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专题 > 正文

名牌杂志:玩家李敖玩弄政治而不玩弄权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5:03 mangazine.名牌
名牌杂志:玩家李敖玩弄政治而不玩弄权术

台湾作家李敖(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这些年来,台湾政坛成了一个江湖,“立法院”更是江湖中的“糨糊”。“立法院”蓝营与绿营谁能够占据更多的席位,决定了江湖是否能太平持久,所以蓝营不肯让步,绿营要拼死拼活。

  江湖中,国民党本是少林、武当派,源远流长,高手如林,而且太极打得极好,只是招式单一而缺少劲道;民进党属于外魔入侵,一干人指东打西,霹雳拳火星四溅,不仅擅长
扯虎皮做大旗,还有陈水扁这样的混世魔王;亲民党从国民党脱党,别子为宗,另立山头,宋楚瑜孤掌难鸣,到底不能一统局面;新党最纯正,惜乎小得太可怜,终究是“寂寞的高手”。

  “寂寞的高手”其实并不只有新党一家,更寂寞的是笑傲江湖几十年的李敖。他一个人来参加“立委”的选举,照他的话说,“人家选举呢是打躬哈腰,作揖,握手,抱小孩,亲你的小孩,还亲你家的狗,我通通不来。人家是用个旗子,搞竞选总部,放鞭炮,我通通不来,六亲不认,从来不来这一套。”李敖也认为自己这样的方式不讨好,结果也许只会如四年之前竞选“总统”时一样,到头来只是一个玩玩的票友。寂寞高手李大师,凭的是赤手空拳,拼的是票友心情,所以得失在乎吾心,成败可做别论。

  哪知道出乎李敖的意料,12月11日选情公布,李大师竟然以3万多票当选,是不是台湾的选民观众们嫌连战、宋楚瑜、陈水扁、李登辉之流决斗戏不够精彩,偏要让本来是观战者、虽然也不时在旁边充当裁判吆喝的李敖来过瘾?

  在李敖当选的第二天,我们专门电话采访了这位新科的“立委”。

  记者小辈,以极为战战兢兢的“外交辞令”首先祝贺他,本来做好了老先生不吃这一套的打算。哪知道他自始至终,在电话的那头表示感谢,甚至于说“不敢当”,虽属于寒暄之辞和谦虚之意,至少与他平时“盛气凌人”之相大相径庭。

  李大师难打交道,言辞犀利,不分亲疏,小人远而畏之,君子亦远而敬之,如果有人在里三圈外三圈的围观,那么围观的决不是李敖,而是李敖的著述。被他骂的人在被窝里恨得牙根发痒,就连敬重他的人也只敢背着面赞许,不是怕马屁拍错了地方,就是怕马屁拍得不够高尚,让他一瞧瞧出了破绽。——每个人都害怕在他面前被变成一丝不挂体无完肤的透明人。

  在记者送上第二顶高帽:如何处置作为历史家和政治家的关系时,李大师倒认为“政治家”这顶帽子戴在他头上不合适(记者也知道不合适,权做“高帽”而已)。他语气平和地说道,像我这样的“中产阶级”,在台湾犯不着为了某些利益而博取这样的头衔,显然,他把我们惯常思维中的“政治家”与“政客”等同了。

  李敖纵横江湖几十年,常以“历史家”自许,下笔、言语处,无时不关涉政治,于政治事件、政治人物,颇多解语,虽然,看似悲壮的,被他解读为轻巧,看似滑稽的,被他解读出悲哀,多少都有发人深省处。但他终究是以一种“历史家”的眼光来打量政治。中国多的是“历史家”与“政治家”的对垒,推行熙宁变法的王安石与写出皇皇巨著的司马光那一段公案,就是两种身份最经典的较量。中国也多的是想二者身份兼得的,就是很难得一见,因为政治家多沦为政客。李大师想必很清楚这种转换,所以他倒是不以此为许。至于说到做“立委”这样的“官”,我提到当年胡适说他对政治抱的是“不感兴趣的兴趣”,他则提到

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的事,有人问蔡,你做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不是一个官,蔡说他不是。李敖显然是这种意思了。

  其实李敖抱得更多的是一种“玩”的心态。四年前的“总统”选举,他加入竞选行列,就以这样的心态处之。这让人想起另一个文化老顽童、 《苹果日报》 社社长董桥先生写的那篇 《陪李敖玩玩》 的文章,文章中说,在政治已经丧失了文化内涵的年代,在政客已经扫尽文学素养的年代,在权力已经腐化成陈年臭蛋的年代,在选举已经沦落为卖笑拉客的年代,李敖奉行的是不“拥护李登辉”、不“支持连战”、不“关心陈水扁”、“同情许信良”、“票投宋楚瑜”的类似于“四不一没有”的政策。

  那场与李敖胜负无关的“总统”选举,很多人都认为是李敖在陪陈、宋、连、李玩,殊不知,在李大师看来,也许更多的是他们在陪着他玩而已。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