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人物》杂志:两位核电功臣的智慧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6:26 《人物》杂志
《人物》杂志:两位核电功臣的智慧人生(图)

2002年6月,胡锦涛在秦山视察时与陈曝之亲切交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人物》杂志:两位核电功臣的智慧人生(图)

1991年,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前,钱剑秋向领导及来宾介绍情况


  访陈曝之和钱剑秋

  初秋的一天,怀着十分的仰慕与好奇,我来到了位于杭州湾的秦山核电基地。在这里,我有幸采访到了两位核电功臣,他们是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和最崇高的智慧献给了我国核电事业的两位老人—— 一位是原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71岁高龄的陈曝之,另一位是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的原总工程师、69岁的钱剑秋。

  睿智的陈曝之

  2003年年底,已是70岁高龄的陈曝之打电话给他的上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请求批准他再次退休。在此之前,陈曝之于1995年办理了退休,但当年12月被返聘为秦山第三核电公司顾问;1998年5月10日,又被现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张华祝及当时秦山三核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康日新请回秦山,并出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事和朋友们都戏称他这是“第二次就业”。

  我问陈老:为什么您几次都退不下来呢?陈老憨厚地笑笑回答我,首先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我曾参加过两座核电站的建设,有些经验,也有教训。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热爱这一行,我愿意为核电事业贡献我毕生的精力。

  1933年12月,陈曝之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17岁的陈曝之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资江商业学校学习经济管理。毕业后,品学兼优的陈曝之被分配到一机部基建司财务处工作,1954年3月又调入新组建的建筑工程部计划司。一心想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陈曝之,面对当时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热潮,深感自己知识不足,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北京业余建筑工程学院深造,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58年,我国核工业大发展,二机部从各地、各部委选调人员,刚入党不久的陈曝之被上级调到了二机部404厂工作,开始进入新中国的核工业领域,从此翻开了他人生中新的一页。

  1978年,由周恩来总理拍板确定的728工程,即中国首个核电站的建设由上海市交给二机部直接领导,新的筹备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陈曝之成为5人领导小组中的一员,正式进驻上海。筹备组下设几个部门,工作人员都是从核工业系统的各个部门抽调来的,共有20多人。但是,当他们满腔热情地在选定厂址加紧筹备工作的时候,却由于当时中央的有关部门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核电筹备小组的大多数人又回到了原单位,只留下了几个设计人员和筹备组的领导成员。

  一天,心情郁闷的陈曝之和另一位同事驱车来到离上海100多公里的浙江嘉兴附近的海盐秦山。秦山面临杭州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地质结构正是建设核电站的最佳地点。陈曝之兴奋得手舞足蹈,全然不顾原单位的领导听说工程要下马在催促他赶快回去上班,高声向同来的同事说:“这里好,这里好,在海滩上围一道海堤,开点山就可以建设核电站了。”见到陈曝之高兴的神情,有人嘲讽他,要是建成了,给你发一个5吨重的奖章喔。然而有着倔骡子脾气的陈曝之,一旦认定了的事,他就想干到底。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在秦山建设核电站的设想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默许,特别是得到了二机部、浙江省政府、海盐县政府的积极响应,从此,陈曝之与秦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后来去巴基斯坦援建恰希玛核电站的6年时间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秦山度过的。

  秦山核电站第一期工程于1981年重新立项,1982年正式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开工建设。

  经过两次大的震荡和无数次的小波折之后,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机组,于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首次并网发电。1992年,陈曝之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秦山核电一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秦山三期的建设,也就是陈曝之的“第二次就业”,让陈曝之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1991年10月,主管秦山一期工程建设的陈曝之,抽身参加了中国援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出口谈判,并于次年9月赴恰希玛任现场总经理、中方代表。4年后,已过退休年龄、还未回国的陈曝之,被邀请参加秦山三期建设。1997年4月初,已开始负挖的秦山三期邀请刚刚回国的陈曝之当顾问,参与秦山三期的合同谈判。因为他参加过出口核电站的谈判,此次又给进口核电站的谈判当顾问,自然深知其中奥妙。当外国公司提出BOP(电站辅助系统)等设备应于合同生效后第24个月开始供货时,陈曝之说:“有些设备供货太早,大多数设备在第36个月后陆续供货即可满足现场要求。”该建议得到了总经理部的支持,经过几轮激烈谈判后,最终迫使外方更改了协议。仅此供货时间的改变,就省下了800多万美元的利息支出。

