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洛阳老工业基地艰难脱困 新兴产业成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23:05 东方今报

  (核心提示)

  11月4日,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首次提出,要把洛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2005年河南经济蓝皮书》中,洛阳市市长李贵基称:“洛阳完全具有建设成为重要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和潜力。”

  与此呼应,不少人公开宣称,未来几年内,洛阳的经济总量完全有可能超过南阳,甚至郑州。

  但在省政府关于中原城市群的战略规划中,洛阳被定为居郑州之后的次中心,胸有鸿鹄之志的九朝古都显然对此心存不满和不屑,现在,古城洛阳正在经历一场破茧求生般的蜕变,在中部崛起的大语境中寻求突围和复兴之道。而它的近邻,刚刚荣膺中国八大古都的郑州则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向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迈进。

  双雄并立,谁才是真正的龙头。豪门恩怨,谁又是最后的赢家。

  九朝古都重焕青春

  □今报记者 司超峰 周健

  洛阳骤然发力

  今日之洛阳,正如一把玄铁重剑,锋芒未出,却已寒气逼人。

  12月24日,洛阳市委常委会决定,将于近期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一批为实现“两个翻番”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和市直委局。

  所谓的“两个翻番”,是指预计今年洛阳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880亿元,财政收入达86亿元。此外,按照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的预测,洛阳市2005年的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1100亿元。一个与此相关的背景是,目前全国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只有30多个,郑州市也是在2003年才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2亿元。

  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强大力量,骤然缩小的差距,让洛阳的近邻郑州有如芒刺在背。

  洛阳的突然发力让人既感意外又合情合理,感到意外是因为,洛阳虽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但长久以来的颓萎状况早已让很多人在谈论河南经济之时几乎忽视了它的存在,但另一方面,洛阳几十年来积淀的工业基础实力尚在,一旦得到合适力量的牵引和助推,其势必如洪流滚滚,一发而不可阻挡。

  老工业基地艰难脱困

  众所周知,洛阳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老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中有7项建在洛阳,彼时,洛阳相继建成了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铜加工厂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为洛阳老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但进入9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洛阳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巨大冲击,正如改革过程中所有大型国有企业一样,洛阳的一大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转瞬之间,以往的优势变成了劣势,以往的基础变成了负担。

  转机出现在1998年,这一年,国务院提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也正是在这三年之中,洛阳共破产兼并国有企业66户,冲销负债12.5亿元,其中核销银行呆坏账8.2亿元;列入全国减员增效试点企业5户,豁免银行利息2.06亿元;实施债转股10户,转股额度20.93亿元;各商业银行为其他未实行债转股企业剥离不良贷款5亿多元。到2000年底,洛阳市列入国家脱困名单的38户企业中有26户扭亏为盈,亏损额度由1997年的36851万元下降到13727万元,实现盈利15549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到66.27%,基本实现了“三年改革脱困”的阶段性目标。

  传统产业改造

  “脱困”离“复兴”还有多远,恐怕没有人比洛阳市政府认识得更为深刻,在这中间,一大批老国有企业的复苏和重振无疑是题中应有之意。

  借三年脱困之势,从2001年开始,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新产业”的结构调整方针。选择了16户国有骨干企业,规划了48个重点项目,简称“1648工程“,并以此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

  谈起这项工程,一位洛阳市政府官员感慨颇多:“现在‘1648工程’已经转化为一个代名词,只要是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就通称为‘1648工程’,当然,现在的项目已远远不止48项,100多项都有了,这为老工业基地的腾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提起洛阳的传统产业,不得不提洛阳一拖集团,这是一个浓缩了洛阳工业发展史的明星企业。

  和其所在城市一样,厚重的历史曾给予了一拖太多的荣誉和骄傲,而作为一家特大型老国有企业,一拖又曾经在1994~1998的低谷中徘徊了4年。在退无可退的绝境中,一拖集团把市场机制引入产品研发,着力开发市场空间大的工程机械和柴油机,经过几年的艰难转型,体制和机制上的变化让一拖迸发出久违的活力。

