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食品安全为何屡禁不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15:19 中华工商时报 | ||||||||
作者:万新军 前两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所报道的河北武强县数家食品厂制作各种花生豆的秘密,再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不法厂家使用原本用来做饲料的“次粉”掺入滑石粉和增白剂,研磨之后就变成了用来加工食品的“黑面”,花生米裹上这种“黑面”,经过烤制,再挂上不同的色素,就制成了鱼皮花生豆、日本豆、可可豆。这样的生产厂家在这个县就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食用油、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凡此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 对于劣质食品的防范,我们经常看到的提醒是,消费者除了要提高自己的辨别水平外,购物要尽可能地去大型超市、商场,因为这些地方的进货渠道比较正规,相对于一些小批发市场、小食品店要安全很多。 这样的提醒当然正确,但现实是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消费者对所有食品的 优劣都具有专家一样的辨别好坏的水平,也不可能要求一位消费者在炒菜之际突然发现酱油没了就特地去几公里外的超市买一趟而放弃在楼下小卖部就地解决问题的便利之举。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极端,但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把杜绝劣质食品的重担交给消费者,消除源头———杜绝不法厂家的生产才是问题的根本。这个道理谁都懂,没有生产,市场上自然就不会有流通;没有流通,消费者自然就没有了误购劣质食品的可能。 但现实是,这个源头并没有堵住,一茬茬的劣质食品犹如韭菜一般,割掉一茬,过不了多久就会再长出一茬。监管部门则为了对付这一茬茬的“韭菜”,不断地奔忙着,但结果却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何在?处罚力度太小应是根本原因。 对于生产制造劣质食品的不法厂家来说,牟取不正当的、超出正常收入的高额利润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当他们通过违法生产而获取的利润远远高于可能因此而受到的处罚力度时,选择铤而走险也就顺理成章了。对这些人来说,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是,从事劣质食品生产逮不着就算赚了,万一被逮着罚点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对这些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来说,逮着一个便重罚一个,甚至罚他们个倾家荡产,令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要付出的严重后果,也许是杜绝劣质食品生产源头的一个有效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