  1998年5月10日,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聘请65岁的陈曝之担任副总经理,主管工程的设计建造。同时,康日新总经理还特别批示:如果自己不在公司,可由陈曝之代行总经理职责。陈曝之以年龄大、知识老化为由婉言谢绝,可同志们说,“你这个应急的很重要,是高压‘安全注射泵’,”于是他说,“既然领导定了,我就再应急一次吧。”到了1999年5月,董事会又延聘陈曝之半年,同年底再次延聘一年。在董事会第二次讨论延聘事宜时,有人说:“你们工地就这么缺人啊,老要他干啊。”如今,回忆起2001年2月的那次董事会,陈曝之还会笑逐颜开,“我们康总很精明哪!他让所有的副总在董事会上述职10分钟,我就讲了要根据杭州湾潮水的特性,海岸、岩石、等高线等等条件,改进外方的取水口围堰施工方案,将水下作业改为水上作业,这样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还列举了其他几桩棘手的事情的现场处置方法。董事们听了大概觉得‘这老家伙还管用’,就决定再延聘我两年。”

  的确,在与外方的合同谈判中,陈曝之始终本着对祖国和人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凭着丰富的核电站设计建造经验,与外方进行了多轮较量。汽轮发电机是重水堆核电站的关键技术,日商借故抬高价格,报价高达1.7亿美元,陈曝之根据岭奥及秦山二期的价格水平,指出应在1亿美元以下。在谈判桌上日本人说,如果这个价,他回去会被砍掉脑袋的。后来总经理部将此事向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做了汇报,总公司做出了货比三家的决策,最后通过招标将价格压到了1亿美元。在取水口海堤(大围堰)的工程建设中,取水口围堰施工能否按时完成直接关系到整个三期施工现场的安全。原施工方案是先进行水下四根涵管的施工,再进行大围堰的施工。陈曝之多次亲临现场,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指出了施工中的难题——此方案为水下施工,不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因为当时正值雨季,倘若围堰在大潮来临之前不能完工,海水就有可能涌入施工现场,这将给工程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总经理部的支持下,陈曝之牵头与相关施工单位多次讨论,最终决定修改施工方案。将水下涵管施工改为——先作一个小围堰,阻挡住海水,然后将小围堰内的海水抽干,再进行涵管施工——即将水下作业变成了水上作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最终将高出负挖底面21.6米的海水阻挡在了围堰之外,从而保证了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加快了总体工程的进度。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由于部分辅助系统工期拖延导致多个方案进行了修改,外方一度预言工程至少要推迟一年以上才能完工。听了外方的议论,陈曝之多次对外方代表说,要看到主流,部分辅助子项目有所拖延,但反应堆主系统、汽轮机本体、取水口的大涵管已施工完毕,因此,总工期绝对不会拖延。 在总经理康日新创造的垂直领导、分级授权、横向监督、相互支持的管理模式下,通过程序化、信息化运作,这里耽误了,那里赶上,最后整个工程进度还提前了。

  说来也奇怪,陈曝之45岁就开始戴老花镜,后来岁数大了加上工作太忙,眼镜先后换了三副。退休返聘到三期工作后,他索性不戴眼镜硬看,先是能看大字后来小字也能看了,硬是把350度的远视拉了回来。看到30年代出生的陈总和几位年轻的副总一样在下属递交的报告上眼睛利索地一扫,然后潇洒地签名,大家说,三期让陈总返老还童了。

  在三核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陈曝之最令大家佩服的是善于抓关键问题。他常说,抓工程进度控制,关键是抓设计设备和材料的落实,实施进度分级动态管理;抓投资控制,关键是建立概(预)算控制和资金风险管理体系,把经济和工程相结合;抓工程质量控制,关键是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核电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作为副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不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保证工期、节约投资。在他的建议下,公司与加拿大AECL共同开展了定期安全教育。每逢重要设计方案的确定、网络计划的大修改以及重大施工方案的制订,他都尽量亲自参加或直接领导,有时还请具体负责的同志一起下现场,过问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在骄阳似火的工地现场,人们常能看到安全帽下陈总那张清瘦、布满汗水的脸和湿漉漉的花白头发。

