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报发展论坛天津年会会议实录(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14:46 每日新报 | ||||||||
《京华时报》社长 吴海民发言 吴海民:首先感谢天津日报报业和《每日新报》,预祝这个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鼓掌) 《京华时报》这几年的成功创办,高速度成长,我想确实是借鉴了兄弟刊物的许多经
验。我们在三年的时候实现了整个突破,这已经提前三年实现了我们的计划。净利润也有相对的提高,我们要研究,我们要加强研究,我们要研究市场,我们要研究竞争对手,我们要研究市场规律。都市报的博弈研究,都市报的市场意识和竞争力市场。 《南方都市报》总编助理 王 钧发言 王钧(《南方都市报》总编助理):在我讲之前也代表本报向《每日新报》成立五周年表示祝贺,祝《每日新报》日日新,就像你们《每日新报》一样,这让我想起了2001年我们那时候提出的口号和姿态,在这里我看见《每日新报》给我的感觉就是如一匹骏马,我们也祝《每日新报》成功,越走越远。 刚才听了张社长还有《京华时报》老总的发言,其实我有同感的,只是我对都市报的看法会乐观一点,可能跟南方都市报8年走过来的历史是一样的,所以我要为今天的发言立一个主题的话,等于说都市报是迎来了历史的一个新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还是从本报的历史来阐述这个观点,2005年1月1号,《南方都市报》成立8年,我们第一次以一个报人的姿态写了一个东西,就是叫八年,这八年的历史回过头来看也是整个都市报的一个浓缩,就是都市报其实不是体制之外的一个报纸,我觉得都市报在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是最好的一个报纸。 因为我觉得这是走市场,都市报打市场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再有一份都市报开办的话是可以回避前人走过很多弯路的,但是作为《南方都市报》的这八年,它的很多经历是不可克隆的,也不需要克隆的,因为代价比较大。《南方都市报》还经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提的口号是说,最开始是天天报打你,那时候我们名片上都有天天报打你的字眼,然后我们的女记者还开玩笑,你怎么报打我,其实那个时候希望大家能够看我们一眼,希望你们看我一眼,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这个阶段是都市报一个起步的阶段,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到后来提出了,其实就是它的一种姿态,更多的体现一种有勇不谋,在这里面充满了牺牲跟风险,到后来都市报拥有了更大量的人群,它必须平衡各个阶层,关照到每个层面的声音,所以我们提出主流力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的是主流必须附带着责任,所以在2003年的时候都市报提出主流就是力量,到2004年提出责任,一个报纸的影响大了,压在肩上的责任也就非常的重了,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作为一个传媒,作为一个主流传媒,必须附带着对国家的责任,乃至于对人民、群众意识形态宣传的责任。 当然就是说我们报社在8年定位,从开始到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报纸发出它的声言,对国内国际大事言传它的声音是最大的事情,在文风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提出理性和建设性,第二在评论上进行了分层,当然也有社论,在社论下面我们设立了活泼文风,我们专门设立了言论版,体现各人风格。我们现在把它定为报纸的灵魂,新闻生存的根基。 做好本地新闻是我们的家常菜,因为发行的地域性,做强做大本地新闻成为根基中的根基,是我们去年投入最大的,现在是广州、深圳、珠三角是我们的主打城市,本地新闻版达至十三个之多。这也是做平面媒体跟电子媒体、网络媒体要进行一些竞争,可以规避这种竞争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是最大的,而在广州报业的竞争,最大程度上就是在本地新闻的竞争上,是竞争最大的,也是最惨烈的。 特别是珠三角这块,做细了体育新闻之后,它的发行量和广告会迅猛的提升,到2004年12月31号为止,我们广告比2003年多了1.4亿,所以2004年整个发展对《南方都市报》的人来说是值得欣慰的,而且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所以在这里代表《南方都市报》向关心本报报业的同仁们表示感谢。2005年《南方都市报》还要在珠三角进行地域扩张。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由《华西都市报》副总编李鹏发言!(鼓掌) 《华西都市报》副总编李鹏发言 李鹏:首先感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给我机会向大家汇报,都市报发展已经十年了,实际上都市报的发展从95年开始算的话已经有10个年头了,《华西都市报》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新的起点和我们创办开初从都市报开创的时候有不一样的时候,因为它体现了很多文化,也在很多经验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起点,但实际上这些文化或者这些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变成新的考验,所以说这个起点也是一个零的起点,是一个全方位重新的起点,我也借这个机会向各位老总汇报一下《华西都市报》一些情况。 2004年我们在广告经营方面,发行量方面是比原先增长了5%,《华西都市报》在04年在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并以骄人的业绩跨入了2005年,从2004年底开始,《华西都市报》就融化体制改革为新的切入点,重新要突破市场的纠缠,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方面获得全面的突破,报社已经组织了一些意见,并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一起就从产品等各个方面展开专题的探讨。 