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都市报发展论坛天津年会会议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14:46 每日新报

  主持人:我们今天都市报论坛受到了天津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肖怀远同志亲临现场。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肖怀远致辞

  肖部长:今天我代表市委、市委宣传部对这个会议在天津召开表示祝贺,通过咱们都

  市报的支持,这个会议在天津承办,我们全国新闻界的朋友研究怎样办好都市报,感到非常高兴,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感谢肖部长的祝贺!(鼓掌)咱们以热烈掌声表示感谢!(鼓掌)

  我们继续发言,下面是《大河报》副总编辑杨青同志!(鼓掌)

 《大河报》副总编辑杨青发言

  杨青:首先我代表《大河报》对《每日新报》取得骄人的成绩表示祝贺,我想这不仅是《每日新报》的骄傲,也是我们所有都市报人的骄傲,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简单介绍《大河报》的现状,《大河报》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我们创业过,也辉煌过。所以我想成绩是共同的,但困境也是共同的,值得高兴的有一点目前都市报都受到了重重重压的时候,目前已经开始进入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大河报》继续保持发行量第一大报刊,到2005年初我们发行量首次突破了100万份,继续保持在第64位,另外广告收入接近了4亿元,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激活了《大河报》人办报的激情,目前我们社会的影响力在读者中的权威性在竞争中的洗礼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刚才听到了各位的经验,我有一个特殊的感觉,我们在座的都市报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应该相适应,我们都市报的未来是非常美好的,我认为我们的困境是相同的,探索的道路也是艰难的,所谓创业难、守城难,突围更难。那么在此结合《大河报》,我认为我们都市报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一如何攻破体制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二如何调整办报理念,成为真正主流媒体的问题;第三是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是这样看的,我们经常这样说,办报没有更多秘密可言,十年的历程,目前解决都市报的关键是体制创新。我们经常在谈,但是有时候也束手无策,但是由于目前竞争的压力迫使我们河南日报的集团认识到必须促进和正视体制创新的问题。我们现在目前的进展情况是这样的,由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我们集团现在正在组织专门的人去外地学习、考察,并且正在论证,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如何实行国有改造的问题,当然这个方案在酝酿和讨论中,什么时候能实现现在还不能确定。

  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明,我们日报集团已经充分体现了这种改革的创新和必要性,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也能增加下一步《大河报》改革和发展的决心。所以对于体制改革是这样一个观点,改制不能保证一定能活,但是不保证一定活不好,这是我们的一种观点。第二关于调整办报理念的问题,《大河报》早期的办报理念强调亲民性,目前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把我们的宗旨转变成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主流媒体。关于主流媒体的概念以及怎么实现方式,刚刚大家介绍很多,我想简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大河报》以前我想有很多主流媒体报不是主动靠近,而是有意远离政府的态势,而且这种态势很长时间主导了报纸的品位,不能够使它那么大的发行量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在这一两年来我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我们主要抓两头,一头是加大了对国内重大时政报道的力度、内容和版面,我们专门成立了时实报道组,积极介入了对时政报道的及时通报。另外一方面我们还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工作。

  第三个关于做大、做强的问题,我们一是拓展品牌优势,另外我们大河出版公司等也都在紧锣密鼓的操作和运作中,此外我们发明中心也正在开始操作扩大物流配送范围等一些增值服务,此外我们大河传媒公司也正在利用这个平台优势为企业咨询搞一些文化,还有经济企业的活动,来增强我们进一步稳固大河报的品牌和影响力。

  我觉得都市报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塑造辉煌的问题,是需要我们不懈坚持和探讨下去的,我也非常赞成吴社长谈的,这是一个课题需要不同的去研究,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永跑第一。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上海青年报》副总编王国胜说话。

  《上海青年报》副总编王国胜发言

  王国胜: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上海《青年报》祝贺《每日新报》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此我还要感谢中国都市报研究会给我们这样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上海《青年报》并非是一份纯粹意义上的都市报,因为我们的定位是面向上海主流青年的综合性新闻日报,我们的读者定位是广大的青年读者,所以我想之所以要参加这个会议,更多是学习和借鉴。

  改扩版一年多来,我们也确确实实在很多层面上学习了都市报的一些先进理念和一些新闻操作的优秀模式,同时也证明了都市报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模式,在我们青年报是适用的,也是好用的。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很多媒体老总都谈到了上海《青年报》,但是很多老总都觉得《青年报》好像只有在这一两年的时间才引起同行关注的,但是事实上《青年报》已有了55年的历史了。我想还是应该从青年报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来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改制?