  秦山三期一号机组在55个月合同工期的基础上,比计划进度提前了43天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提前了112天投入商业运行,创造了国际重水堆核电站建设工期最短的纪录。整个工程共为国家节省了25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0%。工程创造了国际同类坎杜核电站多项施工和调试纪录,很多项目都达到了国际最先进水平,创造了我国核电发展史上的多项奇迹,陈曝之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和总工程师钱剑秋被总经理康日新视为“左膀右臂”。

  我在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陈曝之,虽然已是71岁高龄,但他仍然神气昂然,满面红光。他每天坚持上班,我进门时他正在审阅一份有关部门送来的文件。当我建议他练练书法,以颐养天年时,他笑呵呵地说:核电还要大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

  我问了陈老一个敏感的问题,您主管工程建设多年,就没人贿赂过您吗?

  他坦率地告诉我,“有过,1996年,我当时主管工程建设,有人到我家送了1000元,开始我和老伴都不知道,等我们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按来人留下的名片上的地址寄回去。还有一次,有人以给我孙女压岁钱为名送了2000元,我和老伴左推右推不行,只好从中留下200,其余的坚决请来人带走,留下的200元也随即交给了纪委办公室。我弟弟和侄女婿曾多次要求我给他们找点施工任务,说是可给5%的回扣。回扣5%,你们是不是要把我送进监牢啊?我多次严词拒绝。”

  2000元不算多啊,您为何不收?我故意问他,他表情严肃地对我说,我是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我把工程造价压得那么低,还收人家钱,人家不偷工减料才怪。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万一出了事故,我就成了国家和人民的千古罪人,我可不干那样的傻事。

  我望着眼前这位睿智的老人,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陈老告诉我,一个人做事第一要诚恳,有困难讲清楚;第二要积极向上,不怕困难,不能够等条件;第三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要懂得换位思考,共担风险。这就是陈曝之智慧人生的成功秘诀。

  爱笑的钱剑秋

  在去钱剑秋办公室的路上,秦山的朋友告诉我,钱总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核电专家。53年来,他始终工作在生产技术的第一线,在核电工程特别是核电站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钱总的笑也是有名的。果然,当我敲开钱剑秋办公室的门,迎面是一位笑容灿烂、鹤发童颜的长者,伴着爽朗的笑声,在他握住我手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老人那一颗纯净透明的心。

  1935年12月,钱剑秋出生在南京,家境清寒。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钱剑秋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1951年,15岁的钱剑秋考入南京下关电厂当学徒工。电厂要求学徒工必须在2年内达到三级技工水平,勤奋好学的钱剑秋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成为50名学徒工中惟一晋级四级技工的学徒。厂领导见他聪明勤奋,就过高地要求他组织编写南京下关电厂建厂20多年来的第一部汽轮机组运行规程和事故处理规程(本应是技术人员完成的)。他在2年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电厂工人从此按规程操作,结束了凭经验操作的历史,结束了师傅带徒弟口传操作的历史。他还设计研制了汽轮机抽气器压力自动调节器,为此,1959年钱剑秋获“南京市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

  生性好强又勤奋好学的钱剑秋,心里一直有一个目标——经济上无条件上大学,通过业余学习也要达到大学水平。为此,他长期坚持自学。在南京电力中专学校业余班进修了4年后,又在南京业余工业大学进修了6年。10年中,不论是下雨下雪,不论是寒冬酷暑,从电厂到学校骑自行车来回15公里,隔天一次,从不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1965年钱剑秋终于获得了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1988年核工业部聘他为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圆了他的自学成才梦。