《华西都市报》在面临新的市场机制的情况下,从市场发展的需要并将确定为报纸的核心观点,就是一切为经济为中心,把市场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运用品牌影响力展开跨地域办报,进行有限度的多元化产业扩张等等,04年《华西都市报》将城市各个早报形成为主报,加强规避市场风险力度。实际上刚才在包括张总还有京华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我们从来不认为都市报是小报,实际上在98年《华西都市报》面临的形势,就力求从边缘信息向主流信息进发。都市报要走向主流化的命题,那么《华西都市报》在这个主流化的信息当中主要做了一些从新闻上做过几点,第一个就是以主流新闻为主打产品,其次在报道方式上延长报道内容,在不同层面挖掘报道的新闻价值,重视差异化的形象包装,让产品更人性化。改革要进行的第三方面就是机制再造,就是从非市场化的主题到市场主导地位,作为最早面向的报纸,《华西都市报》在管理上实行了操作而主要在强化管理上,更深一步强化在管理。 在04年我们先后做了一些采编体制上的创新,实际上采编分离,另外建立了大的信息中心,还有设立了品牌推广部门,另外对发行部市场化的改造,目前《华西都市报》的发行部市场化改造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发行谋求股份制改造。 最后感谢各位老总对《华西都市报》的感谢、支持和帮助,我想都市报发展已经十年了,让我们携手共度迈入新的历史进程,谢谢大家!(鼓掌) 主持人:下面是《每日新报》主编牛一兵同志。 《每日新报》主编牛一兵发言 牛一兵:首先非常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我们《每日新报》的关心、支持。我想利用主持人给的宝贵十分钟,谈一下在办报的过程当中感触最深的一点体会,因为各地的都市报发展,各地都市报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我觉得《每日新报》五年的发展是依托党报的优势,是融入做大、做强。确实是新报和我们这个团队五年来真真切切的努力。 作为党报来说充分发挥到政府的资源,充分发挥市委对党报、政策、条件、环境在全方位支持的优势,开始着手进行天津日报结构的调整,开始尝试媒体的市场化运作,第一个举措也是后来对天津日报整体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的举措,就是决定创办一张天津市的都市早报,当时作为天津日报来讲,结构非常单一,我们只有天津日报机关报,同时还有天津农民报等三张行业报,在那个时候我们其他的兄弟媒体发行量就达到几十万,一年就达到3个多亿,整个天津日报的发展都受到了非常严峻的抗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我们报社的领导班子对天津的报业市场,在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在当时天津日报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6千万办了现在的新报。通过5年的发展和现在的实践,如果当时没有天津日报充分发挥党报的优势,充分把政治资源发挥到极致,如果当初没有这种思路,就不可能有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现在的态势,2002年8月21日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的日子,当时市委领导在接见我们整体日报班子的时候,对党报、天津日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我们天津日报是围绕市委的工作上是立场鉴定,旗帜鲜明,同时也对新报说,《每日新报》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可以办的活一点。 我想作为一张都市报的系列报没有比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重要,没有比一个能够得到党报的全力呵护和支持更重要了吧。 在有关导向方面,《每日新报》创办5年,我们集团的总编辑一直是《每日新报》的总编辑,我觉得他是党管日报的直接体系,他的意义还在于代表党报甚至代表市委在看管和监护《每日新报》,看管和监护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导向,那么新报创刊5年来我们编委会讲的最严的就是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增加政治性,强调政治觉悟、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我们天津日报这么多年作为党报,在导向上、办报上有自己非常好的传统。在报纸上不允许有任何个人的声音,不允许有个人嘈杂的声音,我们现在是每天天津日报、《每日新报》还有城市快报,我们编委会要求我们重大事件、个人问题、敏感问题发与不发,怎么发,度的把握一定要和党报对比以后,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发表。知道它是一个新闻不发才是真正的本事,那么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 第二点我觉得《每日新报》发展到一定时间,发展到一定规模,我们就感觉相对滞后的管理,粗放的管理,已经开始影响到发展,2002年集团成立以后,整个集团从整体发展和加强管理的角度来讲,开始对我们集团内部进行了一个资源大的调整,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成立了一个注册资金5400万的物流配送的公司,那么以前几十个发行站,包括现在的资源全部成为配送公司。等于说《每日新报》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一个契机,最后整合的就是财富。 