  《青年报》是解放后中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青年报,创刊于1949年的6月10号,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出版。这份报纸的报头只有三个字:青年报,没有“上海”两个字,毛泽东同志1964年亲笔题写的报名。这份青年报记录了共和国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了媒体这么多年来发展的历程,也是共和国50多年报纸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所以我想青年报的改革和改制是一个历史的标志,也是我们媒体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一个非常有价值,可供参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下面,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一年多来做了哪些工作?事实上,这一年来我们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塑造青年报的品牌影响力,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事实上这份有50多年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报纸给广大读者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青年报历史上最高发行量达到了99万份,在全国也是非常有知名度的,那时候主要的读者还是学生,所以要想改变人们对青年报定位的认识,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为此,我们在这次改革改制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确立读者和扩大读者群体的方向上下功夫,所以改变青年报的学生定位是我们这一年多来所做的重要的一项工作。

  我是一个操作者,也是一个执行者,所以今天我从操作层面上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一年多来所做的工作。首先,我们构架上海《青年报》改扩版以来,最主要的思路就是要形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从2003年9月18号正式改扩版以来就构建了这样的一个团队,我把这支队伍比喻为一个战斗机,我们的这架战斗机的左翼确定为我们的产品力,我们的右翼确定为我们的经营力,那么我们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打造百年大报所依赖的最有生命力的核心动力就是文化力,这也就是我们这架战斗机的机身。

  我们确定产品力,首先明确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主要是以内容划分,确定读者和市场定位,突出重点来确定主流的方向。面向上海,我们确定一个新闻纸的概念。我们在本地新闻上用了10版以上的篇幅做本地新闻,同时用了8个版以上做财经新闻,其他的也是新闻为主的其他版面。占据了我们报纸每天48个版面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就是新闻,同时我们确定一个良好的构架、流程和监管的机制,来确保产品力的塑造过程。

  第二点我们确定了一个良好的发行渠道。在我们青年报改扩版之初,建立了有一定投资规模的公司。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一个近2000人的发行团队,这也是我们当时构建发行团队来打开上海发行渠道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一个准则是“无订不稳,无零不活”,我们没有零售报纸就没有活跃的市场,所以这是我们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得渠道者得天下”,我们具备了发行渠道,才能保证报纸的发行畅通,所以在这一点上一年多来我们发行的数量和从前比较有了几倍的高增长并带来了非常好的效益。

  第二点从广告上采取了实用价值的确立过程。首先我们采取了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泛代理制的广告运行模式。同时我们还用广告政策和策划活动等形式来确定广告的增量。我们策划了许多活动来撬动市场,实现了利润增长。在我们的70多人的广告部中有三大部门,其中主要一个是业务部门,第二是运营部门,而且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部门是我们的策划部门。我们在经营过程中作了很多经典的策划。比如,在上海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购物节,这个购物节和香港的购物节、新加坡的购物节一样,在上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厂家、商家和卖场与我们联动,通过这个活动给我们拉动了很多广告的投放,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策划和活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经营方面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成本的计算,准确的定位。我们当时一直探讨一个问题,到底是要利润还是要发行,我们在青年报成本控制方面做很多努力和研究,青年报的运行成本是整个上海同类媒体中运行成本最低的之一。但是我们得到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投入,而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成本和控制,不在于你发行量大与小,也不在于你广告多与少,按照经济的规律来运作,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经营的必由之路。

  最后一点就是核心竞争力——文化力的塑造过程,这个和大家刚才讲到的一个整体的机制创新是分不开的,我们认为的文化力,可以理解为:第一是物质的文化,所以在这次改版重新构建采编平台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国内最好的平台设计,同时也选择了最好的设备来体现我们青年报的一种实力,这就是我们物质文化;第二个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指我们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这个可能和我们大家所在机制创新过程中所确定的管理制度是一致的;第三个我们所选择的精神文化,我们倡导创业的时候要有创业精神,我们发展过程中要有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想报社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打造百年大报的时候,我们还要有一种精神就是持之以恒,坚持媒体人共同的职业理想,这是我们的精神文化层面。

  另外,我们从制度文化建设上将实行更多的系统的管理。

  最后一点我们将构建了一个让员工有归属感的团队文化。我们设想的归属感文化为,在工作中要像军人一样有顽强的作风;我们在人才培训上就像一个学校一样,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成长的环境;第三,人与人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构建一个家庭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共同的归属感和依存感。 最后,我也借助这个都市报研讨会,把兄弟媒体更多的经验以及会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我们的动力,也希望在报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大家都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谢谢大家!(鼓掌)

  主持人:下面是《沈阳今报》的社长薛柏鸥先生说话。

  《沈阳今报》社长薛柏鸥发言

  薛柏鸥:各位老总,各位同仁,我们《沈阳今报》是新报纸,不到两周年,所以像很多的青年报社学习。一个很显著的效果就是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提高了我们报纸的质量、品位等等,还有一个直接的作用就是人才的提高。

  在这里我想提出三个共同的问题和大家探讨:

  第一个就是关于人员流动性的问题,我们的媒体无论是新媒体也好,老媒体也好,都面临一个人员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问题,我们办了两年也有走掉的,包括我们自己淘汰掉的有80多人,这里面主要有3个小点,一个是关于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单纯的培养队伍,形成是一个很劳累的问题;第二个关于绩效考核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有的编采人员,最终就是你的收入问题,我们是这样想的,能否有一个合理的空间,适用的台阶,还有就是人员流动的出入问题,进口和出口必须要流畅,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的竞争力。

