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专题 > 正文

朝鲜半岛局势异常严峻 韩特使揣密信到北京(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09:28 环球时报
朝鲜半岛局势异常严峻韩特使揣密信到北京(图)

12月21日,韩国特使郑东泳到达北京。(美联社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一个警告、两条“线”和三个特使

    12月23日,日本《读卖新闻》称,美国前朝鲜事务特使杰克·普里查德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首次披露,去年8月,他在与朝鲜官员会面时表示:“美国把朝鲜将核物质转移到第三国看做‘核红线’,如果朝鲜越过这条线,美国就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12月20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发表讲话称:“最近,美国借人权问题从事反朝活动已超过了
‘危险线’。”美国继国会通过《朝鲜人权法案》后,又在物色“负责朝鲜人权问题的特使”。如果美国无意与朝鲜共存,朝鲜将继续加强自卫性遏制力。12月19日,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发出警告,称朝鲜应认识到,距离日本和国际社会讨论对其进行制裁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近来,警告与威胁已成为朝美、朝日关系的主要基调,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外部环境空前恶化。对此,韩国非常紧张。12月21日上午,韩国总统特使、韩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常任委员长、统一部长官郑东泳揣着总统卢武铉的“密信”抵达北京。下午,郑东泳拜会了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并转交了卢武铉总统写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笔信。

  据韩国媒体透露,卢武铉亲笔信的主要内容是,韩国政府对中国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发挥的作用表示感谢,希望中方积极进行斡旋,促使六方会谈早日重开。此后,郑东泳还与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国务委员唐家璇举行了会晤,并于22日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提出2005年是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十字路口”,各方有可能找到突破口,也有可能使核问题出现严重危机。

  提醒中国,防止“渔人得利”

  12月21日上午,郑东泳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举行会谈。据韩国媒体报道,在会谈中,郑东泳针对目前六方会谈的僵局,引用“战国策·燕策”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句著名警句说,美朝对峙使六方会谈陷入僵局,出现了“鹬蚌相争”的局面,如果美朝不尽早做出决断,就会出现“渔人得利”的情况。在会谈中郑东泳没有就“渔人”是谁做出解释,韩国问题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指日本,因为日本以朝鲜威胁为借口,正在大举扩军”。

  22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美日两国准备于明年2月发表题为《美日安全保障战略协议(暂定)》的安全合作宣言,把中国和朝鲜确定为亚太地区的安全威胁。由此可见,朝鲜半岛核问题久拖不决,使美日之间出现了非常危险的“政治和军事互动”。在政治上,日本“踩着美国的脚印走”,美国制定了《朝鲜人权法案》,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也开始制定《朝鲜人权法案》;美国以制裁威胁朝鲜,日本马上停了对朝鲜的粮食援助。朝鲜问题使日本在战后首次找到了挥舞大棒的机会。在军事上,日本以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威胁为借口,积极调整军事部署,推动军事改革。前不久,日本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将朝鲜和中国列为安全威胁,日本媒体马上又报出日美安全合作宣言也要如法炮制。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扩张野心逐渐引起了韩国的警觉。这次韩国特使的一句“渔人得利”确实有很多含义。

  特使来华目的不少

  韩国这次为何派特使来京?特使的特殊使命是什么?此间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缓和局势。随着美国总统布什的连任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朝鲜半岛核问题出现了新变化,凶多吉少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第二,争取主导权。针对目前朝鲜半岛外部环境的恶化,卢武铉提出了“反对在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反对推翻朝鲜政权”以及“反对封锁和制裁朝鲜”的“三反”方针。目前,在朝鲜问题上,美日政府几乎天天有表态,而处于问题核心的韩国反而被冷落在一边,对此,卢武铉认为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上,韩国应发挥“主导作用”。第三,希望中国继续发挥作用。韩国认为,在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促使六方会谈重开等问题上,中国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韩国要想发挥主导作用是离不开中国支持的。

  韩国分析人士指出,明年是朝鲜半岛光复60周年和韩朝《6·15共同宣言》发表5周年。韩国希望早日举行六方会谈,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南北关系,以驱散目前笼罩在朝鲜半岛上的乌云。(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徐宝康)▲

  相关专题:朝鲜半岛局势紧张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