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江泽民对台讲话发表十周年专题 > 正文

若民进党弃台独 大陆愿与之接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9日01:24 新京报

若民进党弃台独大陆愿与之接触
  1月28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胡海昕摄

  综合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陈斌华 张勇)首都各界28日在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台当局欲实现“法理独立”是最大危险

  贾庆林全面阐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前台海局势的看法及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主张。他指出,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同台湾同胞共谋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当前,坚决制止“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任务。在各种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中,最具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是,台湾当局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也就是妄图以所谓“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贾庆林郑重重申,我们愿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绝不容忍“台独”,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的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坚定不移的。

  《反分裂国家法》将是维护和平的法律

  贾庆林说,不久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程序。这部法律,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把我们党和政府20多年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这将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法律,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对于同什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

  贾庆林表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贾庆林指出,我们将继续积极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尽管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对于同什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也没有因为哪个人当权就不愿意谈。不管他曾经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他从现在开始明确承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欢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来大陆开展交流和对话。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

  江泽民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7)充分尊重台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台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方的邀请,前往台湾。

  贾庆林讲话部分观点

  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尽管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

  对于同什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也没有因为哪个人当权就不愿意谈。我们关切的是他推行的政策及对两岸既有谈判基础的态度。

  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

  解读

  第一次明确宣示“同谁谈判”问题

  国台办就贾庆林讲话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其中有许多新意

  昨天下午5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介绍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并就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王在希表示,贾庆林的讲话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当前两岸关系形势的重要看法,以及对台湾问题的政治主张。其中有很多地方具有新意。其中包括,第一次正式地对《反分裂国家法》立法的背景和意图做了说明,也是第一次明确地对两岸关系的现状表明了我们的看法。另外,对于两岸谈判中“同什么人谈判”的问题,这样明确的宣示,也是第一次。

  《反分裂国家法》

  不是国家统一法而是反分裂国家法

  王在希表示,贾庆林讲话中对《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次正式地对立法的背景和意图做了说明,而且里面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立法的内容。

  有记者提问,《反分裂国家法》中对于中国的统一,有没有制定一个最后期限?王在希否认了有关报道对《反分裂国家法》已经制定了两岸2020年统一的期限的说法。王在希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的草案,这个草案将正式递交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进行审议,并将在全国人大结束之前审议通过。因为这部法律主要的定位是反对”台独“分裂,它不是国家统一法,而是反分裂国家法。当然,这部法律也会强调国家最终实现统一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这部法律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反对和遏制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因为”台独“分裂活动正在严重地影响到台海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所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想,这部法律主要是要强调如何有效地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对民进党

  政策没有变,而是更为具体明确


  王在希表示,关于两岸谈判的问题,贾庆林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同什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也没有因为哪个人当权就不愿意谈。不管他曾经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他从现在开始明确地承认“九二共识”,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就愿意立即恢复谈判,中国领导人做这样明确的宣示,是第一次。

  他说,关于对民进党的政策,贾庆林在讲话中明确地表示,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和做出正面的回应,与之接触交往。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新意的内容。

  针对有记者提问,这是否意味着有关对民进党政策的宣示有所改变?王在希回答说,“这个政策不是改变,我认为是更加具体、更加明确了。”他表示,过去,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泽民八项主张的座谈会上也曾经表示过,我们欢迎广大的民进党中下层成员以适当的名义到大陆来参观、访问。这次贾庆林在讲话中明确地对民进党提出了我们的立场,就是只要他们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就愿意做出正面的回应,而且可以与他们接触、交往。

  具体回应

  要看台湾当局的举动而定


  贾庆林在讲话中表示: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就可以做出正面回应,具体怎么回应?王在希就此解释称,在去年“5·17声明”中已经具体提出了,如果陈水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台独”分裂活动的话,我们可以商谈结束敌对状态的问题,包括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包括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给予台湾CEPA地位的问题,包括台湾中南部农产品可以销往大陆的问题等等。所以,只要陈水扁当局能够真正地放弃“台独党纲”,停止所有的“台独”分裂活动,我们一定会做出正面的回应。他表示,当然,这种具体的回应要看台湾当局的举动而定。

  谈判对象

  不包括外国及国际组织的人士


  有记者提问,“与谁谈”是否也包括外国或者国际组织?比如说美国或者欧盟等愿意发挥作用的国家和组织?王在希说,关于两岸协商的谈判对象并不包括外国及国际组织的人士,关于谈判对象,即贾庆林在讲话中讲的“与谁谈”,主要是指在台湾岛内主张或者愿意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因为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我们只和台湾有关的党派、团体、人士来协商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的问题。

  两岸关系

  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


  王在希表示,在贾庆林的讲话中,关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两岸现状的定位问题,也是第一次明确地对两岸关系的现状表明了我们的看法,这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这和陈水扁所描述的现状是完全不同的,陈水扁认为海峡两岸是“一边一国”,李登辉过去宣传海峡两岸是国与国的关系。本报记者王文香 郭晓军
一位过敏患者求医经历 我国治肿瘤获重大突破
子宫卵巢疾病不容小窥 05年老百姓干啥赚钱快

  相关专题:纪念江泽民对台讲话发表十周年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