从现在来看当时的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整合应该是符合中央的有关精神,同时从现在的发展结果来讲,没有影响到《每日新报》的发展,相反反而使《每日新报》的团队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了,全身心的投入到办报当中去,而且对我们是采取办报和广告的综合考核,那么从01年开始每年报业集团根据《每日新报》的最终收益,每年拿出几百万来重奖我们这个团队,去年是最多540万,所以我就是说这种管理是管严,而不是关系。 最后一点我觉得《每日新报》的发展依托党报的优势,还体现在集中资源上,因为作为党报和机关报来讲,它的重心力,它的权威性我觉得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也就决定了它与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与社会各界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和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获取新闻的优势,那么现在在我们集团这种优势已经转化为我们系列报的优势。 这种优势体现在不仅是第一时间的,有的时候甚至是政治关系,比如每年的高考和中考,牵涉到几十万考生,几百万的读者,几百万的市民,那么高考分数线,中考分数线的公布,可以说是这个城市一半人以上关心的,从2000年开始,由于市委对日报的肯定,市委和宣传部的决定,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一定要党报发,那么当仁不让的就是日报,给了日报实际上给了我们新报,那么让我们结合自己的特点可以做的更好。刚才吴社长也好、王总也好他们讲的东西给我们启发很大,《每日新报》在下一个五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学的东西也很多。那么有一点就是继续把都市报的发展和《每日新报》的发展,融入到整个做大做强党报事业的整体过程当中,我觉得只有这样《每日新报》才能有更快的贡献发展。谢谢大家!(鼓掌) 主持人:下面发言的是《生活报》总编辑李立华。 《生活报》总编辑李立华发言 李立华:首先感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给我们向大家汇报的机会,应该祝贺《每日新报》5周年的发展,我得到发言的题目是如何提升报纸的品牌形象,大家刚才说的如何做大做强,是咱们都市报很核心的问题。刚才大家讲得非常好,我在这里也简单说说我的理解。 我们《生活报》在去年20年在都市报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活报没有跟得上,《生活报》也是都市类、生活类的这么一张报纸,在发展过程中和都市报遇到问题是一样的,我们过去是以社会新闻,在做这方面非常得心应手,那么前些年大家提出打造媒体,就是如何做好主流新闻的问题,我们这些年也做了一些探索,在主流新闻上下了很多功夫,包括做好时政性,做好科教类,但是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可能我们边疆省跟南方不太一样,他的需求可能文化比较低。就是在处理主流新闻的时候,怎么能和读者的兴趣需要结合起来,我想不是太好处理,你弄高了也不行,弄低了也不行,弄低了太俗,那么你弄高了,读者编辑不看。 所以怎么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探讨,可能都市报也在探讨,所以这个我们最后也继续努力。说做大做强都市报的问题,怎么提升品牌形象,我想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个是做靠报纸,再一个做好发行和广告,另外一个我们2004年是我们《生活报》创刊2周年的一年,所以我们抓住这个契机,把它提高的丰富多彩,也有一点新的体会跟大家简单的汇报,因为搞社会活动都是都市类报纸的一个强项,都在纷纷的搞。我们因为20年了,时间比较多了,所以我们在03年的时候,是做了一个规划,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搞主题式的系列活动,我们把这个活动安排到全年的12个月,推出一个主题叫做动感20。我们在安排这个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搞策划,然后搞规划,把花开12动感20年,把这个主题换成全年活动,把这个线穿起来。把这个计划分解到全年的12个月,从2004年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以世界滑冰冠军,因为它是我们黑龙江的人,以此为起点打开了序幕。 在前几年我们大大小小的活动估计有一百多项,为此我们成立一个公关部,公关部也是临时抽调的人员组成,首先做了一个活动方案,把20年的创新和内容分别贯穿于整个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把形势主见和内容主见分别开来,形势主要在版面上体现,每个月初在报纸上推出一个活动,每一个推出一个花种,让读者提起12种报花。每个月都有一个大的活动和主题,全员上阵,让各个部门都互相协作,每个月都有牵头人和承办人,所以在各个活动的实施和组织的过程中效果非好,所以今年我们搞这个活动有这么几项,就是今年刘德华到哈尔滨搞了一个演唱会,这对于我们提高品牌来讲有了非常大的好处,再一个就是搞了一次自驾游的交流活动,几百辆车,也是非常成功。 再一个我们开了一个电视片,一个二周年的文艺晚会,有几十万人参加,非常成功。所以我觉得搞这些活动,各个报纸都在搞,能否有所规划,然后把这个规划进行分解,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们04年的一个新的突破。其他的方面就不细说了。谢谢大家!(鼓掌) 主持人:下面发言的是《新闻晚报》编辑总寿光武 《新闻晚报》总编辑寿光武发言 寿光武:首先感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给我这次机会发言,我的主题是都市报的进程发展机遇。刚才在开会前想了一下,我认为我们都市报现在的发展机遇,就是首先要坚持都市报在市场上的特色,在坚持市场认同感下,继续提高认识。都市报发展三年来这个优势非常明显,我们从一个市场的竞争者到分享者。 