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奠基人王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5:54 《人物》杂志 | ||||||||
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 王震先后16次去新疆视察兵团。图为1991年8月19日,王震视察石河子时亲切会见老红军、老八路代表 1954年王震与陶峙岳在垦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治委员张仲瀚 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 — — 王震 1949年10月,甘肃酒泉。
“同志们!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下一步就是进军新疆了!”王震习惯性地扬起右手,不停地在空中做着劈砍的动作,一个宏伟的蓝图在他心中渐渐成形。 他来回走动着,突然猛一回头,挥了下手:“展开地图,让大家过来瞧一下!” 不等别人插话,他就指着天山以南的大盆地说:“与陕北的南泥湾相比怎么样?是不是牛和虱子的比例关系?不是大几十倍、几百倍,而是几千倍、几万倍呀!这地方就等着我们去开发呢,你们放开胆子干,会种什么就种什么,把这块盆地种成个大花园!”王震自信而幽默的讲话,让他麾下的将士们听得很是过瘾。这时,有位营长忍不住小声说了句:“这是一枚甜果子,可皮儿太厚,而且是苦的。” 话一出口,立即有如水滴溅在油锅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人都说,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进新疆的路都是戈壁滩,到处白骨累累,大风刮起来,能把汽车吹翻了。” …… 王震静静地听着这些议论,等他们说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挥了一下手,“同志们!我们解放大西北是为了什么,党中央号召我们进军新疆又是去干什么?是去享福?是去游山玩水?是去做国民党政府里的接收大员?不是,根本不是!”说到这里,王震的情绪愈发激动了,“新疆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去,还要我们手中的枪干什么?我们还叫什么革命者?!” “到新疆去!”“保卫新疆,建设新疆!”全场顿时沸腾起来。 王震停顿了片刻,扫视着眼前的精兵强将,继续说:“进军新疆,大有可为!我们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事,办好事,既要保卫边防、巩固治安,又要改造起义部队,建立新政权,尤其重要的是要率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大搞建设!” 将军谈笑指江山,便引春风度玉关。绝漠红旗招展处,壶浆相迎尽开颜。 ——陶峙岳 1949年11月,新疆迪化。 微风拂动,彩旗招展,大街小巷贴满了欢迎大军的标语。维吾尔族少女跳起热情的舞蹈,歌手们奏起欢快的乐曲,欢乐的人潮驱散了初冬的寒意。眼前的一切深深地感染了王震,他转头对身边的陶峙岳说:“陶司令率部起义,投向光明,功盖天山。我是个粗人,在北京中南海,我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吹过牛了,我要叫新疆变成第二个南泥湾,这光靠我王胡子一个人可不成,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啊!”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新疆希望的春天。 然而,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怎样的局面呢?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7.2亿元(以1980年不变价计),其中工业产值仅占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3户农民仅有1头耕畜,9户农民有1辆木轮车,2户农民有1把砍土镘。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量为8.48亿公斤,人均占有195.7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粮食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的粮饷绝无可能。 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王震毅然提出:“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人站在生产劳动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的任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农业生产战线上去。”命令发布后,驻疆广大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就地驻防,就地屯垦,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迅速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第二军向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拟定了种地13000多公顷的计划;第六军向准噶尔大戈壁开战,计划开荒8000多公顷;第五军决定在伊犁、塔城、乌苏一带种地3300多公顷;整编后的二十二兵团则准备在经过教育改造后投入生产,计划完成种地13000千多公顷的任务。 各族好父老,喜泪湿衣裳。争看子弟兵,建设新故乡。 ——张仲瀚 1950年2月,迪化。 漫天飞雪,遍地坚冰,正值隆冬季节。按理说此时人们应该在屋里守着炉火取暖,可这会儿他们却全都涌到了街上,比过年还热闹。人群中远远地传来惊奇的议论声:“呦!那不是胡子司令嘛!”“这么大的官也来拉石头,稀罕呀!”“真是改朝换代了,共产党的大官和当兵的一样,干这么重的活,以前哪里见过?”“这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透过人群的缝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列人拉爬犁运石头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正是鼎鼎有名的胡子司令王震。