  1964年,国家组建核工业生产基地,钱剑秋被选中,先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学习,一年后奔赴大西北的戈壁滩和西南大三线核基地,一干就是21年。这期间,钱剑秋为二机部801和821两座生产核燃料的反应堆进行着开创性的工作。801堆是原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生产核燃料的反应堆,钱剑秋是第一代值长,也是第一任生产技术科长,他主持编写了第一代反应堆的工艺规程和管理制度,探索和总结了反应堆的工作规律,如判断燃料工艺管破漏的方法、判断燃料元件破漏的方法和一些事故的处理方式。70年代初期,821反应堆的建设正逢“文革”时期,电网管理混乱,周波变化严重超标。钱剑秋分析,这种状况会使反应堆燃料通道的成群流量超标,触发停堆保护动作,使即将建成的821反应堆工程不能投产。工程指挥部十分重视他的意见,号召组织攻关。钱剑秋提出了在主系统主泵进出口间加装旁通自动调节阀的方法——在周波变化时,利用主泵富裕扬程,自动调节旁通阀的开度,使反应堆燃料通道的成群流量保持稳定。这是在反应堆主系统上的重大改进,为了验证钱剑秋的分析和措施,经二机部、水电部批准,由西北电力管理局、北京核二院、404厂和803电厂参加,由钱剑秋负责在甘肃801反应堆和803电厂做独立电网大型低周波试验。试验验证了周波变化的预计影响和措施的效果,为此工程指挥部决定实施这项重大改进。821反应堆工程建成调试时,进一步验证了此措施的良好效果,保证了当时“抢建三线”的要求。此项成果也使钱剑秋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四川省科学大会奖。

  821反应堆工程投产后,因当时国际形势严峻,需大量核燃料。二机部领导要求801和821两座反应堆生产出相当于2.5座反应堆生产的产品。为此钱剑秋领导821厂的技术人员,通过“加深燃耗和加强功率”的试验的成功,使821反应堆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0%。此项成果使他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5年,已在821厂担任总工程师的钱剑秋奉召到了北京,核工业部两位副部长同时找他谈话,“你既懂电又懂核,部党组决定调你到我国第一座核电站,负责核电站的生产组织和设计建造工作。”部长同他谈话后不久,钱剑秋还未来得及去秦山报到,就被派往日本核电站学习调试技术。一年后钱剑秋回国,50岁的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第一任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并挑起了由核电厂和设计院组成的联合调试队队长的重担。

  由于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核电局和设计院的领导都认为风险太大,建议请外国专家指导调试。但钱剑秋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完成调试任务,决定不请外国专家来指导。他依靠一大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骨干,把从组织调试队到编写全部调试管理和技术文件等逐一落到实处。核电站系统多、设备复杂,光调试文件就有1000多份,其中的主要部分都是由钱剑秋亲自审批。在钱剑秋办公室的桌子上和书橱里,堆满了待审批的文件。他白天和大家一起工作,晚上审批文件,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着。钱剑秋还承担了所有大型试验的总指挥。那段时间,钱剑秋始终处于战备状态,只要一听到电话铃声,他就不由自主地一跃而起,抓起话筒:“我是钱剑秋……”他说:“没办法啊,那时我是天天被考试,许多突发事情要在很短时间内决定,大家等着我啊。”他把全身心都献给了核电事业,长期住在厂里,当他想念远在南京的孙子、外孙时,就放一段他们过去的录音,这已经成了钱总最大的享受。

  1990年7、8、9月,是秦山核电站进入一回路系统调试的重要阶段,为了搞好试验,掌握第一手材料,钱剑秋亲自与调试人员一起下现场工作。当时,正值最炎热的季节,但厂房内的电梯和空调还没有安装好。一个电话呼叫,就得奔向+15.6米的05号厂房;一个警告信号,又得扑向-17.4米的02号厂房。50多岁的钱剑秋在11层楼之间上上下下地奔跑着,时常汗流浃背。一个青工见了调皮地说,“钱总,你这么大岁数还来回奔跑,我们心疼哦。” “心疼就好好干,别耍嘴皮子。”钱总拍拍发软的双腿,又爬楼梯去了。

  作为总工程师,好多技术问题要由他拍板决定。由于设计、设备制造安装和建设都缺乏经验,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1991年12月是秦山核电站进入并网发电的关键时刻。12月10日,钱剑秋在得知主蒸汽快关隔离阀出现故障后火速赶到现场。这是从瑞士进口的一台关键设备,当时在场的瑞士专家见到匆匆赶来的钱总双手一摊,说,“没法修了,得马上到瑞士再买6个新部件,不然不好用了。”要到瑞士去买?花钱不算,时间就得好几个星期,开什么玩笑!钱剑秋急得直冒火。并网发电在即,钱剑秋经过深思熟虑,觉得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可以修复。“我们自己修。”他的想法和总设计师欧阳予不谋而合。听说中国人要自己修,瑞士专家连忙电传总部。瑞士即刻来电:“你们自己修,自己负责。”于是,钱剑秋亲自带领机械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连续40小时进行抢修,终于在12月12日清晨修复。在秦山一期并网发电前的日子里,钱剑秋几乎连续通宵达旦地工作了七天七夜。