在我们的实践跟理论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概述,但是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市场,可以说都市报在发展中是抓住了机遇,抓住了中国报业市场发展过程中和社会需求这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发展,现在十周年了,我们应该思考刚才我们张总说的非常好,就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我们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发展机遇又在哪儿?也就是说我们的新的都市报是否会开拓、是否会开创,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都市报的发展目标,它的标杆在哪儿?它的起点在哪儿?它的驱动在哪儿?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的都市报不仅仅追求的是我们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有一个使命感的问题,如果研究都市报它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它的发展机遇,无外乎就是两层,一个就是从它自身的规律和它自身发展的趋势在找其优势,第二就是从它的环境,从它的整个环境的发展、政策过程中找。我认为我们都市报从自身的发展过程来说,它在这个方面应该说还是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它的一些市场化的操作理念,它的创新机制,它的所有的一些做法,它本身都市报的发展还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运行的。 其次我们自身发展又在积极探索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事业编制,企业化运作的规律,产权明晰,二级法人品牌输出,品牌拓展、兼并以及体制机制上组织框架上,机制再造上我们都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我们今年8月份在青岛讨论的时候已经谈到了,特别我们在上海这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地方,其实我们中国都市报的报业在这儿也有明显的发展,我们的解放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在都市报上一炮打响,去年交给我们集团的利润基本上就有2个亿,可以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我们在座的去年在市场化、股份化的投资方面也做了非常的出色,今年我们上海报业市场上又办了两张经济类的报纸。而我们去年最大的亮点是我们的两张晚报同时开展,我们也进行了股份化的改造,取得了非常大的明显,我们的发行量超过了150%,我们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成为了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一切都可以证明我们都市报的发展是健康的,是有优势的,这些优势只要坚持下去是一定会有新的开拓,资本的作用,市场的属性在我们都市报这一块越来越明显,这其实也是中国报业一定要经历和探索的过程,这一点我们的党报也好,我们的其他晚报也好,我们必须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报纸。 我们都市报的从业人员都是党的多年培养的,我们的立场观点跟党是始终保持一致的,第二就是我们要积极介入到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当中,我们要根据主题、主料、主线。我们为什么能够成立在这个市场上,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特色,因为我们同样写政治文章,写我们主流价值观念的文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市场不认同,最后还是不认同。 我觉得主要还是都市报的创新,都市报的创新是我们整个市场上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都市报在体制机制,尤其是在我们的产权,我们现在上海的解放报业集团,我们正在探索把我们的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进行两极化的拓展,让我们有一个规定投资行为。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抓住机遇,或者是都市报应该做的责任,谢谢大家! 《贵州都市报》总编辑彭晓勇发言 彭晓勇:首先感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给我这个机会,我虽然是办报纸,但我非常关心《每日新报》的广告,一个事我觉得他们这个广告的构成,我没有做一个详细的统计,粗略的印象三分之一是房地产,三分之一是消费类,三分之一是医疗服务类。我就觉得从它的广告的构成,你就可以感知天津的经济是在一种高速的状态下运转的,是一个良性的状态下运转的,所以非常羡慕他们有这样一个发展势头。 良好的城市经济作为报纸发展的根本,因为一个地域的经济有良性的高速的发展,媒体才能依附于这个城市,这个地区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贵州都市报》说起来很惭愧,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急,因为我们是全国最早以都市报的名字办报的,我们是1993年就创办的,当时叫今日都市报,今日都市报当时是一个周日的内刊,一直到95年8月才正式更名为《贵州都市报》得到公开刊号出版,大家都知道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虽然自己和自己,这几年贵州的经济也有很快的发展,它的平均GDP的增长值连续几年都高过全国的增长率但是总量比较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贵州都市报》受制于贵州地区经济的发展,2004年我们广告超过了1个亿,但是《贵州都市报》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投入产出的回报率非常高,我们2004年的利润加上管理费以及广告成本等等,加起来以各种方式上缴给集团是将近4千万,我们广告现金收入才1个多亿,1个亿零3百多万,但是这个利润非常高。 