  一拖集团东方红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田鹏告诉记者,今年是一拖集团建成投产45周年,今年一拖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60.7亿元,明年将向80亿元发起冲击。事实上,一拖集团2003年47亿元的销售收入已经是其历史最高水平了,而30%的年增长率对于一拖这样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意义自不待言。

  和一拖集团的自我转型不同,洛轴集团近日和永煤集团合资成立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走上了通过重组而谋求新发展的道路,当然,对于洛轴来说,之所以走到今天,其中必然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而这种重组的方式对于一个疾患已久的国有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是一个有待检验的话题。但一个可以肯定的问题是,以一拖和洛轴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复苏不仅可以巩固洛阳工业基地的地位,更对洛阳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新兴产业成型

  可以看出,传统企业复苏和新产业发展并举,是目前洛阳市政府发展的一个思路,如果说传统产业复苏更多地带有社会意义色彩的话,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则显得更加现实和迫切,因为后者更多地承担了洛阳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任。

  洛阳市发改委总工程师付志疆向记者介绍,经过几年的规划和发展,洛阳目前已经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铝工业基地、石油化工业基地和电力能源业基地。在这四大工业基地中,铝加工和电力行业在洛阳属新兴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发展建设,但目前已经成长为洛阳经济中的支柱行业。

  据洛阳市政府一位官员介绍,洛阳着力发展铝加工业和电力行业,是基于对城市优势的合理认识,洛阳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它是北方地区少有的富水城市,境内河川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洛河、伊河、汝河蜿蜒期间,水运发达,同时,洛阳还有20多亿吨的煤炭储量,又是晋煤南运的南出口。在山西搞电力,水是问题,而在南方搞电力,煤炭又是问题,洛阳刚好集二者于一身,这些先天的自然资源使洛阳便于围绕能源做文章,把煤炭和水利资源变成高级能源输出。

  新的产业梯队的构建完善了洛阳的工业体系,为近年来洛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谁是中原崛起龙头

  从“二七商战”到“中原商贸城”,从“中西部物流中心”到“大郑州都市圈”,从“拉长工业短腿”到“中国第八大古都”,杂糅了太多城市性格元素的郑州给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从郑州自身条件来看,目前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区位、交通、商贸、科教、旅游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在刚刚结束的郑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传出的消息表明,今年郑州市生产总值计划完成1307亿元,增长15%,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反观洛阳,2003年洛阳生产总值为686亿元,2004年为880亿元,按照洛阳市政府一位主管工业的官员的预测,2005洛阳的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是基本上有把握的,这样计算,洛阳2004年和2005年的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28%和25%,远远高于郑州2004年的15%和2005年的13%(预计)。若按此速度递增,洛阳的生产总值赶超郑州似乎并不遥远,当然,这只是一种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简单推测,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诸多变量。

  郑州市市长王文超曾表示,对郑州来说,要成为中原崛起的龙头,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高附加值特色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说,这与洛阳着力打造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郑洛之间围绕资源、项目、政策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但二者如何形成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合关系,恐怕才是更为重要的,这是关乎中原崛起全局的一个重大命题。

  中部崛起风生水起,中原崛起如火如荼,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核心提示)沸沸扬扬的郑洛“龙头老大”之争,在民间似已甚嚣尘上。它为中原城市群平添的并不只是热闹,还有几多理性的思考。因为,其论争的前提就是发展的冲动。

  把省会郑州当作赶超的对象,这里面体现了郑洛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又不仅仅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命题,各种微妙逻辑还需要更加现实的考量。

  洛阳真能超过郑州吗?