  1991年12月15日零点15分,在举世瞩目的秦山核电站主控室里,坐着许多核工业部的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的功臣以及全国主要大报的记者们。并网发电总指挥钱剑秋宣布: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成功!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靠自学成才的秦山核电站总工程师钱剑秋有着无比的自豪。一个中子击中了铀-235原子核,原子核瞬间分裂,同时迸发出两、三个中子,飞向周围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热能,这热能把水蒸发为蒸汽,冲动涡轮机飞旋,发电机随即流出强大电流,并入华东电网。此时的钱剑秋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燃烧的鸟”,融进了核电事业的光辉中。中国从此有了核电,核能发电终于在我国、在浙江秦山实现了,核工业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了。

  在钱剑秋的领导下,秦山核电站顺利完成了全部251项调试项目,取得了6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试验一次试验成功的好成绩,在调试方法和试验深度上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主持编写了500万字的我国第一套核电厂主控室及系统岗位的运行规程、事故处理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培养和造就了我国第一代核电厂反应堆操作员、运行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

  在此期间, 钱剑秋先后获得“秦山核电厂蒸汽发生器设计与研制” 和“秦山核电站调试”两项国家级和四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中核总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核工业劳动模范”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钱剑秋在圆满完成了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运行和第一次大修的工作之后,又被调到另一个核电项目——秦山三期任总工程师。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引进了加拿大坎杜-6型反应堆。 1995-1996年主合同谈判期间,钱剑秋担任了主合同技术谈判的总负责人,负责与加、美、日等外商进行谈判。谈判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维护中方利益,组织提出了59项设计变更,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经济和技术性能。在商务谈判期间,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谈判领导小组的支持下,他果断提出,核电站的调试和运行由中方承担,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AECL)负责调试技术的建议。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职工队伍,又使工程造价降低了8000万美元,现在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技术分析入手,他配合中方商务人员在核电站汽轮发电机组的竞标中,又使合同价降低了5000万美元。

  在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的建设中,钱剑秋负责组织对AECL工程设计的审查,代表业主配合国家核安全局对外方的设计进行核安全评审,负责设备制造中质量和技术方面问题的处理,以及在工程施工、调试中所出现的重大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在设计审查过程中,他主持确定了40项设计变更,其中在国际坎杜-6型核电机组中第一次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计有21项,从而使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成为目前世界上在建造及运行中的47座坎杜机组中最好的重水堆核电站。

  在此期间,钱剑秋获2001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3年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邀请,他以国家重大重点工程总工程师的身份参加了“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活动。

  已是69岁高龄的钱剑秋仍然在工作,并有许多重要的兼职,如国防科工委核电厂操作人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等。最近,他又被聘为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核专业组成员。

  钱剑秋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有一个事业上支持他、肯为他默默付出的老伴。如今,钱剑秋也时常会在晚饭后陪老伴散散步,以回报老伴给予他的无尽的爱。但有一件事却让钱总终生遗憾:那是1990年,钱剑秋的老母亲在南京老家重病,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想与常年工作在外的儿子见上一面,但老人的这个心愿最终也没能达到。因为此时,钱剑秋正在指挥核电厂进行紧张的调试工作,离不开啊!作为儿子,他何尝不想在母亲眼前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似乎在钱剑秋身上得到了印证。现在提起这件事,钱剑秋仍然会热泪盈眶。他忘不了15岁那年,他去参加南京下关电厂的考试,提篮沿街卖鸡蛋的母亲将他拉到身边,塞给他两个鸡蛋。考上电厂后,钱剑秋奔到家里,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我能养你了!”在钱剑秋领到第一笔工资后,他从下关步行到中华门,走了15公里,舍不得花4分钱乘公共汽车。他一进家门就把工资交给了母亲,母亲紧紧地抱住他,泪流满面。

  在这位勤奋爱笑的老人身后,藏着中国核反应堆和核电领域的传奇故事。钱剑秋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座生产核燃料的801反应堆、三线抢建的821反应堆的建设和生产;担任了821核工业联合企业的总工程师;担任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第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的首任总工程师;主编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500万字的技术文献、我国第一座重水堆核电站400万字的“建设经验汇编”。这些“第一”被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组成了钱剑秋壮丽的人生诗篇。 文/龙巧玲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