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限制私人交通凸显交通管理两大难题(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4:03 新华网 | ||||||||
海口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办公楼 摩托车是许多海口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警方在主要城区限制部份牌号的摩托车上路 近年来,随着各种车辆的快速增多,不仅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警力、停车场等公共资源也明显供不应求。而且,车多后,各种交通违法行为也水涨船高。面对巨大的交通压力,各地警方都采取一些对策,包括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限行。一些城市道路限制小排量汽车行驶,而一些城市的主要城区却对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说“不”。警方的限行措施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有人甚至因此与警方打起了官司。限行凸显了交通管理当中公平和效率哪个优先的两难问题。
限行能缓解压力吗? 日前,海口市警方发布通告:市区主要街道只允许一种牌号的摩托车和警用摩托车行驶,其他牌号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不允许在限定的区域行驶。由于2年前,海口市合并了与之相邻的琼山市,海口市的摩托车也因此有了多种牌号。 对于限行,海口市警方的执法依据是今年5月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 据警方估计,目前进入海口主要市区行驶的摩托车约有20万辆,其中大部份是属于警方限行的车辆。在民警执法过程中,由于不少摩托车主不配合检查,并且强行冲关,威胁执勤民警的人身安全。警方因此在路上设置路障,包括一种钉子路障,可以扎破冲关摩托车的轮胎。不过,这样一来,车主的安全也同样难以保证。 警方称,在限行的摩托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车辆是车主的谋生工具,车主利用它进行非法营运。而对于擅长打游击的“摩的”来说,警方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一位“摩的”司机说,拉客时被警方或者是交通局的人抓到最多是扣车或者罚款,但是由于经营成本低,又有市场,下次他还会重操旧业。 在限行的理由中,警方说,海口市的交通事故80%跟摩托车有关,而摩托车往往成为街头“两抢”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海口市对摩托车的限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这并不能阻止邻县摩托车进入海口市区行驶的势头,街头“两抢”同样愈演愈烈。这次限行能不能解除警方的心头大患?会不会像有的网友说的那样,限行只会导致“因噎废食”。 发展公共交通一定要限制私人交通吗? 限行对于普遍市民而言,意味着被强行改变了他们的出行方式。一位姓王的海口市民说,他已经习惯于骑自己的摩托车上班,由于没有公交车经过他家附近,警方限行后,他都不知道如何去上班了。 尽管海口市的交通部门下定决心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但是现实却是令人沮丧的。公交线路少,而且不是很合理是市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如投资达6亿元人民币的海口标致性建筑——世纪大桥,行人和非机动车却被限制上桥,而唯一通过这座大桥的公交线路也形同虚设。家住海甸岛的一位海口市民说,由于投入41路公交线路的车辆很少,他为了到桥的对面上班,有时竟然等了近一个小时的车。 出租车太贵也是这个城市的一个怪现象。虽然早就举行了关于降低出租车起步价的听证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租车起步价仍然无法降下来。乘坐出租车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的许多人而言,仍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因此,骑自行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上下班、出行仍然是许多普通海口市民的首选。 在谈到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问题时,海口市交巡警支队的一位负责人说,由于早些年对摩托车限行,警方担心现有的摩托车都换成了电动自行车。其实警方的担心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即市民对私人交通的旺盛需求。城市公交要发展,但是一定要以牺牲私人交通为代价吗?不少人对此产生疑问。 一位网友说,在国际环保人士的眼里,该限制的主要也是私人汽车而不是自行车、摩托车,而在我们这里却恰恰相反。 警方解释说,如果放开电动自行车,必定冲击公交市场的客源,使本来经营困难的公交车和出租车陷入生存困境,抑制公交事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麻在一次公开谈话中说,城市交通的未来主导模式应该是大型公共交通加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因为再密集的交通网都无法解决各家门口到公交站点,到办公室门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好是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有用之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那种希望由完全的大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的努力是不现实的。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