  □今报记者 周健 司超峰

  “龙头大哥”的江湖地位

  按照省政府的规划,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为外围带和辐射区。很明显,洛阳市被放在了从属地位。

  一位城市专家曾经指出:省会城市的经济地位,除有一部分是基于原来行政区划时的基础之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来各种资源要素的倾斜。郑州作为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到稍微特殊的“照顾”当属自然。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河南省每年对郑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专项投资远远高于其他地市。

  而作为“九朝古都”的子民,洛阳人对此显然有些“耿耿于怀”。数据显示,自建国到上个世纪80年代,洛阳市在经济上一直都是河南省的“首位城市”;后来一段时期,洛阳经济徘徊不前,但洛阳人的“大都市”情节却仍然淤结于胸。现在,河南提出打造“郑州都市圈”,让洛阳市居于“次座”,相对郑州市民波澜不惊的心态来说,洛阳人开始有些按捺不住了,近来郑洛两市网民围绕城市发展的激辩便是最好的明证,口水战,似乎一触即发。

  可是,洛阳真的能超过郑州吗?

  郑州VS洛阳,谁比谁更强?

  指标之一:区位

  郑州地处中州腹地,号称“十省通衢”,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物资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商贸城市、开放城市、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更是有一横一纵两条主轴贯穿其中,一横为沿黄河由东西向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交通轴;一纵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交通轴。

  洛阳西依秦岭 ,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为古往今来的军事要塞。可以看出,前者地势平坦,后者区内多丘陵,若讲对外辐射力和交通条件,前者显然稍胜出半筹。

  指标之二:工业

  洛阳市目前已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铝工业、石化工业和电力能源工业。郑州市则在纺织、机械、建材、煤炭、耐火材料、能源和原辅材料产业具有优势;今年,郑州市又提出“必须做大做强汽车、铝、食品、能源工业”。2003年度,郑州市和洛阳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97.4亿元和193.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1.7%和30.1%。

  目前,两市都提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指出的是,郑州市在一些指标上虽较为领先,但除了宇通、三全等之外,缺乏更多的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企业。

  指标之三:资源

  郑州已探明矿藏34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省第一位;耐火粘土约占全省总储量的50%;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 洛阳境内现已探明的有钼、铝、钨、煤、硫等55种,其中钼储量达200多万吨,居全国之首,是世界三大钼矿之一;铝土矿储量达1亿多吨,居全省之冠;金矿在洛宁、嵩县、栾川等县均有分布,已探明储量92吨;煤的储量达15亿吨。此外,丰富的水资源为洛阳发展能源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指标之四:商业物流

  近日,一篇名为《悲情洛阳:峥嵘2004》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在文中,作者写道:“一个城市发达的服务业要包括金融、法律、贸易、物流、资讯、文化、旅游等方面,而洛阳显然落后了许多。”

  的确,对于洛阳而言,其交通、物流优势明显不足。郑州市区已初步形成汽车、建材、纺织、小商品批发等四类市场,郑东新区的物流企业日渐增多,其“大交通大流通”的格局已经显现。而洛阳的关林商贸城曾有年成交160亿的辉煌,但后续发展却没有跟得上,当地人称,它无力承担洛阳物流发展的重任。

  指标之五:金融业

  郑州乃中国各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必争之地”,经三路号称“财富大道”,人气和财富聚集程度居省内之最。而洛阳市的金融服务业长时间举步不前。有人说:深圳二十多年的发展,就是金融大发展的时期。洛阳在过去一阶段步履蹒跚,恐怕就与缺乏足够的金融“血液”有关。

  指标之六:科研与高新技术

  洛阳的科研力量可谓得天独厚。据统计,该市拥有国家、部属科研机构14个,省、市属科技机构77个。全市各类科技人员12万余人,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每年可推出科技成果300多项, 其中高科技成果占1/3以上。不过,由于实际转化应用较为薄弱,许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多有“孔雀东南飞”之意。而郑州虽然高等院校和人才也很密集,但是在工业技术研发方面略显劣势。

