新的进展,推进了10+3合作的进程,夯实了10+3合作的基础。

  各位同事,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方兴未艾的全球趋势。东亚合作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应明确发展方向,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使10+3在推动东亚国家互利共赢,促进整个亚洲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0+3向东亚合作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东亚国家间的全面合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在此进程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凝聚共识,把握节奏。东亚合作是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关系到本地区的前途和各方的切身利益。我们应照顾各方的关切,开展官方、民间、学术等多层次、多轨道的讨论和交流,逐步统一认识,相互体谅,协商一致。

  ━━打好基础,扎实推进。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大力落实东亚研究小组提出的短期和中长期合作项目。努力缩小各成员间的差距,更加贴近民众,使民众受益,为东亚合作的发展奠定广泛深厚的基础。

  ━━明确方向,东盟主导。确立东亚共同体为10+3合作的长远目标,中国赞成东盟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的举行东亚峰会的倡议,支持马来西亚作为第一次峰会主办国。支持东盟在10+3与东亚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各方的相对优势,加强10+3合作框架下3个10+1的协调,加强东盟与中日韩的协商。支持东盟秘书处10+3小组发挥更有力的沟通作用。研究确定东盟与中日韩共同参与的合作项目,探讨建立相应的机制,进一步体现10+3的合作精神与成果。

  ━━开放透明,兼收并蓄。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强10+3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交流,保持合作进程的透明度,增进各方的理解与支持。

  各位同事,

  为推动东亚合作全面深入发展,我愿提出以下倡议:

  第一,稳步推进东亚自贸区建设。建立自贸区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东盟经济共同体”进程已经启动,中国-东盟就货物自由贸易达成共识,日、韩正与东盟商谈自贸区,中日韩也在就三国自贸安排开展联合学术研究。这些进展为建立东亚自贸区奠定了基础。中方愿牵头启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学术研究,并于2005年4月在北京举行专家组第一次会议。

  第二,深化金融和投资合作。东亚的金融与投资合作,应着眼于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外汇储备和资本、改善地区投融资环境、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中方愿资助10+3区域金融货币合作研究。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合作有利于推动私营部门参与东亚合作。中方愿在明年举办“第一届东亚促进中小企业投资高层研讨会”,研究东亚中小企业合作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第三,拓展安全对话与合作。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威胁,我们应积极落实打击跨国犯罪合作5年规划,进一步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海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建议10+3积极考虑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

  第四,促进社会、文化、科技合作。10+3合作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东亚社会各界和各国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中国将于2005年11月举办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同期举行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欢迎东盟与日、韩各国派高级别代表团参加。中方倡议建立10+3青年交流机制,愿在明年举办10+3青年友好合作论坛,培育东亚友好合作的未来力量。为促进本地区的科技应用与创新,中方提议建立东亚联合科技研发机制。

  第五,发挥10+3合作智力资源的合力。10+3各国的学术资源和二轨机制各具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重复现象。为加强沟通,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中方建议明年下半年由东亚思想库网络、东亚论坛和东亚学研究网络和东盟国际战略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中国举办“东亚合作联合研究大会”,探讨东亚合作问题。

  第六,科学规划东亚合作未来。10+3合作即将迎来10周年。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10年来东亚合作的成就和经验,共同规划东亚合作蓝图。中方建议以1999年《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为基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同发表一份确定东亚合作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名字可暂定为“东亚共识”。可授权东亚思想库网络从学术层面为此提供政策建议。

  第七,支持10+3小组。东盟秘书处去年设立10+3小组以来,在规划、协调和推动各领域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各国加大支持10+3小组的力度。为此,中方将捐助20万美元。

  各位同事,

  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我们也面临不少难题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仍需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不少人士关心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去年8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针对宏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要调整结构,改革体制和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经济生活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从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看,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我们有信心实现宏观经济的预期目标。

  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前亚洲各国共同关切的问题,也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增长、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的大国,中国将在立足开发利用国内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强与各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合作,在解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本地区的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位同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在合作中谋发展,在合作中谋安全,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推进“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区域合作,把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愿通过合作谋求地区和平。当今世界,各国安危相依,休戚与共,合作是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和威胁、维护地区安全的根本途径。各国只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真诚合作,才能保障安全。中国将继续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安全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愿通过合作促进地区发展。亚洲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国际竞争加剧,南北差距拉大,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任务艰巨。亚洲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意识,推进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愿与亚洲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中国愿通过合作实现地区共赢。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振兴,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只有合作,亚洲才能缩小发展鸿沟;只有合作,亚洲才能兼容并蓄,共进共荣;只有合作,亚洲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和振兴。

  中国的上述政策不是权宜之计,它是中国从自身发展需要和本地区共同利益出发所做出的长期战略选择,不会因中国的发展强大而动摇。中国的发展决不会对他国构成威胁,中国发展强大了,也决不会在本地区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

  各位同事,

  推进东亚合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是我们共同的事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创东亚各国互惠共赢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来源:外交部网站)

  相关专题:温家宝出席东盟会议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