这说明两点,一个是当地的报业竞争不够充分,不够完整,那么相应的竞争成本就要小一些。 第二一点对报纸本身的发展投入不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比较大的投入,所以这次我们简单的一个情况,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都市报的发展,我认为都市报要继续发展,从办报的角度来说,产品还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当年在广州南方都市报的会议上,都市报的老总不约而同的都感受到,都市报要向主流媒体迈进,要转型,实际上这几年在我们《贵州都市报》我们也强调,比如当初我们创刊的时候,95年创刊的时候,我们的定位就是这一份报纸要有意、有趣,有用当时还是强调咨询式的服务,但是后来特别是03年改版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民意、民情,实际上最根本的资料就是在新闻的背后要关心人、关注人、关爱人,要以人为本。最后我们党中央这几年提出的执政理念,执政观念的转变是有根本关系的,就像刚刚张总说到的,我们这个国家要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建构和谐的社会也是为了人的发展,所以我们作为新闻人来说,应该顺应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转变,要更多的关注人的命运。 社会新闻并不是全好,我们也在压缩这样的社会新闻,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社会新闻这块阵地,因为社会新闻是我们都市类报纸的群头品牌,关键是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社会新闻,你怎么做这样的社会新闻。所以我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新闻观念的改变,要适应我们党中央提出的要以人为本,每一件新闻背后你要注意的是人,是人的活动,是人的命运,是人在社会当中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所以我们都市报这几年也非常,就像刚刚《南方都市报》王总说的一样,他说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另外还有就是人物的报道,实际上都市报来做这样的人物,除非做一些公众的这一类的市民百姓比较关心的人物报道以外,其实正面的人物我们同样做的很好。 所以我们都市报的持续发展,一个根本的就是增强,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根本在于新闻观念的深化和改变;第二就是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现在我觉得晚报、都市报每一位都在讨论。第三种集团统一管理,但是是运用现有的机构模式之外的力量。比如公司化、股份化这几种情况,不管体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报业市场竞争的需要,那么我就觉得应该在这个体制创新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应该是对报纸这样一种特殊的资产,它的出资人和经营人,它的角色的定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有一个材料,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划成国资委管理,这是自信的,是由湖北省国资委来管理,那么就把这个报业纳入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渠道,那么国资委来进行管理,你具体的媒体人就是经营者。经营者和资产的所有者角色的定位要明晰,产权要明晰,只有通过比较明晰的定位,可能有助于我们报业的发展。 另外一种作为公司报来说,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很多机制创新的工作,以前都市报老总开会有的老总和我们一样,因为发行、广告都是集团统一做,我们没有这种经营权,他们就感到很不好。有的老总就问我,你也是大报统一管发行、统一管广告,你好像不着急的样子,我自己想郁闷在内心,谁没有这种郁闷呢,当你承担一种责任付出很多热情,你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来关注,来投入的时候,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束缚了事业的发展,这样的痛苦应该说是心灵深处的,但是我们不能老是痛苦,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体制格局下,形成机制的创新,形成我们自己主管能动性最大的发挥,比如刚刚有的同志讲到,我们可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块体制创新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它的影响不大,比如我们管理机制的改善,我们人才队伍的培养等等,所以我说都市报要有很持续的发展,有可持续的竞争力,要争取体制上的一些机制创新。 另外第三点都市报要注重品牌运营,注重品牌扩张,品牌扩张是完整的链条,从发行、办报到广告,到一些和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公益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注重品牌的扩张、叠加,使我们都市报这样一个有形资产把无形效应发挥到极致,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