他那件破旧的棉军衣早已被汗水浸湿,寒风一吹,竟结上了一层冰霜。然而,他还是躬着腰,迈着稳健的步子拉着爬犁往前赶。在他身后的,还有六军军长程悦长、政治委员张贤约等人。战士们看到指挥员们冲锋在前,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一个个更是斗志昂扬。 街上的人越聚越多,最终将王震团团围住。王震只得暂时停下来,面对欢腾的群众说:“人民解放军发展生产,就是为了减轻新疆人民的负担,为各族人民办好事。”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响起,春天似乎已经提前来到了这西北边城。从这天起,拉石头的队伍越来越宽,越来越长。主动加入这热情的洪流中的,有地方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各民族的普通群众。只几天的工夫,拉运的石头便堆积如山。 见到此情此景,负责这次工程的樊宝云老工程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在日记里写道:“王震司令员提出用人力拉石头,我口里不说心里却想,简直是笑话。嘿!事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挖片石原计划一人一天顶多两方,结果平均一天四方多;拉石头原计划一人一天九十斤,结果平均在一百斤以上;更出人意料的是,营长、团长、师长、乃至军长、司令员,都同战士一块拉石头。这简直就是奇迹,是天下的大奇迹!” 不到三个月,和平渠的第一期工程就完成了,增加灌溉面积2400公顷。这条解放军指战员和各族人民用汗水和心血修成的大渠从迪化的心脏流过,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和平渠放水典礼上,王震深情地说:“这渠里流的是我们各族人民的汗水,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为新疆和平建设献出的第一份礼物!” 一牛拉犁哈呼哈呼,战士拉犁又说又笑。八人拉犁气死牛,芨芨草搓绳不用愁。 ——战士打油诗 1950年早春,玛纳斯河畔。 春寒料峭,四野依旧白雪皑皑,刺骨的寒风却将阵阵笑语声送到了荒凉的河滩上。原来那是王震偕同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第九军政治委员张仲瀚及水利和土壤专家在玛纳斯河岸进行踏勘。时逢玛纳斯大桥抢修,这一行人便挽手徒步履冰过河,一路勘察了石河子、乌拉乌苏、沙湾、奎屯、车排子、炮台等地。所到之处,杂草荆棘遍生,行进十分困难。一次,他们迷失在芦苇荡中,警卫人员又是大声呼唤,又是鸣枪示位,费尽周折才把他们找了出来。其时,他们一个个已是举步维艰,浑身粘满了泥浆和冰雪,但大家依旧兴致高昂,毕竟这一次踏勘,收获甚丰。 就这样,短短五天的时间,他们的行程竟达千余公里,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水源、土壤等相关资料。在明确了玛纳斯河流域有26.6万多公顷可垦荒地,且水土资源丰富的情况后,王震当场与陶峙岳、张仲瀚等商定,把这一地区作为第二十二兵团及第九军二十五师、二十六师开荒生产的基本垦区。 这一年7月,王震再次偕同陶峙岳、省水利局局长王鹤亭、二十二兵团参谋长陶晋初及专家技术人员,对石河子做进一步的踏勘。车子经过玛纳斯河滩时,王震望着窗外的皑皑雪峰,对陶峙岳说:“陶司令,你看,这天山可是座宝库啊,山顶的积雪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固体大水库,山下这一带土地肥沃,正是立业建家的好地方!这一次,我们要更仔细地踏勘一番,不但要把石河子建成生产指挥的中心,还要把它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陶峙岳应声答道:“这件事就请司令员交给我办吧!”王震高兴地说:“太好了,有陶将军挂帅,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亘古沉睡的戈壁荒原上打响了。 昔日征战沙场的人们,带着满身的征尘,放下手中陪伴自己冲锋陷阵的武器,抡起十字镐和坎土曼,披荆斩棘,向自然宣战。住的是草棚子、地窝子,吃的是水煮麦粒,盐水蘸菜。大风一来,草棚子被吹得支离破碎,战士们就重新再搭。河水上涨,运输中断,连麦子也没的吃,战士们就挖苇根填腹。恶劣的环境没有吓倒他们,反而使他们干劲十足,于是,许多像“半月不吃菜,干劲照样在。半月不吃油,干劲照样有”这样的打油诗便流传开来。 在这支拥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队伍中,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第九军政委张仲瀚忙碌的身影。他们也加入到了垦荒的行列中,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一次,与大家一起挖地窝子的时候,张仲瀚边干边说:“干这个我是内行,你们没有赶上去南泥湾挖窑洞,今天赶上了在天山脚下挖地窝子。可别小看这地窝子,明天的高楼大厦,可就从它开始啊!” 入夜,官兵们围着篝火席地而坐,唱起了“一根筷子吃不成饭,革命要靠大家干……” 是啊,面对狂风、暴雪,司令员和战士们并肩作战,拉片石,修渠道,引来雪水,浇灌未来;面对饥饿、寒冷,将军和士兵一起抡起坎土曼,翻开冻土,播种春天。还有什么能难住这支英雄的队伍呢?没有种子,省把口粮换麦种;没有畜力,挽起胳膊人拉犁。过去他们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现在他们用血汗浇灌干涸的土地。 1950年12月28日,新疆军区召开会议,总结一年来的生产工作——1950年全军区共开荒6.41万公顷,修建大小渠道32条,总长1230余千米。当年播种 5.57万公顷,完成计划的140%,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5万吨,油料1865吨,瓜菜2.25万吨,造林71公顷,年终牲畜存栏18万头。生产的粮食可供全军自给7个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1951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的粮食比上年增长35.4%;1952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0.81万公顷,比1950年增加近一倍。王震麾下的将士们用自己的血汗,又一次在大西北辽阔的荒原戈壁上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的奇迹。 