  第三就是团队建设的控制问题,一个团队要有一定的理想,要不断地提高队伍的培训,包括你的提升待遇,控制力一个报社在整个编采流程过程当中,老总对整个问题要不断地解决,考核。所以我们想做一个新的媒体,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成为一个跳槽培训学校,因为这个作为新闻媒体来讲是最大的竞争,你刚刚培养好不错人才的时候,人家更强制媒体用更高的待遇把他挖走了,首先是我们还比较稳定,所以培训很重要。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平衡人才问题,我们吸引这个人才和原有的人才,这个矛盾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遇到难题,怎么好但是很伤心,认为我们一起打天下,到今天我也不算什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制度性和文化性的问题,如果新闻的思想不活跃,新闻是搞不好的,但同时制度也有严肃性,两种有机结合。

  第三个就是媒体管理的特殊性和共性的问题,媒体管理有个特殊性,特殊性是在于他非要,而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几年往往强调了思想化,强调了商品性,同时给人们带来的就是你的都市报在市场上的权威性的问题,这是我们面临10周年的最大问题,最大的考验,怎么样调整。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兰州晨报》副总编蹇勇德。(鼓掌)

  《兰州晨报》副总编蹇勇德发言

  蹇勇德:今天能来到我们甘肃省对口帮扶的天津,向《每日新报》祝贺5周岁的华诞,向我们全国都市报的同行学习取经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兰州晨报》创刊于1997年1月1号,从创刊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向咱们圈内的同行学习,一直在进行探索。

  我们《兰州晨报》也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自创刊以来,在我们这么一个经济很落后的地方,我们历年来从创刊的第一年开始就像我们甘肃日报上缴利润,一直到现在我们上缴的利润是首屈一指的,这是我们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另外咱们同类的报纸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核心的有两个,一个就是构建于母报的和谐关系问题,一个就是关于人积极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在2004年实现了改制,成立了兰州晨报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实现了经营与办报的分离,实现了经营的股份多元化,既通过法律的框架理顺了与我们的关系,同时在不提高职工积极性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突破,我们经营公司允许我们甘肃报的职工和《兰州晨报》的职工参股,经过一年的运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客观的讲去年的发展有市场成长的因素,也有新机制带来的活力所激发出来的生产力的因素,但是去年我们的发展情况非常好,不过具体数字我不好意思讲,以后我觉得我们不管怎么样努力,我们在市场方面只能算是小沟,不像各位面对的都是汪洋大海,我们即使把水舀干也不实在,另外在新闻的报道上有一些探索。

  一个就是非主流新闻中我们想办法寻找主流新闻的因素,那么用主流新闻的手段去操作一些非主流新闻的报道。我们与新浪网合作通过捐助帐号,最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18万元的捐助款使受害者从死亡的边缘又回到了人间,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但是生命是得到了保障。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鼓掌)

  主持人:下面请《半岛都市报》副总编孙英卓讲话。

  《半岛都市报》副总编孙英卓

  孙英卓:祝贺《每日新报》5周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几个月前我们刚刚承办过都市报的年会,就我们的情况做过汇报,今天不再占用时间,现在大家一直以来对《半岛都市报》的关注和支持,现用《每日新报》的新字祝全国的都市报,祝全国都市报的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收获。谢谢!

  主持人:按照会议安排我们形成了一个中国都市报发展论坛天津年会的《备忘录》也就是在筹备会议期间搞了一个都市报今后的路怎么走,并且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下面我们就请《京华时报》吴海民社长把合作《备忘录》宣布一遍。

  吴海民:中国都市报从发展到成熟,只用了10年的时间。

  10年来,都市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主要特征,以平民化、实用性报道风格,讲究策划、强调服务,解析宏大主题,诠释实际意义,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入笔,用事实说话,以小见大,把弘扬主旋律蕴涵于鲜活主题的人物及事件的报道之中;10年来都市报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发行广告等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对中国报业传统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活跃了报业市场,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10年来,都市报从无到有,从年轻到成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崛起,深度参与社会生活,较好得配合了党委机关报做好主流新闻宣传,成为党报的有益补充。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新形势下,都市报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课题,如何在创新中唱响主旋律,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如何进一步解放都市报生产力,如何进一步打造都市报核心竞争力。

  都市报整合资源,携手同进,共谋发展,乃大势所趋。是与会代表经过认真研讨,决定展开全方位合作,并将达成的合作意向形成备忘录。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都市报的新闻宣传工作,正确导向是生命,客观准确是原则,良好民意是效益,亲民形式是关键,奏好和谐音,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实践“三贴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都市报的第二次腾飞。

  二、以都市报区域大众主流媒体的强势,形成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继续以平民化视角,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有都市特色的各类新闻,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坚决杜绝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提升都市报权威性和公信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以都市报区域城市的影响力,相互呼应,合力打造,为地方和全国经济发展服务。

  五、整合都市报现有资源,优势互动,把都市报提高到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签名。

  各报代表在《备忘录》上签字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会议就开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向《每日新报》创刊5周年取得的辉煌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本次会议特别感谢新浪网的支持!(鼓掌)

  

[上一页]  [1]  [2]  [3]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