  指标之七:城市建设

  郑州近几年致力于发展郑东新区,洛阳则提出建设洛南新区;郑州搞旧城改造,洛阳市近两年在扒房修路上面也显得大刀阔斧;郑州构筑了荥阳、巩义、新密、登封等县域经济隆起带,洛阳则将偃师、新安、孟津、伊川作为该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令洛阳人有些沮丧的是,郑州将东、西两个开发区搞得红红火火,洛阳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近两年则有些默默无闻;去年,河南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落户郑州,一下子就使曾经风光无限的洛阳出口贸易相形见拙。

  指标之八:文化与旅游资源

  洛阳大学校长赵金昭曾主编过一本“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的书,书中认为,洛阳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洛阳的文化。但长久以来,洛阳给人的印象是文化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但两者之间的交融程度甚弱。

  反观郑州,这座被认为是“移民城市”的年轻都市刚刚获得中国第八大古都称号,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重视可谓其心昭昭,但3600年历史的商都文化如何与现代郑州的商业精神汇合融通,对郑州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指标之十:城市性格

  洛阳历代才人辈出,英杰济济。也许是长久形成的“贵族”意识,他们对社会潮流总是持着冷静观望的态度。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兴起“下海”,洛阳的产业工人隔岸观火;近几年各地出现民工潮,洛阳的农民不为所动,每年春运,洛阳铁路分局总要调配列车驰援南阳、信阳等地。相形之下,郑州早就适应了各种商潮的此起彼伏,尽管也许性格中还带有一些农耕文明中的“土气”。

  “他们彼此不能互相取代”

  “郑州是河南几十年形成的核心,别的城市的经济指标也许会与它越拉越近,但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上,只要行政区划不变,谁也不可能超过郑州。”洛阳市发改委总工程师傅志疆这样告诉记者。

  先天的行政划分,给两个城市带来的是说不尽的恩怨。“去年,‘世界客属大会’举办地点从洛阳转移到郑州,这一事件是双方争论的开始;后来,王永庆投资长庚医院,在郑州和洛阳之间反复不定(最终定址于郑州、洛阳两市),在这个过程中,郑洛龙头之争日趋白热化。”洛阳市一位市场人士向记者介绍。

  但许多人显然忽视了各个城市优势和劣势所在,忽视了在东引西进和中国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资本意志的存在。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秉性是趋利而往,外商在投资时都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投资区域和产业规模的。

  河南财经学院的樊明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在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各种优惠政策的边际效用已经达到极限。就洛阳和郑州来说,为了争夺同一个投资项目,值得针锋相对地火拼吗?如果真要讲谁比谁优惠,那要牺牲多少地方利益?

  “郑州和洛阳,说到底谁都不能取代对方,谁也不可能因为几个项目挤垮对方。”洛阳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上面能给多少扶持政策,或者自己出台多少优惠政策,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要炼内功,真正在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培育上,在服务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完善上下工夫——谁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谁就能领先一步。”

  双雄并立:由竞争走向协作

  “实际上,在中部崛起的整个格局中,河南是拿整个城市群的合力来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相抗衡。”河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州和洛阳如果能把相互的关系协调到位,如果能通过某种合作机制产生合力,那么他们对中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引导性作用。”

  这样的合作目前似乎已有初步的政策基础和实践操作基础。记者了解到,省里为郑州市作出的发展定位是,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金融机构聚集区和中原城市群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而洛阳市则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并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分工”之外,两个城市将以工业经济联姻,合力打造“郑州—洛阳城市间工业走廊”。

  一场协作的大戏,真得能超越两个城市间先天的隔阂和恩怨,而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旋律吗?

  指标之十:后劲

  由于资源丰富,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当中,洛阳市的制造业、资源型工业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其科研、技术工人的优势得以彰显,但值得忧虑的是,随着重工业对于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一旦资源枯竭,势必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这方面,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给出了很好的教训和经验,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洛阳必须考虑和直面的一个问题。郑州市凭借着地缘优势,其发展潜力正在随着城市建设和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业的推进,逐步发挥出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