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 ——张仲瀚 1950年10月,迪化。 深夜,财委副主任辛兰亭和商业厅副厅长刘子漠同时接到王震司令员的电话,电话那头,司令员命令他们立即前往军区工程处商量工业建设的项目投资问题。 “我要建设十几个工业企业项目,包括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苇湖梁电厂、十月汽车修理厂、新疆水泥厂、八一面粉厂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对新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你们帮我筹集资金。” 可是,钱从哪里来呢?要知道,国民党反动派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当时的新疆不仅农业落后,而且几乎没有近代工业,手工业也不发达。1949年,新疆的财政赤字高达99.85%,为了弥补赤字,当时的省政府拼命印发钞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物价一再猛涨,人民生活困苦已达极点。解放后的新疆百废待兴,既缺钱又缺人才,举办工业虽说利国利民,但却困难重重。 在场人员你看我我看你,一时无话,气氛越来越沉重。这时,王震站起身来,打破了沉默,“好主意还是有的,开源节流!”停了一会儿,王震边思考边用商量的口吻说:“老办法,节衣缩食,先从军队做起……我们十几万官兵,每人节约一顶帽子、一件衬衣领子和两个口袋。再不够的话动员捐献军饷、菜金……先把我的津贴拿出来,就从这个月开始。” 进疆部队的指战员热烈响应王震的号召,为新疆的工业建设,全军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节衣缩食,积累资金。从1950年到1951年底,参加集资的指战员达90%以上,资金数额占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80%。 与此同时,王震到处奔波,聘请专家,克服技术力量缺乏的困难。 其实,王震虽喜欢以粗人武夫自称,却一向尊重知识,珍惜人才。早在进军新疆途中,他就考虑到战争结束后进行建设的问题,一路上招贤纳士,广聘人才。解放咸阳,西北工学院的23名学生参军;行经武功,西北农学院50多名同学随军西进,他们都受到了王震热情的欢迎。兰州解放仅十天,王震已派人组建了“第一兵团新疆研究所”和“第一兵团财经学校”,不仅聘请了大批谙熟财政经济的专门人才,还招收了近千名大专学生,浩浩荡荡随军进疆。 进疆后,王震大胆起用解放前就在新疆工作的农学、水利、植棉、纺织、地质、钢铁、水泥、机电等各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人们不会忘记在石河子的荒滩上,水利专家王鹤亭在听闻王震为自己平反的消息后失声痛哭的样子;更不会忘记在六道湾煤矿开工之时,王震亲自将绣有“总指挥”的红布袖标套在地质专家王恒升的右臂上,而在这天之前王恒升还是一个阶下囚。除此之外,王震还亲往上海聘请炼钢专家余铭钰担任八一钢铁厂的总工程师,聘请纺织专家刘仲奇担任七一纺织厂厂长,又从太原、兰州、济南、沈阳等地广聘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初步缓解了技术力量奇缺的矛盾。 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的周围吸引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在新疆,一支人数众多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这无疑为新疆的现代化工业和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全军指战员和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加上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援,新疆经济迅猛地发展起来。从1951年开始,新疆先后兴建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等十多个工矿企业。同时,为满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76个,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的基础。到1953年,新疆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约为1949年的36倍。 “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天山南北,农田星罗棋布,工厂矿山林立。1950到1952年,新疆解放的最初三年间,在王震司令员的直接领导下,全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生产建设,取得了史诗般辉煌的成绩,为新疆以后的屯垦大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2年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他说:“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1953年6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的命令,将驻新疆部队改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师、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的任务。在王震、王恩茂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建议下,1954年10月,经党中央和军委批准,新疆军垦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了。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历史是一幅恢弘的画卷,而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壮丽篇章才刚刚开始。(文/赵慧)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